首页\中医书籍\西医备考\《实验动物科学》\
 《实验动物科学》 > 第七章 野生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节 有开发价值的其他野生动物

 

一、蝙蝠

蝙蝠可用于实验的有几种。一为颊頾蝠(Myotis Sodalis),一为兔蝠(Plecotus Auritus)另外还有两种蝠(Pipistrellus;Eptesicus Fuscus)。属于真兽亚纲,翼手目。它是善于在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的翼是由皮膜形成的。翼上没有羽毛,这是与鸟类不同的地方。蝙蝠是胎生和哺乳的。一年生一仔,雌蝙蝠在夏季在仔,仔体发育相当完全。它的寿命较长约20年。吸血蝠的妊娠期为90~120天,成年体重为15~50克,体温为37~40℃。口很宽阔,口内有细小而尖锐的牙齿,适于捕捉飞虫。它的视力很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却很灵敏,在飞行的时候,喉内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它能用耳朵接受,而且这种回声定位的精确性和干扰能力非常惊人,这对于研究医学工程具有重要价值。蝙蝠的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生殖和狂犬病等和人类的这些疾病相似,可用于生殖、生理、行为、寄生虫病、皮肤真菌病和狂犬病的研究。蝙蝠是冬眠动物,可进行冬眠和内分泌学研究。它还适合进行同种移植耐受性研究。

蝙蝠在计划生育研究上有特殊用途。它是一种最小的、有月经周期的哺乳动物,体重10~100克,个别达1公斤,生理特点类似灵长类,蝙蝠的两侧卵巢在功能上往往是不对称的,某些种类只有一侧(多为右侧)排卵,也有些种类两侧卵巢均有功能,但交替排卵。蝙蝠月经周期为22~26天,平均24.0±0.1天,每周期如不受精,则黄体退化并伴随子宫内膜相应的变化,最后坏死、脱落、月经来潮,其出血量虽很少,但与灵长类一样,是真正的月经。

由于蝙蝠热带及夜间活动的动物,目前对它的饲养尚缺乏经验,另外蝙蝠在交配后约需半年时间,精子与卵子才实现受精,其交配与分娩期的间隔很长,因此它能否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计划生育科学研究的动物模型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江豚、水貂、鼬鼠、海狗、赤鹿、鲛鲤

鲸目中海豚科的江豚(Neomeris Phocaenoides)又名海豚,多用于国防科学的研究,分布在我国南海和黄海,1965年在我国已经开始人工饲养。食肉目,鼬科中的貂类有许多变种。早在40年代,已有一种深兰色貂的变种。其肾、肝和淋巴组织均有自发性炎症,它已做为研究肾小球肾炎和结节性多发动脉炎的动物模型。水貂还用于作脑病、遗传性耳聋、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遗传性脑白质黑变病、脑积水、性染色体异常、尿失禁等疾病动物模型,来研究人类相应的疾病。美洲鼬鼠(Mustela Uison)用于人类脑病的研究。鳍足目海狗科的海狗,又名腽肭兽,国外已用做实验动物。我国青岛近海已有发现。偶蹄目的鹿种中的赤麂(Munitiacus Muntijak),是迄今已知染色体最少的动物(♂2n=7,♀2n=6),可作为辐射细胞遗传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鳞甲亚目中的鲛鲤(Manis Pentadactyla)也用作实验动物。

 

三、袋鼠

袋鼠属哺乳纲,后兽亚钠,有袋目。美国袋鼠(Didelphys Marsupialis Virginiana),常有高自发性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和胃肠道脓肿。澳大利亚袋鼠(Macropus Theditis)现在正进行实验动物化的研究。袋鼠的主要特征是母兽在腹部有育儿袋,生殖方式是胎生,但是没有胎盘,初生的幼兽发育很不完全,在育儿袋内吃乳汁哺育长大。

 

四、刺猬、鼩鼱

刺猬和鼩鼱,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虫目。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我国已用于冬眠的和肌肉的生理学研究。鼩鼱(Sorex Araneus)亦可用作实验动物。

臭鼩鼱(Suncus Murinus)俗称为铁鼠,属食虫目,体上有臭腺体,缺视觉,常和其它野生啮齿类动物共居,亦栖居于居民点周期的牲畜栅及草堆之中,在深秋及初冬季节常向居民家中迁移。臭鼩鼱和人、鼠关系密切。

流行性出血热(EHF)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染源一直被认为局限于啮齿目动物。Gajdusek曾称其为鼠传染病毒性肾病(Muroid Virus Nephropathy)。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其它动物象家猫、家兔等亦可感染出血热病毒。1983年苏联学者Gavrilovskaya等曾报导203只普通鼩鼱(Sorex Araneus)肺组织中9只出现出血热相关抗原,但未分离出病毒。上海医科大学1984年曾证实臭鼩鼱有EHF病毒的自然感染,后又从肺组织中分离出了一株EHF病毒(S2),现已传至数代。

对S2株初步血清学鉴定结果表明:本株病毒与EHF、家鼠型出血热及KHF病人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萤光反应;EHF与家鼠型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较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的滴度升高,本株病毒同抗呼肠孤病毒Ⅰ、Ⅱ、Ⅲ型多价血清、非出血热病人血清、正常人血清以及布尼雅病毒科3属15群病毒抗体均未有特异性免疫萤光反应。此外,在本毒株分离及传代过程中,感染的家兔与黑线姬鼠血清中均出现特异性EHF抗体。根据以上各点可确定S2株为EHF病毒,且其抗原性与76-118株相当接近。首次从食虫目动物体内分离EHF病毒成功,扩大了该疾病宿主动物范围,对其防治有一定意义。

 

五、水蛭

水蛭的背部肌肉和腹直肌一样,对乙酰胆碱(Ach)非常敏感,如用毒扁豆毒碱处理后,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大增,此时乙酰胆碱的含量即使低到10-8M或以下,亦能使悬于5毫升浴槽中的肌肉收缩,因此适用于测定微量的的未知拟胆碱药。亦适于测定刺激神经(如猫颈上神经)后释放的Ach量。

水蛭一只,背位固定,分别钉住吸盘和尾吸盘,沿二条白线,由口向尾部剪开,去掉内部脏器,钉住背肌的二边,从中剪开成二个标本,每一标本二端穿线,上端连描记杠杆,下端固定在L形管上,放置在通以空气的蛙任氏液中,浴槽为10毫升,最好5毫升。营养液维持室温即行。实验前标本应稳定3小时,在此期间,每15分钟冲洗一次,其反应较蛙腹直肌慢。先以Ach为对照。将Ach10-5M加入浴槽,观察收缩反应,然后找出引起合适反应的剂量,选择几个剂量画出对数剂量一反应曲线。未知药按上法实验,亦制作曲线以比较之。

 

六、鱼类

鱼类动物作为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科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对象或材料,已在世界各地获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1950年Gordon氏、1968年Klontz和Smith二氏等的研究,仅在1968年以前十二年中,各国主要生物科学的杂志就发表有关报告达2,500篇,近20余年来,有关文献就更多了,在已知的脊椎动物种属中,鱼类达30,000种(估计有40,000种),而鸟类为8,600种,哺乳类(即现今常用的小鼠、大鼠、家兔、家犬等属之)却只有4,500种。可见将鱼类动物作为实验材料确系取之不尽的资源,这促使人们对如此丰富的潜在资源广为开发研究和尝试应用。

选用鱼类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特别是药物的毒理学和药理学试验,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鱼对某些药物、毒气十分敏感,只要含有极微量的成分就可引起很强的反应;以鱼进行药理、毒理试验,除以死亡为指标外,对其习性的影响可能更为灵敏;以体型较小的鱼直接放入不同浓度的适宜;这对研究某些含量低或药理作用弱而需长期口服给药的中草药可能更为适宜;鱼对某些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药的反应比较敏感;鱼试验法结果判断明确并易于掌握;在饲养管理上,鱼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实验动物。

至今,已有近交超过20代的纯系鱼类实验动物(Gordon氏,1950);无菌鱼类实验动物的开发也在探索中(Luckey氏,1936)。鱼类实验动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胚胎学、遗传学、内分泌学、毒理学、行为科学、比较病理学、环境保护科学等实验研究领域(Mitruka氏等,1976)。鱼类动物独具某些无可取代的优点和特点,其生物学性状完全可以与人类的相应性状所类比。中国内,对鱼类学科及其养殖方面研究不少,但作为实验动物而加以开发研究和应用的则做得很欠缺(朱洗氏等,1960、1962)。

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成果累累,已将鱼类动物(特别是小型淡水鱼)用于肿瘤学领域的癌症研究之中,做了大量观察和实验工作。已知淡水鱼类动物机体的所有组织都会发生新生物性病变,其临床经过和形态学表现与其它纲目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肿瘤相似。故鱼类实验动物成了实验肿瘤学,尤其是其中的比较肿瘤肿瘤学和环境(特别是水源中的)可疑致癌物探索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实际上,关于鱼类肿瘤学的研究历经系统分类、实验分析等阶段,已达到了防治研究的新阶段(Squire氏等,1978),前景宽广。

金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已有报导。以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投于金鱼缸水中(低于120ppm)历时4个月,再存养6个月后发现:在13尾实验组动物中,1尾鱼的肝脏发生肝癌;另有4尾鱼的肝脏出现癌前性细胞病灶(Bannsch,1976)。对照组动物的肝脏均为阴性。提示有可能应用金鱼作为实验用动物建立诱发性肿瘤的模型。

鱼类在毒理学上有独特的用途。常选用鱼作急性毒性实验,进行这类实验时,试验前和实验中必须严格各种实验条件:必须选拔在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试验鱼,此鱼种对有害物质较为敏感。饵料生物等也必须符合实验要求。试验过程中尽量保持有害物质在水中浓度稳定,力求在规定的浓度中能发现毒性反应。进行毒性检验时,要求无论淡水鱼、海淡水鱼或海水鱼,供试验时的平均体长最好在50毫米以下。刚采集到的鱼,最好驯养一周以下,直至逐渐适应实验条件。驯养过程投饵量要少,进行实验前2天停止投饵。实验前4天内,驯养鱼的死亡率及发病率必须在10%以上。水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温水性鱼类要求20~28℃,冷水性鱼类保持12~18℃,一般变动范围不要超过4℃。每个实验浓度组如放10尾以上的试验鱼,应采用流水式试验装置,连续更换试验槽内的水,每天换水6~10次。若采用静水式试验方法,则实验浓度每1升淡水水体保持1克以下;海水水体保持0.3克以下,至少每24小时需将全部水更换一次,应用等对数间距选择100、75、56、42、32、24、18、13.5、10毫升/升的5~10等级试验浓度。予先要进行探索试验,初选浓度必须包括在24~96小时内有50%左右死亡率的浓度。实验水中溶解氧含量,温水性鱼类不得小于4毫克/升;冷水性鱼类不得小于5毫克/升。试验鱼类死亡与否,可用玻璃棒轻击鱼尾柄部,如鱼不动,即判定死亡。要求同时设对照实验,当对照组中死亡鱼超过10%或有不健康鱼时,所得出实验结果就不能采用。

岐山斗鱼(Macropolecs Opercularis)或泰国斗鱼(Betta Splendens)是测定药物抑制本能行为的敏感动物。斗鱼生长在东南亚,我国广东省有饲养供应。饲养温度为27~29℃。饲养时如用自来水,需露天放置24小时以上,应避免放入未稀释的药物,以兔鱼饮入高浓度药物而中毒。雌鱼雄鱼群居时并不打斗。饲养时如将隔离一天后的成熟雄鱼与另一雄鱼相遇时就会发生打斗动作。若两条雄鱼分别养在方形玻璃缸中,两缸中间用纸板隔开,抽去纸板时可见到两鱼鳃盖张开,撑开背鳍、尾鳍,向对方冲击。如将盐酸氯丙嗪放入中,含量为2毫克/升,可终止斗鱼的打斗动作。如某一药物有抑制本能行为,则即可使两斗鱼不发生打斗。有人根据药物抑制斗鱼的打斗作用程度而分为五期:0期为不抑制打斗;1期为驯服,抑制打斗动作,取食如常;2期为平衡失调或侧身;3期为麻醉,侧身,触之反应轻微或消失;4期为死亡。

鲶鱼(Ictalurus Nebulous)没有发电器官,但有灵敏电感觉,已发现4个电感觉中枢,即延脑的后侧线叶、小脑的后侧叶、中脑的半圆突以及前隆核团。适宜作电感觉中枢对静止和偶极子电场的反应研究。

鲶鱼体长为15~20cm,降温(1~4℃)使其麻醉,然后在头顶部开一小孔,显露欲记录的脑部,手术后肌注0.5mg/kg的筒箭毒,将鲶鱼沉入实验水槽中,唯手术部位露出水面,用一乳胶管把含有饱和空气的水引入口中,进行人工呼吸,用玻璃微电极(35~60MΩ)或钨丝微电极(3~12MΩ)作细胞外记录,记录部位是小脑后侧叶和前隆核团。

 

七、貂

貂体形小,凶猛食肉,主要产于南美。貂具有发育很好的肛袋。肛袋腺可产生特殊气味的分泌物,貂无盲肠且小肠很短(为体长的四倍),胃亦很少。上述特征决定貂需少量多餐,平均日摄食量为40~53克,每次摄食间隔为3小时,人工饲养貂寿命不超过4~5年。野生貂有数种亚种,其皮肤和眼睛的颜色有差异,多为淡褐色手和黑褐色,人工饲养者多为黑褐色,。貂的发情周期明显依赖于季节变化,秋、冬季为正常生殖周期时间,分娩一般在1月底至3月初。一只雄貂可有效地交配五只雌貂。交配一般持续20分钟。雌貂于交配后24~36小时排第一次卵,7~10天后排第二次卵。第一次排卵时未受孕者,争取在第二次排卵期再交配,成功率达90%。交配后10-40天发生种植。妊娠期一般为30~32天。一胎最多生10~11只,但通常为4只,新生貂无毛、无视力、无听力,重量约10克。雌貂吃仔现象很少见。幼貂生长迅速,21天时体重增至100克,此时可给予食物喂养,6~10周时即可断奶,并及时给予疫苗接种防病。先成对分养,4月龄以后可单个分笼饲养。

由于貂性情凶猛活动敏捷,捉拿时可戴上厚实的皮手套,一手夹持貂颈部,另一手捉拿髋或尾根部。皮下给药部位多选腋下皮肤松驰部,肌肉注射部位多选肌肉厚实处,皮内注射多选侧腹壁。颈静脉穿刺法适于取血样本量较大或反复抽取血样时,但一般需药物麻醉下进行。酮亚胺适于镇静用,利血平0.05mg/kg经静脉给药镇静效果良好,吩嗪2mg/kg肌肉注射亦很有效。硫喷妥钠效强但需经静脉给药。用3:2的N2O:O2可很好地完成诱导麻醉,然后于乙醚中加入1:1的N2O:O2给予维持。

貂在南美等生产国应用得较多。这些国家的有关机构经常发表有关貂的文献,并研究出供基因研究和皮毛工业发展的各种有用貂的亚种。貂作为自然疫病模型近年来亦受到重视。这些模型包括:Aleution病、Chediak-Higashi症以及肌肉萎缩症等。

 

八、雪貂

雪貂是食肉类动物,属于鼬科。经驯化供实验的雪貂(Mustela Pulourius Furo)毛色呈野生色或白化的,体毛呈淡黄色,黑脸、足和尾巴,这都被认为来源于鸡貂,这是在北美见到的最平常的实验种类。白化雪貂粉红眼睛、白色、随着雪貂的生长,由于皮脂腺分泌高成了黄色。雪貂同其它鼬科一样,显示了一些解剖学上的独特性。包括缺乏盲肠,雄貂缺乏前列腺,它们有典型的对称的鼬科分泌麝香的肛门腺,这对腺体是雪貂潜在的防御器官,雪貂如受到惊恐时,就可以排空这些腺,在雌貂动情期,麝香腺的主动分泌增加,这些腺体可以用外科手术摘除,最适摘除时间是在雪貂6~8个月龄时。这一种类雪貂缺乏汗腺,因此,当温度超过32℃(90F)时,有热虚脱的可能,它的散热通过肺的发散。因此要特别注意饲养室的空气对流和降温措施。通常雪貂的实验和繁殖期为5至6年,而整个寿命约14年。在雪貂中,体重的变化是相当大的。性别之间的体重差异几乎两部,雄貂有雌貂的两倍大小。由于季节体重波动占总体重的30~40%,这是因为秋天雪貂皮下蓄积了大量脂肪,而到春天脂肪就逐渐消耗。雪貂不象野生鼬,既不需室外房屋建筑,也不需跑动,他们是爱玩耍的群居动物,幼小时可群养在笼内,长大后可单独饲养或雌、雄分开饲养。雪貂饲养的适宜温度是18~22℃,湿度是40~60%,温度高于30℃,成年貂就表现出紧张不安。雪貂繁殖生理上有很多特点:雄性和雌性雪貂都是季节性繁殖,性活动从春季始持续5~6个月时间;雌性雪貂是刺激排卵,它的卵巢活动是依赖于反射,通过雌激素的刺激阴门增大和阴门退化;如果雌貂不繁殖,可保持动情4个月或更长时间;不正常的延长动情期(1.5~9个月),在缺乏雄貂的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可造成雌性雪貂致命的再障贫血,这是由于高血液性雌激素的缘故,妊娠期41~43天,假孕也可维持这么多天,每个季节可获得两胎小仔,平均8(2~14)个,小仔出生时是瞎子、聋子,全身无毛,3~4周龄时睁眼、有听觉,2~3周龄时乳牙长出,开始吃固体食物,6周龄断奶,4月龄时就可达到成年体重。

雪貂作为实验动物的资料介绍,还在本世纪,虽然它还未被广泛应用,但它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无疑是很重要的。雪貂在早期用于传播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如犬瘟和人类流感,对其它一些病毒性疫病,雪貂也提供了独特的、合适的模型,如麻疹、疱疹性口炎,阿留申病和牛鼻气管炎。雪貂已应用于病毒学、生殖生理、药理学等研究,最近报导特殊适合毒理学试验。还可作为小脑发育不全、流行性感冒等动物模型来研究人类相应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