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十五诊候之二

色脉尺诊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一第四《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见《甲乙》卷四第二上篇。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答曰:虚邪之中身也,洫泝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曰:善。

虚邪,谓八虚邪风也。正邪,谓四时风也。四时之风,生养万物,故为正也。八虚之风,从虚乡来,伤损于物,故曰虚风。虚正二风,性非谷气,因腠理开辄入,故曰邪风。虚邪中人,入腠理,如水逆流于洫,毛立动形,故为人病。正邪中人,微而难识,先见不觉于身,故轻而易去也。

平按:《甲乙》无“黄帝曰”至“岐伯答曰”十六字。“洫泝”《灵枢》、《甲乙》作“洒浙”。《甲乙》无“若有若无”四字。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而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之,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察色之明,按脉之神,审问之工,为诊之要,故并请之。

平按:《甲乙》无此一段及下“岐伯答曰”四字。“问其病”,“问”字原钞作“间”,谨依《灵枢》及本注作“问”。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

桴,伏留反,击鼓槌也。答中色、脉及尺,以为三种,不言问也。色,谓面色。脉,谓寸口。尺,谓尺中也。五脏六腑善恶之气,见于色部、寸口、尺中,三候相应,如槌鼓、形影、声响,不相失也。如肝色面青,寸口脉弦,尺肤有异,内外不相失也。

平按:“尺之”下,《甲乙》有“皮肤”二字。

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

此则尺地以为根茎,色脉以为枝叶,故根死枝叶枯变。

平按:《甲乙》“根”上无“故”字。注“茎”,袁刻作“基”。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色形肉,即是尺之皮肤。色、脉、尺肤三种不相失也。

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故但知问极一者,唯可为工;知问及脉二者,为神;知问及脉,并能察色,称曰神明也。

平按:注“可”原作“有”,旁改作“可”,袁刻“可有”二字并列,非是。

黄帝问曰:愿卒闻之。岐伯答曰;[平按:《甲乙》无“色脉形肉”至“岐伯答曰”三十九字。]色青者其脉弦,

青为肝色,弦为肝脉,故青、弦为肝表也。问色、脉、尺三种之异,今但答色、脉,不言尺者,以尺变同脉故也。

色赤者其脉钩,

赤为心色,钩为心脉,赤、钩为心表也。

色黄者其脉代,

黄为脾色,代为脾脉,黄、代为脾表也。

色白者其脉毛,

白为肺色,毛为肺脉,白、毛为肺表也。

色黑者其脉石。

黑为肾色,石为肾脉,黑、石为肾表也。石,一曰“坚”,坚亦石也。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

假令肝病得见青色,其脉当弦,反得毛脉,是肺来乘,肝被克,故死。余脏准此也。

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假令肝病见青色,虽不见弦而得石脉,石为肾脉,是水生木,是得相生之脉,故病已也。

黄帝问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必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

其病乃可别也。

欲知五脏所生变化之病,先定面之五色、寸口五脉,即病可知矣。

黄帝问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答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虽得本脏之脉,而一脉便有六变,观其六变,则病形可知矣。

平按:“小大”《甲乙》作“大小”;“病变”作“病形”。注“矣”字,袁刻脱。

黄帝问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

脉急者,寸口脉急也。尺之皮肤者,从尺泽至关,此为尺分也;尺分之中,关后一寸动脉,以为诊候尺脉之部也;一寸以后至尺泽,称曰尺之皮肤。尺皮肤下,手太阴脉气从脏来至指端,从指端还入于脏,故尺下皮肤与尺寸脉六变同也。皮肤者,以手扪循尺皮肤,急与寸口脉同。

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

寸口脉缓,以手扪循尺皮肤缓也。

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

寸口脉小,尺之皮肤减而少气也。

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

寸口脉大,尺之皮肤贲起能大。一曰亦大,疑是人改从大。

平按:“亦贲而起”《甲乙》作“亦大”。

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

按寸口脉滑,即尺皮肤亦滑。

平按:“脉滑”上,《甲乙》有“脉沉者,尺之皮肤亦沉”九字。

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

寸口脉来蹇涩,尺之皮肤亦涩不滑也。

凡此六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口,

寸口与尺各有六变,而六变各有微甚,可审取之。前调寸口脉六变,又调于尺中六变,方可知病。若能审调尺之皮肤六变,即得知病,不假诊于寸口也。

平按:《灵枢》、《甲乙》“变”上无“六”字;“寸”下无“口”字。

善调脉者,不待于色。

善调寸口之脉知病,亦不假察色而知也。

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察色、诊脉、调尺,三法合行,得病之妙,故十全九,名曰上工。但知尺、寸二者,十中全七,故为中工。但明尺一法,十中全六,以为下工也。

平按:《甲乙》“上工”、“中工”、“下工”不重;“全”下均有“其”字。

 

缂傚倷鐒﹀褰掓偡閵夆晛鑸归柟缁㈠枟閸庡酣鏌熺紒銏犳灀闁稿鎸搁~婵嬫惞椤愩倗娉�

濠碘槅鍋撶徊楣冩偋閻樿违闁跨噦鎷�闂備胶枪椤戝懐鎹㈤幋锕€钃熼柨鐕傛嫹闂備胶枪缁绘鐣烽悽绋挎瀬闁跨噦鎷�闂備礁鎼崐濠氬箠閹惧瓨娅犻柨鐕傛嫹濠电偞鍨跺Λ鎴炰繆閸ヮ剚鍎撻柨鐕傛嫹濠电偞鍨堕幖鈺呭矗閳ь剛鈧鎼幏锟�缂傚倷绀侀ˇ鎷屾懌闂佸搫鐭夐幏锟�闂備浇鍋愰悺鏃堝垂閺夋5褰掓晸閿燂拷闂備焦鐪归崐鏍€冮崱娆愬厹闁跨噦鎷�闂備浇鍋愰悺鏃堝垂闁秴钃熼柨鐕傛嫹闂備礁鎼崐鍝ョ礊婵犲倵鏋栭柨鐕傛嫹闂佽崵鍠愰悷銉ノ涘┑瀣ㄢ偓鍌炴晸閿燂拷缂傚倷绀侀惉鑲╂崲濠靛牏绀婇柨鐕傛嫹闂備礁鎲¢崝鏇㈠箠閹板府缍栭柨鐕傛嫹濠电姰鍨奸崺鏍偋濠婂牞缍栭柨鐕傛嫹濠电姷顣介埀顒冩珪瀹告繃銇勯顒佸闂備焦鐪归崹浠嬎夐幘浼欑稏闁跨噦鎷�闂備礁鎲¢悷杈╃礊閳ь剟鏌涘鍫熷闂備礁鎽滄慨鎾囬柆宥忕稏闁跨噦鎷� 濠殿喗宕块崱妤€鎯為梺绋库康閹凤拷闂備焦妞挎禍锝夊磻閹板府缍栭柨鐕傛嫹闂備礁鍚嬪妯煎椤擃澁缍栭柨鐕傛嫹闂備胶枪濮橈箑鈻旈弴顫稏闁跨噦鎷�闂備浇澹堢亸娆愭叏妤e啫纾块柨鐕傛嫹婵犵數鍋涢ˇ顖炴嚐椤栨粎绀勯柨鐕傛嫹闂備胶鍘у鍓佹崲閸℃稑纾块柨鐕傛嫹闂備胶鍘у鍓佺矙閺嶎厼纾婚柨鐕傛嫹濠德板€楁慨浼村礉鎼搭煉缍栭柨鐕傛嫹缂傚倷妞掗懗鍫曞磻閻斿搫鍨濋柨鐕傛嫹闂備礁鎲$粙鎾诲储瑜旈獮鍡涙晸閿燂拷闂備焦妞块悡鍫ュ窗濞戙垹纾婚柨鐕傛嫹闂備浇澹堢亸顏勨枖閺囩倣锝夋晸閿燂拷缂傚倸鍊稿ú銈嗩殽閹间緡鏁婇柨鐕傛嫹濠电儑绲藉ú锔炬崲閸屾稓顩烽柨鐕傛嫹闁诲海鍋i崐娑樷枖濞戙埄鏁嬮柨鐕傛嫹闂傚⿴鍋勫ú銈夊疮閹惰棄绀堥柨鐕傛嫹
闂佸搫顦弲婊堝蓟閵娿儍娲冀閵婏絼绨婚梺鍓插亝濞叉牠宕濋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