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研经言》\
 《研经言》 > 卷四

订正《素问·通评虚实论》经文并补注

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实脉满,是谓重实。

尺肤候周身之寒热。今云大热病,则尺实可知,故下文重虚一段,以尺虚对说。

经络皆实者,是脉急而尺缓也。

今本“脉急”作“寸脉急”。案注脉急,谓脉口急也,是王本原无“寸”字。脉谓脉口,统三部言。尺谓尺肤。候经在脉口,候络在尺肤。后人误以尺缓为切法,因别脉急为寸脉急,而衍“寸”字。若经本有之,注不得截去之。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今本脉热、脉寒涩“脉”下皆有“口”字。盖涉注中脉口热、脉口寒而误衍,今从《脉经》削正。上文脉急而尺缓也,亦无“口”字。

何谓重虚?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

今本脉虚、气虚作“脉气上虚”。今从林校正。案重虚即重实之反,则当脉症亦反。脉虚反上脉满;气虚反上气实;尺虚反上大热病,以尺虚则身无大热可知也。王注言尺寸俱虚,详其词旨,正释脉虚、尺虚,则王本原不误。

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

注∶寸虚则脉动无常。“寸”字乃“气”之误。气为脉气。明经文脉虚之“脉”,专谓寸口,尺虚之“尺”,专谓尺肤,而气虚之“气”,则统谓尺寸营运之气,义深且当。杨上善以膻中不足释气虚,终不若王氏之精也。此注与上注尺寸俱虚相印,欲人互推以见义。写者误“气”作“寸”,则难通矣。易一字义了。

尺虚者,行步 然。

行步 然者,寒懔不能自持之状。盖尺肤本候周身,尺虚则必身寒,与上文重实之大热反对。缘经不质言而形容之,故浅人不得耳!今因注略,故补明之。

脉虚者,不象阴也。

注∶不象太阴之候也。何以言之?气口者脉之要会,手太阴之动也。详王意,读象为像。《易》云∶象也者,像此者也。

寒气暴上,脉满而实。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实谓气实也。寒气暴上,则尺虚可知。上文重实、重虚二端,谓尺、气、脉三者之各极一偏者,此节谓气、脉二者,如上重实而尺独异者。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此节承上脉满实,而言其有寒有热者。

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从则生,逆则死。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此气实而脉虚、尺虚者。此经明言尺涩,而以从、逆并言,见尺涩亦有手足温者。可证上文手足寒为气虚,非尺虚,而脉实满、头热,为脉实、尺实也。

消瘅,脉实大,病久不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今本脉实大病久下无“不”字。详注云∶久病气血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是王本原有“不”字。巢氏《病源》云∶消瘅之脉,实牢大者死,细小浮者死。巢说正据此经。而云实牢大,云细小浮,则经“坚”字当在“大”字上无疑。且经文是帝问消瘅虚实,则岐伯当明实脉、虚脉以对之。实坚大是实,悬小正是虚,问答相符。不当反列“坚”字于悬小,致令虚实相乱。浮即悬,牢即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