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卷十三 \ 专方

痰饮门

甘遂半夏汤(金匮) 治病者脉伏。自利反快而渴。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姜汤泡。去涎水。) 芍药(半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水煎去滓。以蜜半杯和服。按甘遂与甘草相反。而一方并用。乃浚痰逐饮之峻剂。非圣于治者。不敢拟议也。

防己(金匮) 治支饮心下痞坚。脉沉面黑。吐下不愈者。木防己(三钱) 石膏(鸡子大一枚。) 桂枝(二钱) 人参(四钱)

水煎。温分再服。

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金匮)

防己汤减防己一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各四钱。 水煎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治支饮喘不得息。肺痈喘不得卧。

葶苈(熬黄。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

己椒苈黄丸(金匮 千金名椒目丸) 治腹满口干燥。此肠胃间有水气。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倍术丸(局方) 治五饮留伏。腹中鸣转 有声。

白术(姜汁拌晒。二两) 干姜(炮) 肉桂(勿见火。各一两)

神曲糊丸。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淡姜汤下。

青礞石丸 治中外老痰。胸膈痞闷。经络四肢不遂。

青礞石(硝 。五钱) 半夏(一两) 风化硝(三钱) 白术(生。一两) 橘红(五钱)

茯苓(八钱) 黄芩(四钱)

神曲糊丸。空心淡姜汤下二钱。

痰丸(一名王隐君 痰丸。一名礞石 痰丸。一名沉香 痰丸。)治诸实热。积痰异证。孕妇勿服。

青礞石(色青者良。三两。同焰硝三合入炀成罐内。赤石脂封护。 过水飞。净二两) 沉香(另研。一两) 川大黄(酒蒸。八两) 黄芩(酒炒。八两)

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至二钱。食远沸汤下。(原方礞石一两。沉香五钱。张景岳倍之。)

沉香化痰丸 治胸中痰。热积年痰火。无血者宜服。

半夏曲(八两。用姜汁一小杯。竹沥一大盏制) 黄连(二两。姜汁炒。) 木香(一两)沉香(一两)

为细末。甘草汤泛为丸。空心淡姜汤下二钱。

运痰丸 治脾虚热痰堵塞。膈气不舒。

沉香化痰丸半料。合四君。参、术、茯苓各三两。甘草一两。

消痰饼子 治老痰结于喉中。燥不得出。

栝蒌仁(压去油。取霜) 杏仁(去皮尖。研如脂) 海石( ) 桔梗 连翘 风化硝(等分)

先用生姜自然汁少许拌。加炼白蜜丸弹子大。不时噙化一丸。

倒仓法 治脏腑肠胃经络宿滞。诸药不效者。

夏月三伏中。拣肥嫩黄牛肉四蹄各七八斤。切作小片。去筋膜。入砂锅中。长流水煮糜烂。捣绞取汁。三次去滓。以汁入锅内。漫火熬至琥珀色为度。胶成。隔水炖锅中。时添微火。则不冷不馊。须预先断肉。食淡三日。前一日勿食晚饭。于明亮密室中不通风处行之。置秽桶瓦盆。贮所下之物。以新瓷瓶。盛所出之溺。令病者入室。以胶汁饮一杯。少顷又饮一杯。积数十杯。自然吐利。视所出之物。必尽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甚。不可与汤。以所出之溺。乘热饮之。以荡涤余垢。行后倦怠觉饥。先以米饮。次与淡稀糜。三日后方可稍食菜羹。调养半月或一月。自觉精神涣发。形体轻健。沉 悉去矣。自后终身须忌牛肉。永不复发。如有余胶。熬如鹿骨胶收藏。即霞天胶。可入补剂。

瓜蒂散 治寒痰结于膈上。及湿热头重鼻塞。

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二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匙。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

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苓桂术甘汤(桂枝汤下) 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十枣汤(方祖) 大青龙汤(麻黄汤下) 小青龙汤(桂枝汤下)泽泻汤(五苓散下) 浓朴大黄汤(小承气汤下) 小半夏汤(二陈汤下) 小半夏茯苓汤(二陈汤下) 五苓散(方祖)半夏浓朴汤(二陈汤下) 桂苓丸(五苓散下) 二陈汤(方祖)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利金汤(桔梗汤下)十味导痰汤(二陈汤下) 千缗汤(二陈汤下) 凉膈散(方祖) 崔氏八味丸(方祖) 导痰汤(二陈汤下)控涎丹(十枣汤下) 局方七气汤(方祖) 小陷胸汤(伤寒门) 四七汤(二陈汤下) 指迷茯苓丸(二陈汤下)深师消饮丸(枳术汤下) 外台茯苓饮(四君子汤下) 温胆汤(二陈汤下) 理中汤(方祖)加味归脾汤(保元汤下)加味逍遥散(虚损门)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二冬膏(方祖)真武汤(术附汤下)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枳术丸(方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