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书籍\西医备考\《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5.7 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胃病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与胃炎、溃疡病的关系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从中医药探讨根除Hp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给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我们较系统地总结了胃病辨证与Hp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共收集资料317例。其中男182例,女135例,年龄在30岁以下者57例,31岁~40岁82例,41岁~50岁60例,51岁~60岁69例,61岁以上者49例。病程短于1a者77例,1a~5a83例,6a~10a78例,10a以上者79例。

1.2方法

对将作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中医四诊,进行辨证分型,然后作胃镜检果并取活组织做病理诊断及Hp检测(复红染色法加尿素酶法)。

1.3 中医辨证分型

①肝胃不和型:胃脘疼痛及胁痛,时有泛酸,嗳气频,喜叹息,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滑。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③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口干不欲饮,纳差,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中或花剥苔,脉细。为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又根据有无兼证将肝胃不和型分为单纯气滞、兼郁热、兼血阏3个亚型;将脾胃虚寒型分为单纯虚寒、中虚气滞两个亚型。

首先将所得的资料分为Hp阳性和Hp阳性两大组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对Hp阳性组中不同证型之间作必要的比较和研究。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检查及Hp检测情况

317例中,慢性胃炎305例,溃疡病44例,胃癌5例,其他胃疾病5例。经检测,Hp阳性者213例,阴性者104例,两者之比约为2:1。Hp阳性组中,活动性胃炎和溃疡病为最常见,共160例,占该组总数的75.1%。Hp阳性组的活动性胃炎、溃疡病23例,仅占22%。

2.2 中医辨证分析结果

各中医证型中,气滞兼郁热型Hp阳性率最高,占76.8%,其次为气滞血瘀和中虚气滞型,但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单纯虚寒型Hp阳性率最低,为57.5%。再比较Hp阳性者、阴性组的内部构成,可见Hp阳性组中,肝胃不和型最多,占52.1%;Hp阴性组中,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相等,各占48.1%。Hp阳性组中,气滞兼郁热型占20.2%,高于阴性组的12.5%,而阳性组的单纯虚寒型为19.7%,低于阴性组的29.8%,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

辨证分型Hp阳性率(%)Hp阳性组n%Hp阴性组n%
n%n%
肝胃单纯气滞63.35726.83331.7
不和型兼郁热76.84320.21312.5
 兼血瘀73.3115.243.9
脾胃单纯虚寒57.54219.73129.8
虚寒型中虚气滞73.25224.41918.3
胃阴不足型66.783.843.9

2.3 舌诊研究

①舌质:Hp阳性组中红舌的比例略高于阴性组,淡红舌则相反见表2。②舌苔:Hp阳性组以黄苔为最多见,占47.2%;②舌苔:Hp阳性组以黄苔为最多见,占47.3%。Hp阳性组中薄白苔为最多见,占47.3%。Hp阳性组中黄腻苔的出现率为18.1%,远高于阴性组的6.74%(P<0.05)。

2.4 脉诊

Hp阳性组以弦、滑脉为多见,占52%,远高于阴性组的36.4%,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细、小、沉脉以阴性组为多见,占61.4%,高于阳性组的39.2%(P<0.05)。

2.5 症候分析

①胃脘痛:Hp阳性组的出现率为80%,高于阴性组的70.6%,有显著性差别(P<0.05%)。疼痛性质均以隐痛为多,但Hp阳性组中灼痛、刺痛、绞痛出现率高于阴性组。②腹胀:Hp阳性组为64.8%,高于阴性组的57.7%。在Hp阳性组内,气滞型腹胀最为常见,占74%,高于胃阴不足和脾虚型的62%、54%。③嗳气:Hp阳性组、阴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Hp阳性组内,气滞型嗳气率为65%,略高于脾虚和胃阴不足型的62%。④排便异常:Hp阳性组大便干燥者远多于阴性组,分别为44.8%和25%;大便溏薄者少于阴性组,分别为36.2%和53.6%,两者差别显著(P<0.05)。⑤黑便:Hp阳性者为21.1%,高于阴性者的15.4%.在Hp阳性组内,脾虚型、气滞型黑便出现率较高,分别为24%,19%。⑥泛酸:Hp阳性组为27.7%,略高于阴性组的23.1%。在Hp阳性组内,肝胃不和型最高,达74%。⑦纳差:Hp阳性组为44.6%,略高于阴性组的41.3%。在Hp阳性组内,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的纳差,分别为47%、41%和30%。

表2 舌质与Hp的关系

舌质Hp阳性组(%)Hp阴性组(%)
淡红48.656.2
29.924.8
暗红11.210.5
胖嫩有齿印6.56.7
裂纹3.71.9

表3 两组中各症候出现率(%)

Hp胃痛腹胀喛气排便异常 黑便泛酸纳差
便干便溏
(+)组80.064.863.844.836.221.127.144.6
(-)组70.557.764.125.053.615.423.141.3

3 讨论

3.1 中医发病学的基本原理

除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外,还十分重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正如《儒门事亲》所说:“夫病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笔者认为Hp感染当属中医学的“邪气”范畴,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3.2 Hp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分析

各证型中,气滞兼郁热型Hp阳性率最高,单纯虚寒型最低。而且,Hp阳性组中以气滞型多见,其出现红舌、黄苔(尤其黄腻苔)、弦滑脉、胃脘痛、腹胀、大便干燥、黑便、泛酸、纳差等症候者均较Hp阴性组为高;反之,Hp阴性组中淡红舌、薄白苔、细脉、便溏、面色无华等又高于Hp阳性组。说明Hp感染的胃病患者中实证、热证或虚实证夹杂、本虚标实证型相对较多,这可能系Hp阳性的胃病患者活动性胃炎、溃疡病远多于阴性组,且炎症相对较重的缘故。和既往的胃症型研究结果也相吻合,即急性、活动性炎症可能是湿热、气滞、血瘀等证型的病理基础,气滞、郁热证相当于胃病炎症的早期、急性期或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期,而脾胃虚寒则相当于炎症的慢性期或急性炎症发作消退期。究其病机,我们认为,Hp作为“邪气”侵犯胃府,与正气相搏,壅塞气机,郁久化热,或气滞血瘀,酿生气滞、郁热、血瘀、湿热等病理变化,随着病情发展,邪气耗伤正气,可形成虚实夹杂、中虚气滞的表现,如正气进一步损伤,则形成脾胃虚寒证。

3.3 Hp阳性胃病患者的治疗问题

由于该类患者中医证型以实热或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多,故应在方剂中适当选用清热、行气、化湿、祛瘀之品以扶正祛邪,气血并调,并斟酌选用对Hp有抑杀作用的中药,以实现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统一,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