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胃肠病>正文

叶天士治呕吐的常用方剂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记录我国清代著名 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医案专著,约成书于清代乾 隆二十九年 (1764),是由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根据 叶天士临证医案整理编撰而成。该书按证分类,搜 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较为全面地展现了 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证方面的诊疗经验,充 分反映了叶天士融汇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 对后世中医温病学、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 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 《清史稿》记 载 : “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 来,私淑者众” ,可见叶天士医学成就的影响之 大。本文对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篇中的医案 用药进行分析,以总结叶天士治呕吐的用药规律。 1 用药频次统计 《临证指南医案·卷四·呕吐》中共载有 57 个医案,66 首方剂,除去丸、散、膏、丹,汤剂 中共出现 77 味中药,出现总频次共计 378 次,平 均每药出现频次 5 次。在 77 味中药中出现频次超 过 5 次的中药共计 19 味,将这 19 味药物按药物功 效及累计频次列表如表 1。

补虚药: 从表 1 可以看出,此类药累计频次最 高,人参出现频次达 30 次,叶天士弟子华岫云在 该 篇后曾言:“治胃之法, 全在温通, 虚则必用人

表 1 《临证指南医案·呕吐》中出现频次≥5 的 药物及功效分类 药物种类 累计频次 百分比 (%) 常用药物及出现频次
补虚药 55 14. 6 人参(30), 白芍(10), 白术(8), 粳米(7)
温里药 50 13. 2 吴茱萸(18), 干姜(16), 附子(11), 川椒(5)
化湿药 47 12. 4 茯苓(40), 厚朴(7) 理气药 35 9. 3 广皮白(18), 川楝子(7), 枳实(10)
化痰药 34 9. 0 半夏(34)
解表药 30 7. 9 姜汁(24), 桂枝(6)
清热药 21 5. 6 黄连(14), 黄芩(7)
收涩药 7 1. 9 乌梅(7)

参,药味皆属和平” [1 ] ,对于脾胃虚弱,不能纳谷 散精之呕吐,叶天士必用人参健脾益气。其次,白 芍养血柔肝缓急,白术健脾燥湿,亦是常与人参佐 配之品。出现频次低于 5 次的补虚药还有当归、南 枣、炙甘草、麦冬、石斛、山药、熟地黄、阿胶、 枸杞子、沙苑子、北沙参、鹿角霜、胡芦巴、肉苁 蓉、益智仁、紫石英等。

温里药: 累计频次居第 2 位,主要包括吴茱萸 18 次、干姜 16 次、附子 11 次、川椒 5 次,出现 频次低于 5 次的温里药还包括肉桂、炮姜、煨姜、 高良姜、荜茇、小茴香等品,主要用于胃阳虚弱, 浊阴上逆所致呕吐者。

化湿药: 累计频次占第 3 位,主要包括茯苓 40 次,位居叶天士治呕吐用药频次之最,厚朴 7 次,出现频次低于 5 次的化湿药还有草豆蔻、藿 香、砂仁、泽泻等,常用于污浊异气干胃,上逆而 为吐,须用芳香辟秽、疏利膜原之法。

理气药: 累计频次居第 4 位,包括广皮白 18 次、川楝子 7 次、枳实 10 次,出现频次低于 5 次 的理气药还有橘红、木香、丁香、炒橘核,用于胃 气壅滞,郁而上逆之呕吐者。

化痰药: 累计频次居第 5 位,主要包括半夏 34 次,位居叶天士治呕吐用药频次第 2,出现频次 低于 5 次的化痰药还包括杏仁、旋覆花、紫苏子、 枇杷叶、竹茹、竹沥等,常用于痰湿阻络,胃气不 降之呕吐者。

解表药: 累计频次居第 6 位,主要包括姜汁 24 次、桂枝 6 次,此二药尚有辛温通络之作用, 叶天士常用以治疗胃阳不足,胃络不和所致呕吐。 另出现频次低于 5 次的解表药还包括桑叶、淡豆 豉、葱白等。

清热药: 累计频次居第 7 位,主要包括黄连 14 次、黄芩 7 次,另出现频次低于 5 次的清热药 还包括栀子、生地黄、牡丹皮。

收涩药: 累计频次居第 8 位,主要包括乌梅 7 次,乌梅除了可以敛肺涩肠,还有泄肝安胃、养阴 生津之效,亦为叶天士治疗呕吐的常用药。 除上述诸类常用药之外,在 “呕吐”篇中还 可见活血止痛之品,如延胡索、郁金、降香等,常 见于呕吐伴见胃痛或腹痛之证。通过对药物功效分 类及频次统计可以初步看出,叶天士治呕吐以补 虚、化湿、温中、理气、化痰为主要治则,兼以清 热、止痛、收涩、平抑肝阳等。

2 叶天士治呕吐常用方剂分析

通过总结叶天士治疗呕吐的 66 首方剂,可以 发现叶天士治呕吐的常用方剂有以下几首。

2. 1 泻心汤

泻心汤出自东汉张仲景 《伤寒论·辨太阳病 脉证并治》 ,为治疗心下痞证而设,其中大黄黄连 泻心汤用治热痞; 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有阳虚之 证;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 参、甘草、大枣组成,用于寒热错杂痞; 生姜泻心 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生姜而成,用于寒热错 杂兼有水气之痞证; 甘草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 础上减人参加大甘草用量而成,用于寒热错杂兼有 气虚之痞证。叶天士临证应用泻心汤据症变通,化 裁灵活,将泻心汤法用于治疗痞证、肿胀、呕吐、 噎膈与反胃、胃痛、痢、疟、湿等多种病证中 [2 ] , 拓展了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如对于热邪内结,胃气 虚弱,升降不调,浊阴上逆所致的呕吐之证,就常 以泻心汤化裁。

医案举例 : “吴,寒热邪气扰中,胃阳大伤, 酸浊上涌吐出,脘痛如刺。无非阳衰,阴浊上僭, 致胃气不得下行。高年下元衰惫,必得釜底暖蒸, 中宫得以流通,拟用仲景附子泻心汤,通阳之中, 原可泄热开导。煎药按法用之。人参、熟附子、淡 干姜、黄连、炒半夏、枳实、茯苓” 。 “江,脉弦 迟,汤水不下膈,呕吐涎沫,此阳结,饮邪阻气, 议以辛热通阳,反佐苦寒利膈,用泻心法。人参、 附子、干姜、生姜汁、黄连、黄芩、半夏、枳实” 。 上二案叶天士将其归为胃阳虚,浊阴上逆。其 中吴案胃阳虚衰,阴浊上僭,胃气不得下行,用附 子泻心汤,旨在以附子温肾暖脾,益火补土; 干 姜、半夏温中散结,除湿化痰; 人参健脾益气,黄 连、枳实降气消痞,诸药合用,辛开苦降,中焦得 运,胃气下行,呕吐自止。江案明言用张仲景泻心 法是半夏泻心汤加附子、枳实,旨在辛热通阳,反 佐苦寒降气利膈,以大辛大热之附子助火暖土,干 姜、半夏温中散结,以通中阳; 反佐苦寒之黄连、 黄芩苦降泻浊以利膈,枳实行气消痞,人参补益中 气。此二案均为张仲景泻心汤治疗呕吐之灵活应用。

2. 2 温胆汤

温胆汤出自宋代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 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 用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引起的虚烦不眠,呕吐呃 逆,惊悸不宁,胸脘痞闷,口苦口黏,不思饮食等 症状。该方名之 “温胆” ,历代医家有不同认识, 如罗东逸认为 ,“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 谧,恶烦扰; 喜柔和,不喜壅郁,……和即温也, 温之者实凉之也” [3 ] 。明代孙一奎认为 , “方名温 胆者,此温字非温暖之温,乃温存之温” [4 ] 。叶天 士常将本方作为分消走泄法之代表方,其他温病学 家如薛生白、王孟英等亦广用温胆汤治疗各种湿 热、痰热之证 [5 ] 。同样在治疗因痰热内扰,胃腑 不降,浊邪上干导致的呕吐一证时,叶天士常用温 胆汤化裁。

医案举例 : “孙,寒郁化热,营卫气窒,遂发 疮痍,食入即吐,胃中热灼。当忌进腥油。先用加 味温胆汤。呕伤胃中,邪热劫津。鲜竹茹、半夏、 金石斛、茯苓、广皮白、枳实、姜汁” 。此案因寒 邪化热,寒热相搏,外而营卫不和,发为疮疡,内 而胃腑失降,胃热呕吐,因 “呕家不喜甘” ,以温 胆汤去味甘之甘草、大枣,又在化痰理气、清胆和 胃的基础上加石斛以甘寒养胃阴,补充因呕吐劫伤 的胃津。

2. 3 理中汤

理中汤是一首温中散寒之方,由人参、白术、 炙甘草、干姜组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症见自 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或中寒霍乱,阳虚失 血,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等。华岫云在 “呕吐” 篇后谈到 : “若胃阳虚,浊阴上逆者,用辛热通 之,微佐苦降”

[1 ] ,即呕吐伴见呕吐清涎、四肢不 温、完谷不化等胃阳衰微之象,当用辛热之法治 之,以理中汤为主化裁。

医案举例 : “某氏,脉微肢冷,呕吐清水,食 不下化,带下,脊髀酸软。阳气素虚,产后奇脉不 固。急扶其阳,用附子理中汤。附子、人参、生白 术、炮姜、炙草” 。该案患者胃阳虚衰证候显然, 兼见带下、脊髀酸软,阳衰已累及带脉不固,必以 扶阳为主,故用附子理中汤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2. 4 真武汤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 《伤寒论》 ,主治脾肾阳 虚,水邪泛溢之证,症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 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动,站立不 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或腹痛、泄泻,或咳喘 呕逆。真武汤证多伴有腹胀、水肿、呕吐、小便不 利、泄泻等水邪泛溢之表现,当温脾肾以助阳气, 利小便以祛水邪。

医案举例 : “潘,食后吐出水液及不化米粒, 二便自通,并不渴饮,五年不愈,宜理胃阳,用仲 景法。熟附子、半夏、姜汁、白粳米。又泄浊阴, 劫水饮,以安胃阳。服四日,腹胀吐水已减,知阳 腑之阳非通不阖,再宗仲景法。真武汤加人参” 。 此案一诊治疗以腹胀呕吐清水为主,证属胃阳 衰微,因二便自通,真武汤去茯苓、芍药、白术, 加姜汁、半夏降逆止呕,腹胀吐水减轻之后,虑及 此胃阳虚衰乃命火不足所致,若不温肾化饮,实难 治本。故二诊以真武汤加健运中土之人参,益火暖 土,温阳化饮,待阳气得通,水饮得化,腑气自降 而呕吐自止。叶天士运用真武汤化裁灵活,如治脾 阳衰微,由误攻寒痞而成单腹胀,脾阳受损用真武 汤去芍药以避中寒,以干姜易生姜温运太阴,加厚 朴除满; 脾阳伤重,可酌加荜茇、胡芦巴扶助脾 阳; 浊阴内聚可用真武汤与冷香丸合方,加草果、 厚朴以散脾湿,陈皮理气宽中; 兼有湿邪肿胀、小 水不利可在茯苓基础上加猪苓、泽泻以利水; 脾肾 虚寒可加人参、益智仁、菟丝子等温阳补虚之 品 [6 ] ,益火暖土,总之要旨在于复脾肾之阳,化 气行水,行升清降浊之职。

2. 5 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汤方出自张仲景,具降逆化痰、益气 和胃之功,主治胃虚痰阻气逆引起的胃脘痞闷或胀 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 心,甚或呕吐等症状。叶天士弟子华岫云对此方曾 有一段评述,曰 “仲景立旋覆代赭汤,用人参、 甘草养正补虚,姜、枣以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 者至矣。更以旋覆花之力旋转于上,使阴中格阻之 阳升而上达。又用代赭石之重镇坠于下,使恋阳留 滞之阴降而下达。然后参、甘、大枣,可施其补虚 之功。而生姜、半夏可奏其开痞之效” 。对于胃虚 痰阻所致的呕吐,处方关键是如何将补虚与化痰、 除湿、泻浊、消痞诸法共同施用,并行不悖。且旋 覆花有疏肝理气之功,赭石又有平抑肝阳之效,而 胃虚又易遭肝木侵侮,因此,叶天士用此方还有调 肝和胃之妙。

医案举例 : “沈,食过逾时,漾漾涌涎欲吐, 诊脉濡涩,以胃虚肝乘。宗仲景旋覆代赭法。旋覆 花、代赭石、人参、半夏、茯苓、广皮” 。 “徐, 气冲偏左,厥逆欲呕,呕尽方适。伏饮在于肝络, 辛以通之。吴萸、半夏、茯苓块、淡干姜、代赭 石、旋覆花” 。

此二案皆是用旋覆代赭汤法治疗呕吐,沈案因 见涎多欲吐,在旋覆代赭汤基础上去甘壅之甘草、 大枣,加茯苓、广陈皮化痰利湿,理气泄浊。徐案 因呕吐伴见厥逆、气冲,此为肝寒饮伏之证,当辛 温通络,兼以化痰和胃,故在原方基础去人参、生 姜、甘草、大枣,加吴茱萸、干姜、茯苓,重在暖 肝通络化饮。

2. 6 左金丸

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组成,具有疏肝泄热、 和胃止痛之功,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 杂,不喜热饮,呕吐酸水等症。对于呕吐伴见泛 酸、胸胁胀满等肝阳犯胃之证,常以此方化裁。 医案举例 : “高,咽阻,吞酸痞胀,食入呕 吐,此肝阳犯胃。用苦辛泄降。肝犯胃。吴萸、川 连、川楝子、杏仁、茯苓、半夏、厚朴” 。 “朱, 胃中不和,食入呕吐,怒动而病。必先制肝。温胆 合左金为宜,去甘草、茯苓,加姜汁” 。

上二案均应用左金丸法,高案呕吐兼见吞酸、 痞胀,为肝气不疏,横逆犯胃,郁而化热所致,以 左金丸加川楝子苦寒降泄,清肝火,泄郁热,理气 机,加杏仁、茯苓、半夏、厚朴,化痰理气,除湿 和胃,肝气平,湿浊清,痰饮祛,则胃气得安。朱 案因怒发病,食入则吐,显然为肝气冲侮所致,以 左金丸合温胆汤,疏肝泄热、清胆和胃、化痰理气 并行,加姜汁以增强止呕功效。

2. 7 外台茯苓饮

外台茯苓饮出自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 证并治第十二》附方 :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 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 食” [7 ] 。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 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 嗳气、纳差、呕吐者。叶天士喜用该方化裁治疗痞 证、噫气、呕吐、痰饮等证。

医案举例 : “蔡妪,凡论病,先论体质、形 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肉柔白属气 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为多湿多 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呕胸痞,烦渴引饮, 由乎脾胃之阳伤触,邪得僭踞于中,留蓄不解,正 衰邪炽。试以脉之短涩无神论之,阳衰邪伏显然。 况寒凉不能攻热,清邪便是伤及胃阳之药。今杳不 纳谷,大便渐稀,若不急和胃气,无成法可遵。所 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参拟一方,仍候明眼采 择。人参、半夏、生于术、枳实、茯苓、生姜” 。 此案分析较详,无论患者形色、体质、脉象均 提示胃阳虚衰,痰邪中阻,升降失和,故见干呕、 胸痞,气机不畅,津液不布故见烦渴引饮,肌疏汗 淋乃阳虚不能敛汗,若单纯温阳或化痰祛饮均非良 策,故以外台茯苓饮去橘皮加半夏,以其化痰除满 之力,先去停痰宿水,待胃气和降之后,再行温阳 化饮之法。该方药味平和,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 不助邪,在类似此案病机复杂、难遵成法的情况下 可供遣用。

2. 8 乌梅丸

乌梅丸方出自 《伤寒论》 ,具缓肝调中、清上 温下之功效,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腹 痛下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等症。该方乃酸苦甘 辛复法所成,以酸为主,参以苦、甘、辛,寒温并 用,补泻兼施,气血两顾,扶正泄邪,乃张仲景为 厥阴之复杂病证而设 [7 ] 。叶天士深谙张仲景立法 旨意,因厥阴肝经病变的治疗大法,不外酸以收 之,苦以泄之,辛以通之,而乌梅丸则熔合三者于 一炉,故此方既是寒热合化之剂,又是治厥阴病良 方 [8 ] 。叶天士以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病在厥 阴之呕吐,常获良效。 医案举例 : “唐,动气肝逆,痰性凝寒滞胃, 卒然大痛呕涎,乃逆滞上攻也。治肝厥以通例。炒 黑川椒、乌梅肉、生干姜、川桂枝木、人参、白 芍 ” 。 “毛妪,因惊肝气上犯,冲逆,呕吐涎,阳 升至巅为头痛,脉右弱左弦。当从厥阴阳明治。人 参、川连、茯苓、川楝、川椒、乌梅、干姜、生白 芍” 。

此二案皆从厥阴论治,均用乌梅丸法。唐案 痰、寒、气攻兼而有之,叶天士取乌梅丸用川椒辛 以开通,干姜、桂枝佐之; 乌梅酸以收之,白芍辅 之; 配合人参培中补气,共奏疏肝气、温寒化饮、 降逆止吐之功。药仅六味,不失为治肝厥呕吐之良 法 [9 ] 。毛案较唐案之肝热更显,故在唐案处方基 础上去桂枝之辛温,加川楝子、黄连泄肝热、清肝 火,并佐以生白芍柔肝缓急,因频吐涎沫,加茯苓 和中化饮。两则医案的处方虽在原方基础上有所舍 弃,但不离酸收、苦降、辛通之基本法则,而这正 是乌梅丸的制方要义之所在。

3 小结

叶天士弟子华岫云曾总结 , “呕吐症,……后 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气滞立论,不思胃司纳 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呕吐者,皆由于 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总之,治胃之 法,全在温通,虚则必用人参,药味皆属和平。至 于治肝之法,药味错杂,或寒热互用,或苦辛酸咸 并投,盖 因 厥 阴 有 相 火 内 寄,之 法 不 得 不 然 耳” [1 ] 。这里着重指出胃腑为病发为呕吐,常因木 动犯土,肝气横侮所致,因此 “呕吐”篇中 60 余 案,多因肝邪为患。通观本文总结的叶天士治呕吐 常用方剂及药物不难看出,无论是泻心汤法、温胆 汤法、左金丸法、乌梅丸法、旋覆代赭汤法,皆寓 有调和肝胃之法,在此基础上,或通阳、或补虚、 或滋阴、或化痰、或除湿、或降气、或消痞,随证 加减。

参考文献

[ 1] 叶天士 . 临证指南医案[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64- 174.

[ 2] 韩顺平, 马啸, 王富雄 .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应用仲 景泻心汤方证辨析[ J] . 天津中医药, 2012, 29(6):556- 558.

[ 3] 罗美 . 古今名医方论[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34.

[ 4] 孙一奎 . 孙氏医案[ M]/ /孙一奎医学全书 . 韩学杰, 张 印生, 主编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791.

[ 5] 王裕颐 . 叶天士分消走泄法临床应用探讨[ J] . 山西中 医, 2010, 26(5):1- 5.

[ 6] 孙晓光, 赵艳, 彭越. 从 《临证指南医案》 看叶天士运用 真武汤的规律[ J] . 中医杂志, 2011, 52(15):1269- 1271.

[ 7] 范永升 .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 要略[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19.

[ 8] 周庆兵, 陈远丽 . 浅论叶天士对乌梅丸的创新应用 [ J] . 江苏中医药, 2010, 42(2):55- 56.

[ 9] 孙渭萍 . 叶天士运用乌梅丸经验[ J] . 江苏中医, 1996, 17(3):36.

上一篇:过节吃撑,怎么破?脾胃病科专家为你开出消食方!

下一篇:江苏名医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