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胃肠病>肠炎>正文

从五脏辨证论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 种常见的功能障碍性疾病, 临床上以腹痛、 腹部不适并 且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特征, 而临床 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1 ] 。祖国医学中没有肠易激综 合征这个病名, 一般将 IBS 归属于“泄泻 ” “腹痛 ” “下 痢 ” “便秘” 等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使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病 不仅是生理性疾病, 更是一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学习、 工作、 生活的心理疾病, 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尽 管临床医学治疗 IBS 的药物品种繁多, 但只能对症治 疗, 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近年来,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 治疗有较多的方法, 往往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不 良反应少, 有不少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表明中医治疗 IBS 具有特色和优势。

1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证

中医学认为 IBS 的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 情志不 畅、 感受外邪、 素体虚弱有关。近年来, 大多数研究表 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核心机制与肝脾有关, 主要分 为肝郁脾虚证、 肝气郁滞证、 脾胃虚弱证, 尤其以肝郁 脾虚证更为多见, 治疗以疏肝解郁, 健脾和中为主, 采 用柴胡舒肝散、 痛泻要方或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加减为 主 [2 -3 ] , 临床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也发现一些比较复 杂的 IBS 患者, 临床症状复杂, 除了腹痛腹泻等肠道的 症状外, 伴随症状涉及多个系统, 常见的有全身乏力、 胸闷、 心悸、 失眠、 头晕、 出汗、 怕冷、 尿频、 尿急等症状, 仅按上面的几个证型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很多名家另 辟蹊径, 从心肝脾肺肾五脏进行辨证, 取得较好的疗 效。下面就从五脏功能与 IBS 的关系进行辨证总结探 讨。

1. 1 从心论证 《素问 . 灵兰秘典论》 : “心者, 君主 之官。神明出焉 。 ” “君不明, 则十二官危矣” ; 张景岳 注之曰 : “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 惟命是从, 聪明智慧, 莫不由之。 ” 言下之意是心乃五脏六腑之大 主, 主管五脏六腑、 形体官窍的所有活动, 即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肝主疏泄、 肾司二便、 小肠的化物、 大肠的传 导……况且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生理活动上相辅相成, 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一但心神失养、 气机紊乱将会使 得小肠 “受盛化物 ” “泌别清浊” 的功能紊乱, 从而出现 腹胀、 腹泻、 腹痛等不适。此外, 临床观察可知 IBS 的 患者除了有腹痛、 腹泻以及大便性状的改变外还可伴 有失眠、 多梦、 心慌、 心悸等症状。心藏神, 统领人的精 神情志活动。当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各行业的 竞争激烈, 使得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这也是成为 IBS 发病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因素。另外也有研究表明 肠易激综合征中肠道高敏感、 躯体高敏感与自主心血 管紊乱存在着相关性 [4 ] 。综上可知, 心神失养是 IBS 发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以养心安神为主, 辅以疏肝 健脾。吴允耀 [5 ] 自拟桂枝荔芝汤( 桂枝 10 g, 白芍 15 g, 党参 10 g, 荔枝核 30 g, 灵芝 15 g, 肉豆蔻 8 g, 白术 15 g, 孩儿茶 10 g, 木香 6 g, 鬼针草 30 g, 神曲 10 g, 炙 甘草 6 g, 生姜 3 片, 红枣 4 枚) 治疗 IBS 取得较好的疗 效。王苏娜等 [6 ] 选取心经的神门、 少海, 心包经的大 陵、 内关, 大肠经的天枢, 小肠经的下巨虚, 胃经的足三 里等穴位运用针灸以调理心神为本, 辅以疏肝健脾、 调 畅气机、 健运肠腑来治疗 IBS 取得良好的疗效。

1. 2 从肝论证 肝为将军之官, 气机升降之枢纽, 肝 木受病, 则气机闭郁, 下克脾土, 脾之运化受制。正如 叶天士 [7 ] 所云 : “情怀不适, 阳气郁勃于中, 变化内风, 掀旋转动, ……盖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 饮酒 中虚, 便易溏滑。 ” 由此可知, 恼怒、 抑郁、 紧张等因素 均可使得肝气郁结, 疏泄失常, 气机不利, 横逆犯脾, 脾 胃运化不利则发为泄泻、 下痢; 或为肝气郁滞, 郁而化 火, 木火邢金, 肺宣降失常与大肠传导失司而发为便 秘; 抑或是肝失其条达之性, 上侮肺金, 下克脾土, 而至 气机紊乱, 经络不通, 便见腹胀、 腹痛。张景岳在《景 岳全书·泄泻》 也提到 “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 必先以 怒时夹食致伤脾胃。 ” 亦如赵濂 [8 ] 所说 : “善怒多思之 体, 情志每不畅遂, 怒则气结于肝, 思则气并于脾, 一染 杂症, 则气之升降失度, 必加于呕恶、 胸痞、 胁胀、 烦 怨。 ” 综上所述, 情志不遂是 IBS 发病的基本原因, 肝郁 脾虚则是 IBS 发病的基本病机。肝气脾虚治以疏肝解 郁、 健脾和胃。基于此李耿诚 [9 ] 根据其老师的临床经验采用加味痛泻要方( 防风 10 g, 白术10 g, 白芍15 g, 陈皮 5 g, 石榴皮 30 g, 生甘草 5 g, 广木香 6 g, 蛇舌草 30 g) , 治疗肝郁脾虚型 IBS 总有效率 93. 94% 。苗凌 娜 [10 ] 以痛泻要方为主方并随证加减治疗 IBS 35 例, 结 果显示痊愈 22 例, 有效 10 例, 无效 3 例, 总有达效率 92% 。吴晓亮等 [11 ] 以针刺天枢、 足三里、 上巨虚、 三阴 交、 太冲、 百会、 印堂治疗 IBS - D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 果。梁乃津 [12 ] 采用四逆散和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 气郁滞 IBS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杨文娟 [13 ] 运用其 老师的验方五磨芍甘汤( 乌药 10 g, 木香 10 g, 沉香 2 g, 槟榔 10 g, 枳实 10 g, 白芍 20 g, 甘草 5 g) 治疗肝郁 气滞型 IBS, 经系统观察 34 例, 疗效显著。黄适等 [14 ] 采用安肠汤( 痛泻要方与柴胡疏肝散合方) 疏肝健脾 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罗 莎 [15 ] 等采用疏香灸( 柴胡、 枳壳、 青皮、 火麻仁、 谷芽、 芍药、 莱菔子) 灸足三里、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中脘 等穴, 通过调理脏腑气机、 疏通经络来治疗肝郁气滞 IBS 亦能取得显著疗效。

1. 3 从脾论证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胃与水谷津 微物质的生成、 输布息息相关。正如《素问·经脉别 论》 曰 : “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浊气归心, 淫精于肝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下 输膀胱, 水精四布……” 《素问·厥论》 亦有 : “脾为胃 行其津液者也。 ”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决 定着人体正气的强弱, 正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 脾强则不受水制、 木犯。脾在志为思, 思易伤脾 , 《素 问·举痛论》 曰 : “思者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 正气留而 不行, 故气结矣。 ” 亦如张景岳所言 : “饮食失节, 起居 不时,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湿、 谷反滞……乃至污浊 下降而泻痢作矣。 ” 由此可知, 思虑、 劳累均可损伤脾 胃, 影响脾胃升清降浊, 便见腹胀、 腹痛、 腹泻, 亦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 :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 气在上, 则生瞋胀。 ” 综上所述, 脾胃虚弱乃是 IBS 发病 本质因素。治疗当以健脾和中, 补中益气。国医大师 徐景藩教授 [16 ] 在治疗此类病症时强调以健脾养胃为 主, 可选用“参苓白术散” 或胡慎柔的慎柔养真汤加 减。已有研究证明“七味白术散加味” 以健脾益气为 主, 兼以淡渗利湿、 行气止痛对于治疗脾胃虚弱型的 IBS 有显著的疗效 [17 -18 ] 。雷淼娜等 [19 ] 采用中药贴服 “三阴交、 天枢、 大肠腧、 足三里、 上巨虚、 中脘” 通过培 本固原、 调理肠腑兼以疏调肠胃气机来治疗脾胃虚弱 型 IBS 疗效显著。

1. 4 从肺论证 肺主治节, 主一身之气, 通过宣发肃 降来调节人体气机升降, 正如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曰 : “气通于肺, 凡脏腑经络之气, 皆肺气所宣。 ” 并且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的宣发肃降与大肠的传导密切相 关, 一旦肺金受病, 则其宣发肃降功能失司, 气机紊乱, 一身之气皆滞, 大肠气机不通、 传导功能失职, 便可见 腹痛、 腹泻或便秘。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 曰 : “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 以其为肺之腑, 肺气下达, 故能传导。 ” 亦如朱丹溪所言 : “肺气不降, 则大便难 传。 ” 故治疗上当宣发肃降肺气以开上窍, 上窍开泄则 下窍自通, 正如唐容川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云 : “大 肠司燥金, 喜润而恶燥, ……与肺相表里, 故病多治肺 之法治之。 ” 综上所述, 肺失宣降是 IBS 发病关键因素。 治疗上当宣通肺气。林群莲等 [20 ] 采用宣肺调气发治 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36 例, 总有效率达 91. 6% 。 谢晓枫等 [21 ] 以 “肺与大肠相表里” 的理论, 认为肺不布 津, 下流大肠亦是 IBS - D 中药病机, 以宣肺化湿, 抑 肝扶脾为治疗原则, 运用肠易宁合剂治疗 IBS 取得明 显的疗效。

1. 5 从肾论证 肾乃先天之本, 生命之根, 脾胃乃后 天之本。肾虽然依赖着后天之本的滋养, 但脾胃的运 化依然需要肾阳的温煦作用来推动, 因此肾与脾胃也 参与着人体饮食代谢的全过程。肾主水液, 司二便, 开 窍于前后二阴, 因此大便的排泄虽主要在肠, 却与肾有 着密切联系。如肾阳不足, 命门火不足, 火不生土, 导 致脾失温煦, 脾阳虚衰, 水液气化失司, 而出现腹痛、 泄 泻。正如王昂在《医方集解》 中所云 : “久泄皆由肾命 火衰, 不能专责脾胃。 ” 张景岳 [16 ] 曰 : “脾胃属土, 唯火 能生。 ” 亦可有脾胃虚弱迁延日久, 损及肾阳, 使得命 门火衰, 温煦作用失职, 而出现腹痛、 腹泻。正如王纶 在 《明医杂著》 中所言 “元气虚弱, 饮食难化, 食多则腹 内不和, 疼痛, 泄泻……。 ” 鉴于此张景岳 [22 ] 亦曰 “以精 气言, 则肾精之化, 因于脾胃; 以火土而言, 则土中阳 气, 根于命门 。 ” “精能生气, 气能生精 。 ” “或先伤于气, 气伤必及于精; 或先伤于精, 精伤必及于气。 ” 由此可 知无论脾胃阳虚导致的腹痛、 腹泻, 还是肾阳不足导致 的腹痛、 腹泻都与对方脱不了干系。脾与肾密不可分, 互为根本。因此, 在治疗上必然须兼顾两者, 予以温肾 健脾, 涩肠止泻。武志娟等 [23 ] 运用附子理中汤以及刘 弼等 [24 ] 运用四神丸加味都是以温补脾肾之阳为主, 兼 以健脾止泻来治疗脾肾阳虚型 IBS, 对于改善其腹痛、 腹泻等肠道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有较好疗 效。张志杰等 [25 ] 遵循 《医学入门》 之原则“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以灸之。 ” 取胃与大肠经上的穴位以灸 之, 配合自制温中止泻汤方[ 茯苓 40 g, 附子( 先煎) 15 g, 干姜 30 g, 炙甘草 15 g, 益智仁 30 g, 菟丝子 15 g, 葫 芦巴 15 g] 口服, 意在温脾补肾、 调畅气机从而使阴阳 得到平衡, 临床操作简单、 方便、 安全, 疗效亦佳。

2 展望

可见肠易激综合征不是一个孤立疾病, 五脏功能 失调都可以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因此临床治疗 IBS 不能仅关注肠道的痛泄症状, 还有关注五脏与之相关 的内在联系, 不能固守一方一证, 还是强调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整体, 五脏之间有密切的内脏联系, 祖国医 学一直强调整体观念, 临床工作中应该紧守这样的思 维才能做到紧察病机, 有的放矢。从五脏辨证论治 IBS 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尤其从心肺来辨证论治, 给 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拓宽了思路, 丰富了祖国医学对 IBS 的认识内容, 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也取得一 定的疗效, 这些新的理论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治疗 方法, 造福广大患者, 然而这些理论仍然需要大量的临 床实践来证实, 笔者相信, 随着临床不断的观察实践和 总结, 人们对 IBS 的辨证论治会更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 1] Douglas A, Drossman R. The functional gastm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 Pmeess[J] .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 5) : 1377 - 1390.
[ 2] 许华宇.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7) : 293 -294.
[ 3] 黄适, 朱永苹, 罗昭琼. 柴胡疏肝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 易激综合征 56 例[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9( 2) : 17 -18.
[ 4] Liang LIU, Bei - ni LIU, Shuo CHEN, et al. 肠易激综合征亚型患者 具有肠道和躯体高敏感, 自主心血管功能紊乱以及肠道低浓度炎 症( 英文)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 Science B( Biomedi- cine & Biotechnology) , 2014, 10: 907 -914.
[ 5] 邱健. 吴允耀从心与小肠藏象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 . 内蒙古 中医药, 2011, 19: 58.
[ 6] 王苏娜, 王祖红, 谢苏娟, 等. 从心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探讨[J] . 中国针灸, 2010, 30( 11) : 957 -959.
[ 7] 叶天士, 著. 徐灵胎, 评. 临证指南医案[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59.
[ 8] 清赵濂. 医门补要[M]. 上海: 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7.
[ 9] 李耿诚.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 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 10] 苗凌娜. 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35 例治疗体会[J]. 中 医临床研究, 2011, 3( 9) : 71.
[ 11] 吴晓亮, 王烨林, 孙建华, 等.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 脾虚证临床观察及其对 Th1/Th2 的影响[ J] . 中国针灸, 2013, 33 ( 12) : 1057 -1060.

【作者】 赵海燕; 胡乃强; 黄适; 黄婷; 林福旭; 王松;

上一篇:慢性肠炎 治当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下一篇:“肠不和则病不安”治验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