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西医主要以抗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粘膜等治疗方法为主,而中医的穴位埋线疗法对该病的治疗也有不错的疗效。
穴位埋线疗法即将羊肠线埋入相应的穴位皮下,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具有刺激性强、疗效持久等优点,临床上多用于哮喘、胃炎、胃痛、腹泻、遗尿、尿失禁、糖尿病、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的治疗。
埋线的穴位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而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常选择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脐上4寸)等穴。每次可埋线1-3穴,间隔2-4周治疗一次。
临床上常用的埋线方法主要有三角针埋线法、穿刺针埋线法和切开埋线法。现以三角针埋线法为例,讲述一下其具体的操作过程。(1)在距离穴位两侧1-2厘米处,用龙胆紫作进出针点的标记;(2)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0.5%-1%的盐酸普鲁卡因局麻,用持针器夹住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3)捏起两针孔之间的皮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4)术后以无菌纱布覆盖3-5天。
由于羊肠线(异性蛋白)的刺激,在埋线后的1-5天内,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若渗液较多,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另外,少数病人可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热,但一般不会超过38℃,持续2-4天可恢复正常。
如埋线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超过38℃),极有可能是感染,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还有个别患者由于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会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此时应及时取出羊肠线,做适当的抗过敏处理。还有一种情况相对少见,就是在操作过程中损伤了神经,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此时也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相对应处理。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针灸科 王志明
相关链接
穴位埋线疗法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厚处可埋入肌层,羊肠线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若有外露应把线拔出来重新进行操作。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4、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治疗期间忌烟酒,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