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心脑血管>高血压>正文

张德英 痰致高血压案 痰致糖尿病案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张德英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近40年,提出了“脾实”理论,并认为“脾实”乃当今疾病流行新趋势之原因。张德英说,中医理论认为:膏粱厚味,酿生痰浊。可见,痰浊为水谷之乖变,而生于中土,为土家之邪。《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痰浊既为土家之邪,故为脾之实证也。

  治法何如?《内经》云:“实则泻之”,故痰浊之证,当以“泻之”为一大法则。根据五行之间生克制化之理,土者,其制在木,所生在金,木旺则土易化,金生则土自消,故“繁木”与“生金”又为脾实证的两大治法。他据此提出了痰浊——脾实证的三大治法:泻土降浊法、繁木制土法、化土生金法。

  此处必须指出的是,张德英对于痰的认识,并不仅限于呼吸道咳出之痰;他认为:凡是体内由水谷之质合而成之者,具有黏腻、混浊之态或污秽如粥,有流而不畅、阻滞留恋、痞塞不通之性者,皆属于痰。

  笔者有幸侍诊,整理几则病例以反映其脾实理论的临床应用。

  痰致高血压案

  郜某,男,49岁,2012年3月2日初诊。

  患者因高血压来诊,服西药后血压维持在150/90mmHg,伴有血脂高,头晕,舌苔偏腻,左脉浑滞而硬,尺弱,右脉尚滑。

  处方:清半夏10克,瓜蒌20克,浙贝母10克,紫苏子10克,竹茹13克,合欢皮1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桂枝8克,苏木10克,地龙6克,红藤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停服西药。

  二诊:服药后血压160/100mmHg,前方加黄芩10克,石菖蒲10克,继服1周。

  三诊,血压130/90mmHg,头稍晕,舌苔已净,脉已不滞,浑减,尺弱,上方去桂枝,加槟榔8克,厚朴12克。继服1周,血压基本恢复正常,无明显不适,略作加减以巩固疗效。

  按:浑脉乃痰浊壅阻脉中,气血为之不清,血行因之失度之脉。此乃张德英发掘经典而提出的。《素问·脉要精微论》言:“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素问·疟论》亦言:“无刺浑浑之脉。”可见,《内经》对浑脉早有论述,只是后世医家未将其作为一部单独的脉象提出而已。

  张德英认为浑脉之体象,乃脉之至数之间欠其清晰,稍有连绵黏滞之意,混混汩汩,不清不脆,如泥水之流浑而不清也。浑脉进一步加重,流动更加艰涩,即为滞脉。此患者左脉浑滞,气血流通已有阻滞之象,幸而右脉尚滑,否则恐早已有栓塞之患。此人平素嗜食膏粱之品,以致痰浊内生。

  《内经》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今食入过多,“浊气”上奉亦多,于是脉中混浊,气血因之流动而不畅。验之西医之理,食入营养过盛,小肠吸收亦多,于是脉中血脂增多,血液黏稠,血管为之壅塞,心脏反射性升高压力,以使血液流通,高血压由此而成。迁延日久血脂等痰浊之物沉着于血管壁上,血管为之老化,故脉见硬象。

  若血液进一步混浊则血液可为之阻塞,发为血栓、梗阻之疾。可见,种种病症皆因痰浊为患,故他以半夏、瓜蒌、浙贝母、紫苏子等化痰降浊,赤芍、丹皮、桂枝、苏木、红藤等活血通阳,竹茹、合欢皮、红藤等,繁木以制土,地龙、竹茹等化痰通络。

  张德英认识药物,多遵古人格物致知,取类比象思想,故对药物之功效多有发明。他认为地龙生于黏土之中,性善穿通,喜趋湿热,以土壤中腐殖质为食。而脾胃合土,主肌肉四肢,故地龙善走人体脾胃、肌肉、四肢;地龙有穿通之长,故主于经络痹阻之证。性喜湿热,故长于化痰祛湿热;以腐殖质为食,一如人之水谷精微,故营养过盛之疾,此物尤宜。

  竹茹乃竹之皮,竹本中空,直上直下,故善通;其善处湿热之地,故胜湿化痰可知。诸药相合,共奏祛痰通经活血之功,以治其本,故虽停西药而血压亦未明显升高。

  二诊加入黄芩开降痰浊,石菖蒲芳香化浊。其中黄芩一物色青黄,黄则入土,青则入肝,为调治木土之药。张德英认为木药有肝胆之分,肝为脏而中实,故木药中实心者多为肝家之品;胆为腑而中空,故木药中空心者多属胆家之药。黄芩中空似腐,又名“腐肠”、“空肠”,故为胆家之品,有开降痰浊之功。

  三诊脉已见畅,故血压下降,加入槟榔、厚朴加大泻土之力,最终痰浊得清,血压恢复正常。

  此外,张德英认为收缩压在160mmHg以下且无明显不适者,不应服用降压药,因为血压之所以升高,是心脏代偿所致,而西药降压之品,或使心脏收缩力减弱,血压虽降,血流却更加不畅,更易阻塞;或使其血管扩张,长此以往,血管反应性越来越低,服药只能越来越多,甚至无效;或利小便使外周阻力减小,然血液却会更加黏稠,皆非良策,故他主张治病求本,化其痰浊,则血自清,血压自降。

  痰致糖尿病案

  杜某,女,54岁,2013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因糖尿病来诊。诉服降糖药后空腹血糖7.1~8mmol/L,伴头晕,目昏糊,胃脘难受,寐差,大便溏而不爽,乳房胀痛,苔腻,脉滑。既往有脂肪肝病史。

  处方:黄芩10克,赤芍10克,瓜蒌20克,浙贝母10克,竹茹13克,清半夏10克,紫苏子12克,炒麦芽10克,焦神曲10克,榔槟8克,地龙6克,厚朴10克,合欢皮10克,柴胡8克。

  上药加减出入,嘱渐停西药,7剂后,矢气增多,尿浊2次。3个月后,空腹血糖5.8mmol/L,无明显不适。

  按:《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张德英认为“五气”乃土气也;兰者,青也。草以兰名,木胜可知。此段经文明确指出了:消渴乃过食肥美而发,属于脾实之证。故治以木家之药——兰。

  此患者苔腻,脉滑,大便溏而不爽皆痰浊之象,痰生中土故胃脘难受;五行过盛则制其所胜,侮其所不胜,故痰浊为患最易伤肝肾。伤肝则肝疏泄失职,气血流通不畅,故乳房胀痛,头晕;肝开窍于目,故目昏糊。

  他法《内经》之旨,以竹茹、合欢皮、柴胡、黄芩、炒麦芽调其肝胆以繁木制土;以瓜蒌、浙贝母、半夏、紫苏子,化其痰浊,以作生金之用;槟榔、厚朴泻土降浊;地龙、赤芍、竹茹通经化痰活血;焦神曲一物,乃五谷发酵之物,乃伏天之时取五谷之粉发酵而成。伏天乃湿热之气最盛之时,五行属土,此物之制作正体现了“中焦如沤”的功能,故此物乃中焦之药。

  张德英于饮食痰积停滞中焦,脾胃化之不及之时,常加此药,使饮食得化,痰浊得消。故患者7剂后出现尿浊乃是痰湿外排之象。最终经过3个月治疗痰浊得清,肝疏泄得畅,虽停降糖西药,血糖却恢复正常。

  痰火伤肾发枯案

  祁某,女,29岁,2012年9月19日初诊。

  患者因发枯而少来诊,伴有月经量少,经期前错4~7天,足跟痛,晨起腹痛。舌苔中后黄腻,脉滑急,左关旺,尺脉欠石,右脉弦。

  处方: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鲜皮10克,石菖蒲10克,瓜蒌20克,浙贝母10克,紫苏子10克,藿香8克,神曲10克,薏仁15克,茯苓10克,清半夏10克,天竺黄7克。水煎服,日1剂。

  二诊:晨起腹已不痛,左关见缓和,左尺见石,右尺弦甚,去冬瓜皮、薏仁、茯苓,加槟榔、独活等。

  3周后,发见光泽,足跟未痛,月经基本恢复正常,稍加补肾之品,继服1周痊愈。

  按:苔黄腻,脉滑急乃痰火之象,左关乃木位,左关旺,故肝亢也。痰火伤肾,加之肝木亢而过度升提肾水,故左尺欠石也。肾伤故发枯而少,足跟疼痛。肾伤经血化源不足,故月经量少,肾失封藏,加之肝木过度疏泄,故月经提前。

  腹乃土之位,晨起乃肝旺之时,晨起腹痛,木得天时之助克伐脾土也。法当化痰平肝补肾水。然补肾之品恒多滋腻,妄投之往往加重病情。

  故张德英治疗痰浊伤肾之证,往往先去痰火,俟土实去方予以补肾。补肾之品多以不滋腻之品为主选如紫苏子、女贞子、楮实子等籽类之品,或有不须补肾而肾自恢复者,盖五行造化之机,不可无生,水亏则金自生之,故不补肾而有肾复者。

  方中以丹皮、白鲜皮、天竺黄、半夏、瓜蒌、浙贝母等金家之品清痰火,平肝亢兼补肾水,以藿、菖等芳香化浊以醒脾,以薏仁、茯苓等土金之品一则化其痰浊,一则以土耗木,兼护脾土。药证相符,故肝木见平,肾水见藏。然右尺脉弦甚乃痰浊下流实肾之象。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脉偏弦者,饮也”,饮与痰皆水谷所化,无非饮者水多,痰者谷多,然本质无二,故弦亦可主痰。故张德英于二诊时加入槟榔片、独活祛下焦之痰浊。后期痰浊已去,他略加补肾之品以巩固疗效而收功。

  总之,脾有实证,痰浊即是。“痰证之初,治在脾胃,日久则随其所伤而辨证施治,总以五脏察病位,总以五行明病机,总自五行明消长,总因五制明治则。如是,则痰证之辨证论治洵有法度矣”。(《痰证论》)

上一篇:中药泡茶饮辅助治高血压

下一篇:桑叶芹菜足浴方 钩藤桑叶足浴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