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临床特征分型研究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具有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 长期高血压会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本课题拟对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特征进行辨证分型研究, 探讨不同证型临床分布特点。
对象与方法
1.病例选择、分组 病例主要来源于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心内科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43例。
2.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WHO对高血压病的定义及我国高血压联盟于1999年公布的新的诊断标准:收缩压 (SBP) ≥140mm Hg (15.62k Pa) 和/或舒张压 (DBP) ≥90mm Hg (11.97k Pa) 诊断为高血压。血压测量采用符合计量标准的台式水银柱式血压计, 坐位测量。患者测试前至少需安静休息5min以上, 上肢摆放在与心脏同一水平。测试血压升高后, 以两次或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测定血压均值都在高血压范围者可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另有在测量时血压正常, 但过去曾诊断过高血压病, 并且仍在服用降压药者, 也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2.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关于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确定的辨证标准, 初步拟设肝火亢盛组 (证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阴虚阳亢证组 (证见眩晕头痛、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痰湿壅盛组 (证见眩晕头痛、头重如裹、心悸失眠、胸闷腹胀、呕吐痰涎、口淡食少、舌苔白腻、脉滑) 和阴阳两虚组 (证见眩晕头痛、耳鸣如蝉、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筋惕肉瞤、舌淡或红、苔白、脉沉细或细数) 共计4个证型。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头重如裹、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呕恶痰涎、肢体沉重麻木、纳呆、恶心、舌体胖苔腻、脉滑等归属为兼痰证范畴;头部疼痛如刺、胸闷气短、面色黧黑、肢体麻木、舌黯、舌下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涩或细涩等归属于兼瘀证范畴;将伴有神疲乏力、气短、喘促等归属于兼气虚证范畴。
3.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 年龄为20至70岁, 性别不限。
4.排除标准 (1) 继发性高血压, 或高血压合并有内分泌、肝、肺、肾等其它脏器系统严重病变者; (2) 有精神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家族史者; (3) 常年服用各类镇静药物或有酒精依赖史者。
5.临床调查表制定 应用王忆勤教授课题组经文献检索制定的《中医问诊信息量表》进行高血压病患者的病史采集,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重点情况、中医症状和体征等信息, 涵盖了舌、脉、症共计90多个变量。
6.临床病例采集 按照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高血压病例。仔细询问病史, 填写临床调查表。中医辨证诊断需经两名中医师进行辨证, 并获得一致结论后入选。
7.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均以?±s表示, 两组之间的比较应用t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 高血压病243例, 其中男性102例, 女性141例。健康对照组66名。健康对照组和高血压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比较 (?±s)
表2 235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各证型分布情况
2.高血压病临床各证型分布情况 见表2。235例高血压病患者 (243例高血压病患者中有8例因症状不全, 暂不列入统计范围) 辨证结果单一证较少, 以兼杂证为主, 共计10型。其中痰湿壅盛组病例较少, 只占8%, 而夹杂在其它各组兼痰证者占66%, 兼瘀证者占4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将上表中高血压病证型的兼证进行合并, 分为4大类, 各证型分布情况, 见表3。
表3 高血压病临床各证型归纳合并情况
讨论
中医并无“高血压病”病名, 因高血压病患者多有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 故多属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范畴。对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阴阳平衡失调”学说占主导地位, 该理论认为“高血压是由于内伤虚损, 饮食失节, 七情所伤, 引起阴阳平衡失调;病机是肝阳上亢, 阴虚阳亢, 肝肾阴虚, 阴阳两虚”。对“眩晕, 头痛”的描述《黄帝内经》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这也是“阴阳平衡失调”在高血压发病中占主导地位的经典理论依据。然而除此之外, 《黄帝内经》尚有“因于湿, 首如裹”之记载;《丹溪心法》则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虞抟则倡:“血瘀致眩”。可见, 前人对痰瘀致病已有一定认识。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病的辨证标准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4型[1], 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但有学者提出了“四型三证”即在以上4型的基础上加上“风、瘀、痰”三大兼证[2]。认为高血压病发展至中后期, 可产生诸多病理产物, 并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过程, 成为致病因素, 以痰瘀最为常见[3]。刘秋江[4]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分析, 认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并非尽是阴虚阳亢者, 而气虚或阳虚者并不少, 气虚可能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证型。
本课题将兼有头重如裹、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呕恶痰涎、肢体沉重麻木、纳呆、恶心、舌体胖苔腻, 脉滑等症状表现者归属为痰证范畴;将兼有头部疼痛如刺、胸闷气短、面色黧黑、肢体麻木、舌黯、舌下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脉沉涩或细涩等症状者归属为瘀证范畴[5]。将伴有神疲乏力、气短、喘促等气虚表现者归属为气虚证范畴。235例高血压病患者, 经辨证共分为4大类:肝火亢盛及其兼证、痰湿壅盛、阴虚阳亢及其兼证、阴阳两虚及其兼证[6]。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各证型分布中单独痰湿壅盛组病例分布较少, 只占7.7%, 而夹杂在其它各组兼痰证者, 占66%, 兼瘀证者, 占43%。可见痰瘀是高血压病两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并相互转化, 贯穿于高血压病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C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3-77
[2] 孔炳耀, 陈丽雅.临床高血压病的中医证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3:40-41
[3]李剑, 史亚飞, 严灿, 等.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病机及其从痰瘀论治的机理探讨.江西中医药, 2003, 34 (245) :11-12
[4]刘秋江.从临床角度思考老年高血压的辨证分型.内蒙古中医药, 2008, 11 (22) :8
[5]李仕林, 苏虹, 雷亚玲, 等.李军教授从痰瘀论治高血压病的思路.现代中医药, 2010, 30 (4) :1-2
[6]郭克峰, 张嘉锋, 杨文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个性研究与中医辨证分型.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6, 15 (4) :326-328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叶青 王忆勤 董耀荣 燕海霞 许文杰 郭睿 郝一鸣 许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