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和几个老朋友在一起闲聊的时候,听到一则消息。
上个月下旬有一天,住在我们近邻小区的吴老师过80岁大寿。这一天,他的十多个儿孙都来了,还来了不少学生和过去的同事,称得上是宾客满门。宴席在农家乐办了8桌,热闹极了。吴老师这一天十分兴奋,也十分忙碌,与各位来宾真是有说不完的话。
客人们走后,老人晚上8点多钟回到家中,与儿孙们仍是笑声不断、谈兴极浓。谁知他正说得高兴时,突然从沙发上“缩”了下去,儿女们急忙打电话叫来救护车将老人送往医院。
检查结果是心梗急性发作,幸好抢救及时,才算保住了命。
听完这个消息,笔者想起了《岳飞传》中“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故事。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实生活中,中老年人因过度喜悦、兴奋激动而威胁到生命者大有人在。人们常说“大喜伤心”“乐极生悲”,这的确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喜是人类正常心理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医学认为:喜为心志,“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适当而有节制的喜,能给人带来欢乐,能驱散人们心头的忧郁,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流畅、身心放松、营卫通利、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促进身心健康。
正常的喜悦不但能够减轻工作、学习造成的疲劳,增进食欲,还能增加生活中的乐趣,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笑一笑,人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健康人处于舒适的环境中,并用各种方法使其精神愉悦,结果这个人的血压下降了10毫米汞柱,脉搏减少8次左右,用X线观察胃的体积缩小,张力提高,位置也有所上升。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喜悦心情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治疗都是十分有益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应有节有度,不能太过,否则就可能出现“物极必反”的情况。在《淮南子·道应训》中说:“夫物盛而衰,乐极生悲。”俗语中也常说:“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食能养人,亦能伤人”,喜悦欢笑也是一样,太过也会伤人。
喜伤心
医学理论
中医认为,过度的精神活动、情志的异常变化会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血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过度的喜笑会导致“心气涣散”“心神浮越、神不内守”,精神不能集中。
现代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大笑的时候,能牵动17条肌肉,调节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消除精神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但笑必须是自然愉快的笑、微笑、眉开眼笑、有节制的笑,才有利于身心健康。若是狂笑、捧腹大笑、哈哈大笑,由于此时必须调动内脏、骨骼等众多肌肉组织参与完成,同时情绪极度兴奋激动,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突然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使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大量增加,会导致心脑供血严重不足,因此就极易造成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甚至会引发猝死。
所以,在节假日亲朋团聚、为中老年人祝寿、婚庆宴会、老同学聚会、玩牌搓麻和进行其它各种娱乐时,也正是中老年朋友,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可能处于危险的时刻,应引起高度警惕。
在这种时刻,中老年人一定要保持一颗愉悦平和的平常心,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过于兴奋激动,还要防止过度疲劳、暴饮暴食,不要吸烟饮酒过量,保证充足睡眠,生活规律,避免纵欲伤身等等,以免引发“大喜伤心”“乐极生悲”的种种不幸事件。
心肌梗死患者,曾患过脑血栓、脑溢血的患者,患有严重高血压的病人,严重疝气患者,接受过胸腔、腹腔、血管、心脏等手术的病人(特别是在7~10天内),在进餐时(特别是不要逗孩子发笑),有习惯性下颌关节脱位的人(以免笑掉下巴),尿道与肛门括约肌松弛的病人(大笑会使腹内压增加,可导致二便失禁),孕妇(可能导致流产、早产),有各种出血倾向的病人等,都应防止大喜过度,不宜狂笑大笑,要保持情绪稳定,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各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