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神经疾病>正文

隔物灸脐法作用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探析

隔物灸脐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组方,将药物研成极细药末,填满脐部,于介质上置艾炷灸之,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隔物灸脐法具有穴位、灸法、药物的三重作用,可通过调节灸温、艾炷大小、艾灸时间、艾炷壮数及药物调整人体状态。近年来,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顽固难治类疾病的康复治疗中,灸法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对传统隔物灸进行改良,在扩大其适应证范围、提高施灸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隔物灸脐法又可称为神阙温灸、神阙灸、脐灸等,具有扶正祛邪之功,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有良效[1]。本文结合脑-肠轴学说及中脘-关元生物全息理论对隔物灸脐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相关探讨,供同道参考。
 
1 隔物灸脐法基本原理
1.1 穴位作用
神阙乃生命之蒂,可调虚实、调神机。神阙位于脐窝正中,《黄帝内经》称之为“齐”,因与“肾间动气”相齐而得名。神阙之名首见于《外台秘要》,历代医籍又称之为“命蒂”“脐中”“气舍”“环谷”“维会”等。神阙并非体表孤立的点,始终通过经络系统外络于母体、肢节,内属于脏腑,构成“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调神机”的整体[2]。神阙温灸源自彭祖的“炼脐”,经后世发展改良,形成隔盐灸、隔姜灸、隔葱灸、隔附灸、药饼灸、保健灸等多种形式。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神阙位于任脉上,而任脉与十二经脉相连,又通督、冲、带脉。灸神阙可通调全身阴阳,体现从阴引阳、培元固本之妙。元气乃一身之本,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恢复和转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从解剖学角度分析,脐的结构从外至内依次为皮肤、致密瘢痕组织、脐筋膜、腹膜壁层,内部为小肠,小肠各层组织中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刺激脐部皮肤可使神经末梢处于活动状态,从而促进人体神经、体液调节,提高机体免疫力[3]。神阙具有天然热敏点的特性,即在疾病出现时神阙会出现病理反应,此时神阙对灸温极为敏感。因此,灸神阙可直接作用于病理反应点,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4]。
 
1.2 药物作用
研究发现,灸温与药物作用于神阙,再根据施灸方法的不同对不同的体质或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清·吴师机云:“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或力猛有毒之品。”“可以通经走络,开窍透骨。”在选择灸脐药物时,多选用气味俱厚的药物。临床上多用生姜、芒硝、麝香、乳香、没药等作为灸脐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姜味辛、性温,有行水利水之功[5],其主要成分姜烯酮可通过脐部作用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起到调节神经及体液的作用[6]。芒硝中的钠盐可产生部分钠离子渗透到病灶部位组织,有消炎、镇痛的作用[7]。含芳香性物质可刺激皮肤,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5,8]。不同药物对灸温有影响,产生的近红外辐射作用也不同,从而影响灸量及疗效。魏建子等[9]研究发现,艾绒燃烧产生的高温经附片、生姜等药物间隔后明显缓和。杨华元等[10]应用MS96A型光谱分析仪分别测定隔姜片灸、隔蒜片灸、隔附片灸时辐射的近红外光谱,发现不同药物会产生各自的近红外辐射光谱,并对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生化效应。
 
许多医家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时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中药以取得疗效。如针对脑卒中后便秘给予隔物灸脐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康复训练作为对照研究,将大承气汤药粉研末填满脐部后,将备用好的中间带孔面圈放在神阙上施灸,结果显示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便秘情况,其结合脐灸后症状改善更为明显[11]。此外,还有采用隔物灸脐法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12]及帕金森病[13]的研究,与上述方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药物选择的不同。可见,隔物灸脐法疗效可因药物选择不同而具有可变化性及广泛适应性。
 
1.3灸法作用
隔物灸脐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康复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药物的选择和灸温的控制,而影响灸法作用的因素主要为灸温。灸温主要由热传导[14,15]与热辐射[10]2个途径决定,而灸温的控制通过灸量实现。马兆勤等[16]对隔物灸量化指标机制进行探讨,认为灸量包括艾炷大小、衬垫物厚度、艾灸时间3种因素。其他研究亦表明,艾炷大小、艾灸时间、艾炷壮数对灸法的疗效均有一定程度影响[17,18,19]。可见,影响灸量的因素有艾炷大小、艾灸时间、艾炷壮数、衬垫物厚度和药物等[20]。
 
2 隔物灸脐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从近年来文献资料中看,隔物灸脐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较多,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
 
2.1 脑卒中后排尿障碍
刘兰群等[21]选取19例脑卒中后排尿障碍进行神阙穴隔物灸治疗,结果显示该法可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增多症状。乔秀兰等[22]使用隔盐隔姜灸神阙穴治疗15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并将15例行针刺疗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隔盐隔姜灸神阙治疗痊愈率更高。温雅丽等[23]对缺血性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进行隔姜隔盐灸神阙治疗,发现患者平均日间排尿次数及夜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刘慧林等[24]对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隔盐隔姜灸脐法治疗,结果显示该法可减少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护理者夜间平均被叫起次数、日间平均急迫性尿失禁次数等,改善尿失禁症状。上述研究提示通过隔物灸脐法对膀胱气化功能具有一定作用。薄智云教授提出“神阙布气学说”,认为腹部器官布散于神阙到关元间的区域,任脉(中脘-关元)对应整个脊柱[25]。隔物灸作用于神阙相当于作用于腰骶部排尿中枢处。刘艺等[26]观察隔盐隔姜灸神阙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尿动力及逼尿肌M2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其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膀胱过度活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逼尿肌的过度收缩有关。由此可知,隔物灸脐法,尤其是隔盐隔姜灸神阙,可有助于减少膀胱逼尿肌收缩,对于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有治疗意义。
 
2.2 脑卒中后便秘
隔物灸脐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便秘,提高排便质量。刘承梅等[11]针对脑卒中后便秘进行大承气汤隔物灸脐法治疗,结果显示该法可改善便秘症状,缩短排便时间、排便间隔天数,提高疗效。研究表明,脑-肠轴是将胃肠道和脑联系起来的双向信号调节系统[27],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存在双向调节系统,可以使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28],而肠道微生物群又可影响人的行为及认知功能[29]。相关研究指出,小鼠在脑损伤后72h内肠道菌落会发生改变[30]。可见,改变肠道菌落可以影响脑组织活动,在腹部区域进行刺激也可治疗脑部疾病。随着脑-肠轴学说研究的不断深入,脑病肠治的治疗思路在神经系统康复治疗中被逐渐肯定。
 
2.3 脊髓损伤
王晓丹等[12]、陈爱连等[31]研究发现隔物灸脐法、隔物灸脐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均能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隔物灸脐法疗效更优。杨凯[32]采用隔药灸脐法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综合康复训练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隔物灸脐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对于排便、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具有一定作用。
 
2.4 帕金森病
张京峰等[13]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帕金森病,结果显示帕金森病功能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疗效良好。牛青蔚[33]采用艾灸神阙治疗帕金森病,收效显著。
 
3 小结
在隔物灸脐法的3个影响因素中,药物作用对疗效的影响较大,选择不同的药物会有不同的疗效。灸温是影响灸法作用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关于艾炷大小、艾炷壮数、艾灸时间等对照研究较少。临床应用隔物灸脐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排便、排尿功能障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疗效评价方法、随机方法、对照方法、治疗方法、样本数量等方面研究仍存在不足,结论可靠性有待考究。在穴位作用的理论基础研究上,中脘-关元生物全息理论及脑-肠轴学说提示刺激腹部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但对于腹部选择神阙穴或其他穴位是否有疗效差异暂无相关研究。此外,隔物灸脐法在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中显现疗效,但该法仍缺乏对药物选择的基础实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隔物灸烫伤易致瘢痕,在灸温控制方面仍值得思考,特别是对于脊髓损伤的感觉障碍及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情况,应注意治疗安全性[34]。总之,隔物灸脐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选穴单一,成本较低,患者易于接受,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适合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瑾 沈鲁希 范萌 王佳鑫 谢平金 余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上一篇:精神异常 中药验方治恐惧不安

下一篇:面风辨证论治 三叉神经痛治法息风通络处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