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神经疾病>抑郁症>正文

卑惵源流探析

卑惵是一种以自卑愧疚、 惊恐回避、 心神不宁为 主要表现的神志异常疾病。卑 , 《说文解字》 云: 卑, 贱也, 执事也 [1 ] 。惵 , 《集韵》 曰: 虚涉切, 音偞, 惧 貌 [2 ] 。可知卑即自卑卑下, 惵即恐惧之意。病名即 揭示了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颇类精神病学中的恐 惧性神经症。古籍中关于该病的记载较少, 兹就这 些记载整理成章, 理清源流, 以期对于该病的中医药 治疗有所裨益。

1 病名溯源

“卑惵” 之名首见于 《伤寒论 》 。《伤寒论·平脉 法》 载 : “卫气弱, 名曰惵; 荣气弱, 名曰卑; 惵卑相 搏, 名曰损。 [3 ] ” 此处的卑、 惵是一种病机, 卑即荣气 虚, 惵即卫气虚, 卑惵即荣卫皆虚而称为“损” 。此 时卑惵只是一种病机概念, 并不是一种病名, 没有具 体的临床症状描述。 金·成无己本 《内经》 的理论解释《伤寒论》 曰: “惵者, 心中气动迫怯。卫出上焦, 弱则上虚, 则心 中气动迫怯也。卑者, 心中常自羞愧 。《针经》 曰: 血者, 神气也。血弱则神弱, 故常自羞愧。 [4 ] ” 他认 为 “惵” 是心中卫气虚弱、 胸阳不振, 而心动急迫、 惕 惧 ; “卑” 乃血不足, 导致神不足, 因此志下意薄。 “心中气动迫怯” , 迫即急迫, 怯即惕、 惧, 即心跳急 迫惊惕。而怔忡即“心动不安, 无所见闻惊恐, 而胸 间惕惕自动也” [5 ]225 , 可知“心中气动迫怯” 即是怔 忡。因此后世受成无己的影响常把卑惵归入“怔 忡” 中论述。从成无己的注释可以看到, 卑表现为 心中经常羞愧, 而惵表现为心悸。 “卑惵” 作为一种临床疾病的病名出现, 见于明 ·戴思恭的 《证治要诀·卷九·怔忡》 : “有痞塞不 饮食, 心中常有所怯, 爱处暗, 或倚门后, 见人则惊 避, 似失志状, 此名为卑惵之证, 以血不足故尔。谷 神嘉禾散加当归半钱、 黄芪半钱。 [6 ]102 ” 戴思恭认为 “卑惵” 病机为血不足。从症状描述中可以看出, 本 证的主要临床表现胸中痞塞、 不欲饮食, 心中卑怯、 惊恐回避, 这些症状类似于精神疾病中的恐惧症。 “似失志状” , 失志乃另一病症 , 《证治要诀·卷九· 怔忡》 载 : “失志者, 由所求不遂, 或过误自咎, 懊恨 嗟叹不已, 独语书空, 若有所失。 [6 ]102 ” 该症类似于 西医强迫症的强迫观念。自此“卑惵” 始作为一种 临床疾病出现, 有临床表现、 病机、 治法和方药。 后世则沿袭着戴思恭的病名, 症状的描述也大 同小异, 在此基础上发挥了相应的方药。

2 病因病机分析

关于该病的病机, 戴思恭认为是“血不足” , 后 世医家都沿袭其基本病机。然而血不足何以产生卑 惵的惊恐回避症状呢 ? 《素问·八正神明论》 曰: “血气者, 人之神, 不可不谨养” [7 ]260 , 《素问·调经 论》 曰 : “血有余则怒, 血不足则恐” [7 ]521 , 《灵枢·本 神》 又曰 :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 失。 [8 ] ” 可知 《黄帝内经》 认为血是产生神的物质基 础, 血充足才会精神充沛、 神志清晰, 血不足就会神 不足, 神不足就会悲伤恐惧。 因该病有胸中痞塞、 不欲饮食, 心中卑怯、 惊恐 回避两类症状, 前者是脾胃症状, 后者是神志症状。 脾胃又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不和则胸中 痞塞、 不欲饮食, 而气血生化乏源则心血不足而卑、 惵遂生。可知 “血不足” 的基本病机下, 又可分为脾 胃不和与心血不足。如李用粹在《证治汇补》 中提 出 : “由心血不足者, 人参养荣汤; 脾胃不和者, 六君 子汤, 加益智、 远志治之。 [9 ] ” 关于该病的病因, 诸家都未明言, 只能从其病机 中来推求。脾胃不和者当是饮食所伤, 而劳心思虑, 则暗耗心血, 均导致心血不足为而发为卑、 惵。

3 治法方药

关于该病的治法诸家都以“血不足” 为病机, 或 治以调和脾胃, 或治以补益气血, 或兼赅两者而分型 论治。

3. 1 调和脾胃

戴思恭从“痞塞不欲食” 着眼, 治以理气健脾, 俾脾胃调和、 生化有源则血充神旺, 卑、 惵可去。所 用方为 “谷神嘉禾散” 。该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卷三, 名嘉禾散, 又名谷神散 , “治中满下虚, 五 噎五膈, 脾胃不和, 胸膈痞闷, 胁肋胀满, 心腹刺痛, 不思饮食, 或多痰逆, 口苦吞酸, 胸满短气, 肢体怠 惰, 面色萎黄” [10 ] 。药物组成为陈皮、 半夏、 茯苓、 甘 草、 人参、 白术、 薏苡仁、 砂仁、 谷芽、 神曲、 枇杷、 槟 榔、 大腹子、 桑白皮、 白豆蔻、 青皮、 五味子、 木香、 沉 香、 丁香、 藿香、 随风子( 诃子) 、 石斛、 杜仲, 加姜、 枣 水煎服。五噎入干柿一枚, 膈气吐逆入薤白三寸、 枣 五枚 [6 ]161 。全方一派理气健脾之药, 加入当归、 黄芪 补气生血。

3. 2 补益气血

明·叶文龄在《医学统旨·卷三·怔忡》 中针 对卑惵血不足的病机治以补益气血, 选方人参养荣 汤 [11 ] 。人参养荣汤为益气养血、 养心安神之剂。王 肯堂言 : “若气血虚而变见诸证, 勿论其病, 勿论其 脉, 但用此汤, 其病悉退。 [2 ]411 ” 后世医家承袭叶文 龄, 用此方治疗卑惵。李中梓在《病机沙篆·卷下 ·怔忡惊悸恐》 中亦用人参养荣汤加藿香、 谷芽, 其 意在于理气开胃, 针对“胸中痞塞, 不欲饮食” 之 症 [13 ] 。《类证治裁》 亦选用人参养荣汤一方 [5 ]226 。 《杂病源流犀烛》 载 : “宜天王补心丹、 人参养荣 汤、 古庵心肾丸” [14 ]83 。天王补心丹为滋阴清热、 养 血安神之剂, 用于阴血虚少、 神志不安, 亦是从心血 不足之病机着眼。而古庵心肾丸药物组成为“熟 地、 生地、 山药、 茯神各三两, 当归、 泽泻、 盐酒炒黄柏 各一两半, 山萸、 杞子、 酥炙龟版、 牛膝、 黄连、 丹皮、 酥炙鹿茸各一两, 生甘草五钱蜜丸, 朱砂一两为衣, 空心盐汤或黄酒下。此治劳损心肾虚, 而乍热、 惊 悸、 怔忡、 遗精、 盗汗、 目暗、 耳鸣、 腰痛、 脚痿之疾。 久服乌须黑发, 令人有子” [14 ]84 。该方为补益心肾 之剂, 而偏重补肾。大抵沈金鳌已认识到此病与肾 有关, 恐为肾志, 欲跳出前人 “心血虚” 之窠臼。

3. 3 其他

明·王肯堂在 《证治准绳·神志门·悸》 中总结 戴、 叶二家之论, 首先提出分型论治, 认为血不足者 “宜人参养荣汤; 脾胃不足者, 用谷神嘉禾散加当归、 黄芪各半钱” [ 12 ]200 , 奠定了卑惵的分型论治基础。 清·李用粹在 《证治汇补》 中提出“由心血不足 者, 人参养荣汤; 脾胃不和者, 六君子汤, 加益智、 远 志治之。 [9 ] ” 分型与证治准绳同, 脾胃不和选用补益 脾胃的六君子汤加安神的益智仁、 远志。 《张氏医通》 治分虚实, 实者藿香正气散, 虚者 人参养荣汤 [15 ] 。藿香正气散为解表祛湿、 理气和中 之剂, 此处用之当是从 “胸中痞塞, 不能饮食” 着眼。 脾胃为湿所阻, 升降运化失司, 气机阻滞, 故而胸中 痞塞不欲饮食。气血生化乏源, 心血不足, 故出现 卑、 惵。

4 类证鉴别

《杂病源流犀烛》 指出 : “卑惵, 心血不足病也。 与怔忡病一类” , 强调“不得以癫症治之也” 。卑惵 虽归入怔忡论述, 且两者的基本病机均为“心血不 足” , 但怔忡无回避恐惧的神志异常表现, 以此为 别 。“癫证者, 或狂或愚, 或歌或笑, 或悲或泣, 如醉 如痴, 言语有头无尾, 秽洁不知, 积年累月不愈, 俗呼 心风” [12 ] 。是精神失常的表现, 无自知力, 相当于西 医的精神分裂症, 而卑惵是有自知力, 从症状表现上 即可鉴别。卑惵虽以惊恐回避为主要临床表现, 似 与恐证相似, 但恐证无胸中痞塞不欲饮食的症状, 以 此为别。

5 总结

综上所述, 卑惵作为一种病机概念, 首见于《伤 寒论·平脉法》 , 而作为一种病名则首见于明·戴 思恭的 《证治要诀》 , 并指出了此病的症状、 病机及 治疗方药。其后 《医学统旨 》 、 《证治准绳 》 、 《病机沙 篆 》 、 《证治汇补 》 、 《张氏医通》 、 《杂病源流犀烛》 和 《类证治裁》 等著作在《证治要诀》 论述的基础上发 展了治疗的方药。诸家一致认为, 卑惵的基本病机 为 “血不足” , 而治分补益气血与调和脾胃, 用方为 人参养荣汤、 天王补心丹、 六君子汤、 谷神嘉禾散、 古 庵心肾丸和藿香正气散等。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65.

[2] 张玉书, 陈廷敬. 康熙字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337.

[3] 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

[4]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5.

[5] 林佩琴. 类证治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25- 226.

上一篇:圣彼得堡行医漫谈丨抑郁的俄罗斯人

下一篇:脑卒中后抑郁心理障碍 五行音乐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