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神经疾病>抑郁症>正文

人格心理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
 
人格心理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对人格与健康关系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多篇章涉及人格与心身健康的内容,这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阴阳五态人格类型学说认为:阴阳含量的多少影响着个体行为、心理、生理特征,并且能够影响到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人的外貌特征、体质类型和心理与行为特征的不同,以阴阳为代码,认为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
 
《素问·经脉别论》:“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并且提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这里提出的“勇”“怯”实则指不同的人格特征。《黄帝内经》中曾多次提到“勇”“怯”之人在发病与诊治方法中的不同。说明中医学对人格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均已有所认识。
 
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人格相关理论丰富多彩,也是中医学和中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人格理论。
 
“元神”与“识神”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孙泽先教授在他的《归根心理学》中深刻地阐述了中医深层心理学中有关的人格的论述。《太乙金华宗旨》指出,人的意识分为识神和元神。识神属后天,而元神属先天。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识神相当于意识,而元神则相当于无意识。识神与元神之间的关系,很像一棵生长着的树。识神就如看得见的,向上生长的那一部分,即树干枝叶等。元神(无意识)就如看不见的、向下生长的那一部分,即树的根。意识是显在的,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它的表达方式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无意识是潜在的,我们常常忽略它的存在,它的表达方式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入。在中医气功经典中,人格重建有两个途径,一个称为“德”,一个称为“道”。“德”,是在意识的层面上重建人格,其要点是多向根中输入良性根结、少向根中输入不良根结,提高根结格局的和谐性,从而提升人格的档次。“道”,是在无意识层面上重建人格,这是一种深入无意识的特殊技术,通常被称作“练功”。其要点是入静归根,理顺根结,改善根结格局,提高根结格局的和谐性,从而提升人格的档次。中医气功学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内气功的修炼,显然是以“自我锻炼、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治疗、自我康复、自我完善”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心理调整与人格修炼的。
 
其他人格学说
 
在国学经典中,“圣”“贤”“真人”“佛”是出现率极高的词汇。这些称谓,就心理学意义而言,指的是现实世界中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而不是神话世界中的神。当然,相对于圣贤,常人的人格往往是不完善的,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为了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国学中儒、道、佛都建立了十分独特的技术,儒家叫做“修身”,佛家叫做“修行”,道家叫做“修炼”。这种技术,实质上就是国学中独特的人格重建技术。
 
儒家的“修身”,讲的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礼记·大学》)。体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儒学十六字真传。
 
佛家的“修行”,在《七佛通戒偈》中有十分简明的表达,第一个方面是行为必须端正,坏事一件也不要做,好事则要多多地做。第二个方面是内心要不断净化,去除贪婪、嗔恚、固执等种种病理心态,从而显现蕴含于心灵深处的大智大慧。
 
道家的“修炼”,可分“修德”与“修道”两个方面。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修德”是在意识层面上重建人格,而“修道”则是从无意识层面上重建人格。
 
汪凤炎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一书中,详列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有关人格的学说还有儒家的“君子—小人”二分式人格类型说、刘劭的十二种人格类型说和“英雄三种类型”说。如果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关于人格的理论以及修炼的方法、技术还应该有不少。除传统中医药学中有关五态人格、勇怯人格理论以外,中医深层心理学理论和以上这些国学中有关人格修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显然都是中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这也是对中医药学理论的丰富、补充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在中医心理学人格建构中的意义
 
人格是对生活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人的描述,因而,中医心理学人格建构受到整体观念的深刻影响。
 
社会文化属性是中医心理学人格观的重要变量
 
《素问·疏五过论》曰:“从容人事, 以明经道。”所谓人事,即社会人际之事,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道德、风俗、信仰以及人的性别、年龄、体质、人格、心理等多种因素,亦称人情事理, 相关因素在人体生理,疾病之形成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从容人事法则,是诊病的基本依据,也是辨体诊病实施个体化治疗所遵循的规则。中医心理学在评估人格时,也将此考虑在内,并且认为时代、社会、文化背景是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近三十年为例,时代背景的改变, 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几代人的自我观、自由观、事业观、价值观等莫不急速更新,相应地,人格要素的特征也在发生着改变。因此,中医心理学人格观是将人置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考虑的,在考察人格发展水平时,将生活经历纳入其中,结合其生活年代、受教育背景等综合考虑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探寻其中规律性线索。
 
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灵枢·通天》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但都体现出“形神合一”的基本观点,依据阴阳比例不同而划分的不同类型的人,实质上体现的是人格类型的雏形。将每一类型人的特征进行归纳,可以发现每一类型都包含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以及病理等几个方面。因此,中医心理学人格的概念是包含生理、心理及行为等不同的成分,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不仅体现在人的体质特征,还可以体现在个体的疾病观、心身观等隶属于世界观的特征上。后者则更能体现心理结构中的生理成分,对心理健康有更深刻的影响。
 
先天禀赋是人格构建不可或缺的成分
 
人格是中医学中“神”概念的一部分。中医之“神”的含义非常广泛,除了“整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人体的最高功能层次”之外,还包括人的精神、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体现为“元神”“识神”和“欲神”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元神”是“神”最重要的部分,是先天的,有了它就有了生命。元神不受意识支配,可自主地发挥作用。识神则赖元神而产生,又可干扰元神。元神存在于大脑结构当中,是生命的主宰。现代心理学则认为,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气质,已经在中医整体论思想中有所体现了。
 
人格系统由众多人格要素小系统有机构成
 
人格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认知(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心理机制。同样地,中医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概念,由众多要素系统构成,包括情感、行为、思维、世界观、能力等,这些要素系统通过复杂联系沟通而形成整体的人格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复杂有序。人格系统的稳定有赖于要素小系统本身的稳定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平衡。这一特征是中医学整体观在中医心理学人格概念中最为集中的体现。
 
人格要素发展水平须中节
 
人格要素发展水平是指某要素在某一阶段的状况。比如,“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但如果意志力低于或过于其该有的水平,则将损害身心健康。意志力不足则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忧虑重重,抑郁症患者多有此表现。而意志力过强则过于自信,目空一切,固执地确信自己的想法与行动正确,妄想型精神病多有此表现。过与不及,皆可为害。
 
中医学“承乃治,亢则害”的观点也同样适用于人格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独立性与恐惧感之间为对立制约关系,适当的独立性有助于激发人探索周围世界的勇气,能够客观分析各种刺激,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减弱无谓的焦虑感、胆怯感。荀子对上勇之人的描述则是指独立性与恐惧感之间关系平衡时的理想状态。然而,当独立性过强,不辨亲疏,固执地从一己之念出发,视所有状况皆能为自己所处理,忽视潜在的危险,则可能导致鲁莽犯错。“轻身而重货,恬货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其胜人为意,是下勇也。”荀子也认识到了自我为中心之人的勇气的片面性。
 
总之,人格系统稳定靠的是要素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动态平衡,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和”思维正是中医阴阳辩证关系的精髓。可见,在认识健康人格问题上,中医心理学深受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创新构建中医心理学人格系统发展理论
 
人格系统发展理论是笔者《系统发展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在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观、恒动观、发展观等思想指导下,采用西方各种人格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以临床经验积累为导向提炼而成的理论成果。基本思想是:①人格发展是个体的系统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心理各发展要素相互作用过程,是内部结构动态变化与主体逐步稳定化的结果;②人格的形成虽然是一个过程,但可能会呈现一定的阶段性;③人的心理发展要素相互作用过程、内部结构动态变化与主体逐步稳定化结果,是人格形成的内在动力,而人们所观察到的行为特质只是其外在表现;④人格虽然在一定的年龄段是比较稳定的,但一定会存在微细的变化,就个体一生而言,可能在成熟期之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在人的中年或老年早期是一个稳定的过程,而当进入老年中期和后期,人格可能在某些方面逐渐进入返童萎缩而表现出幼年期的幼稚化现象。
 
人格系统发展理论对精神与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出了独特的认识,即:①异常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并导致疾病是一个过程;②“偏移”与“缺失”是异常发展的两大病理过程。人的异常发展和心理疾病的形成过程必然包含着偏移性异常发展与缺失性异常发展两大方面:偏移性异常发展并导致心理疾病过程,即由于刺激导致正常心理发展偏移并形成疾病的过程。很多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都由“童年创伤”所导致的;缺失性异常发展并导致心理疾病过程。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正常心理发展的成长缺失,包涵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正常心理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人格形成的各要素的协调和完整发展;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人格形成的各要素在成长时间上持续发展。这里的“成长缺失”,主要体现在“成长要素缺失”与“成长阶段缺失”两大方面。篇幅所限,兹不赘述。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格系统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人格从个体出生到死亡具有连续性,同时还具有阶段性。时间、阶段与构成心理发展各要素之间形成了立体交叉型的内部网状结构,纵横交错,构成复杂。人格结构理论以其动态性、整体性、立体性与其他人格理论形成对比,为人格塑造了一个更为生动、更为确切的模型。
 
中医心理学本身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中脱胎而出的一门崭新的学科,又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尽管这门学科目前还比较稚嫩,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这当中也包含着对人格的研究问题。当它们与现代临床心理学结合或者同步发展的时候,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愿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不仅给中医药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也会为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汪卫东)

上一篇:郁证 中医处以疏肝理气 化浊解毒之法

下一篇:郁证“心如悬若饥状”案 论治分析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