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内科>呼吸内科>哮喘>正文

辨治支气管哮喘病案举隅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临床以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闷、咳嗽等症状为特征,本病反复发作,病情缠绵难愈,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内经》称之为“喘鸣”,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指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汤目前仍是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中将其归为痰饮之一的伏饮范畴,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之名。

  病机  肺肾气虚为本  痰瘀阻滞为标

  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宿痰伏肺,加之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气道痉挛所致。痰是哮喘发作的主要病因。元代朱震亨所著《丹溪心法》载有:“哮喘专主于痰。”明代医家秦景明撰《症因脉治》亦曾记载:“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遇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表,则哮喘之病作矣。”此外,哮喘多与患者特异性体质相关,每因吸入螨虫、油漆、花粉等异物或进食海腥发物等触发,宿痰是形成本病的病理基础。究其痰的形成,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若空气不洁,风、寒、燥、湿、热等六淫之邪侵袭,导致肺失宣肃,水道不通,聚湿生痰;脾主散津,运化水湿,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津液代谢失常,则酿湿成痰;肾主水,司二便,若先天不足,肾气素虚,或后天失养,肾气渐耗,均可导致津液气化失常,痰湿停聚。以上三脏功能失常,既是宿痰产生的原因,也是宿痰耗伤的结果。

  支气管哮喘为反复发作性疾病,病情常迁延难愈,杨牧祥教授认为,本病迁延日久,肺肾气虚,运血无力,或痰湿瘀阻,气机不畅,皆可导致气血瘀滞,形成本虚标实,正虚邪恋,痰湿气血错杂或互结,错综复杂的病理过程,这也是支气管哮喘难治的重要因素。患者可见喘促日久,气怯声低,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喉中哮鸣,自汗畏风等症;本病迁延日久,肺肾气虚,血运无力,或痰湿瘀阻,气机不畅,皆可导致气血瘀滞,则舌淡暗或见瘀斑、脉细涩等征象。

  综上可见,支气管哮喘虽与慢性支气管炎有别,但其病机均以肺肾气虚为病之本,痰瘀阻滞为病之标。病成之后,本虚标实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病情缠绵,最终形成慢性病理损害。

  辨治  标本兼顾  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针对支气管哮喘具有虚实夹杂、气血同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杨牧祥确立了“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由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虚或气滞皆可导致血瘀。本病存在气血运行失常,互为因果的病理过程,因此他主张遵循气血相关理论,故须气血同治,将补气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始终,采用补气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治法,以经验方咳喘宁方加减治疗。

  方药组成:炙麻黄10克,炒杏仁10克,炙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炙百部15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地龙10克,炙黄芪15克,太子参15克,五味子10克,淫羊藿10克。

  方解:炙麻黄开宣肺气,杏仁降气平喘,二药相合,一升一降,共为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要药;炙紫菀与款冬花均可润肺降气,化痰止咳。炙紫菀长于化痰,款冬花功擅止咳,故二药常相须为用,而为化痰止咳的良药。五味子敛肺滋肾,适用于咳喘日久。百部润肺降逆止咳,地龙咸寒入肺,通经活络,止咳平喘。炙黄芪、太子参补益脾肺之气,养阴生津,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复肺脏宣肃之功。桃仁活血化瘀,可祛肺络瘀血,止咳平喘。丹参功擅活血祛瘀,改善肺的宣肃功能,淫羊藿补肾纳气,以利肺气之肃降。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补气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咳喘宁方可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病理形态学表现,并具有调节细胞因子,减少炎性介质分泌,促进嗜酸粒细胞凋亡,改善气道炎症,抑制气道重塑的作用。

  针对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形成的本虚标实的病理过程,杨牧祥指出肺肾气虚、脏腑功能减退为病本,寒、热、痰、瘀乃标实、标急之因,一般情况下,缓解期多呈本虚而缓,急性发作期多呈标实而急,标本之间常互为因果而加重病情,故临证须标本兼顾,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根据标本缓急孰之轻重,权衡施治的攻补之度。缓解期侧重补虚,施以化痰止咳平喘,兼补气活血化瘀之法,急性发作期重在祛邪,施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清热、散寒、理气活血之法,每可获效。

  加减运用:若哮喘急性期,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形寒肢冷,面色晦滞,证属寒哮者,酌加射干10克,细辛3克,干姜10克,温肺散寒;症见呼吸气粗,哮鸣如吼,痰黄质稠,咳吐不利,证属热哮,酌加黄芩10克,浙贝母15克,炙桑白皮15克,清热宣肺;若痰涎壅盛,气喘不得卧,动则喘甚,证属上盛下虚,肾不纳气者,酌加紫苏子10克,蛤蚧3克(研末服)、胡桃肉15克,沉香3克,补肾纳气,化痰平喘;若哮证发作期寒热均不显著,以痰涎壅盛为主,症见胸闷喘咳,咳痰色白量多,舌苔厚腻者,酌加紫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若哮喘缓解期,症见自汗恶风,易于感冒,证属肺气虚甚者,应重用太子参30克,炙黄芪30克,酌加炒白术15克,防风6克,补肺固表;症见食少倦怠,大便溏薄,证属脾气虚甚者,酌加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炒山药15克,炒扁豆10克,炒薏苡仁15克,以增强健脾之力。

  病案举隅

  孙某,男,58岁,已婚,农民,2009年2月13日初诊。

  患者患间断性哮喘10余年,加重2月余。每遇冬季或寒冷发作,2月前因受寒而诱发哮喘,呼吸急促,动则尤甚,喉中痰鸣,胸膈满闷,咳痰稀白,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大便溏薄,每日两三次,舌淡暗,苔白滑腻,脉细滑。体格检查:呼吸音粗糙,在肺底可闻及哮鸣音,未闻及湿性罗音。血常规:白细胞:6.8×109/L,中性粒细胞:74%,淋巴细胞:20%,嗜酸性粒细胞:3.5%。过敏原检查示螨虫、粉尘、花粉、鱼肉均为阳性。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冷哮(发作期),证属风寒束肺,痰阻血瘀,脾肾气虚。治以温肺散寒,化痰祛瘀,止咳平喘,补肾纳气。

  方药:自拟咳喘宁方加减。炙麻黄10克,炒杏仁10克,炙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桃仁10克,地龙10克,炙黄芪30克,五味子10克,补骨脂10克,丹参15克,炙百部15克,清半夏10克,细辛3克,射干10克,莱菔子10克,紫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白前10克。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饭后两小时温服。嘱患者忌食生冷油腻,慎起居,避风寒。

  二诊:2009年2月27日,药后喘息、喉中痰鸣、咳痰诸症递减,大便溏薄,每日一两次,舌淡红而暗,苔白稍腻,脉弦细。前方加炒山药15克,炒扁豆15克,炒薏苡仁15克,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09年3月13日,药后咳喘、痰鸣渐平,大便成形,每日一次,偶见两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弦。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血常规:白细胞:5.3×109/L,中性粒细胞:78%,淋巴细胞:22%,嗜酸性粒细胞:0.5%。以桂龙咳喘宁胶囊善后,一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  该患者为病日久,脾肾两虚,气不化津,痰浊壅聚,内伏于肺,不慎感寒,相互搏结,阻塞气道,肺失宣肃,诱发哮病,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胸膈满闷,咳痰稀白;气短乏力,腰膝酸软,便溏,为脾肾两虚之征;舌淡暗,苔白腻,脉细滑为痰阻血瘀之象。患者素有脾肾亏虚,痰阻血瘀,外感风寒,发为寒哮,证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治以温肺散寒,化痰祛瘀,止咳平喘,补肾纳气。因此以咳喘宁方加减。考虑有外邪不易过补,因此减太子参,并加细辛温肺散寒;加射干化痰利咽;清半夏、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二诊喘息递减,但脾虚仍在,故以炒山药、炒扁豆、炒薏苡仁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以祛“生痰之源”。经治疗月余而愈。

  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过敏史,部分患者可伴有过敏性鼻炎或特异性皮炎,常见的过敏原包括:粉尘、油漆、动物皮毛、花粉、螨虫、霉菌等,某些食物,如牛奶、花生、海鲜等,以及某些药物等。因此过敏原检测成为必要检查项目之一,因此本病患者因避免接触这些致敏源。

  另外,适度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也是提高机体抗敏感的有效方法。

上一篇:支气管哮喘用姜葱敷脚效果不错

下一篇:哮喘老慢支 一些小方法值得一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