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外科>肛肠科>结肠炎>正文

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寒热并用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田振国教授依据“六腑以通为用”的中医学理论,以“宣通气血,寒热并用”之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良好。

  他认为无论外感邪毒,内伤饮食,抑或情志不遂等,最终都将导致肠中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职,出现腹痛、泄泻、腹胀或便秘等症状,不利于浊邪从肠道排出,亦影响肠道内和肠道血络的气血运行,肠中糟粕与浊邪蕴结,壅阻肠络,气血留聚,郁而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故成肿疡;破溃则成溃疡,故见便黏液脓血,伤及血络则便血更甚。肠道气机不畅,腑气紊乱,下注大肠则里急后重。所谓“夹虚”、“夹热”、“夹寒”者,乃是因为气血瘀滞于肠络,导致肠络下部循行线上经气减退或衰竭,故下部循行线上所属器官功能减退,衰竭或紊乱;经络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肠络防御外邪的功能失常,而使寒热疫毒之邪乘虚侵入。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只有宣通气血,寒热并用,祛瘀生新,气血通畅,肠络无阻,邪毒趋散,才能清腑气,厚肠止泻。

  病案举例

  梁某,男,18岁。2006年10月27日以间断性大便带脓血一年为主诉来诊。患者大便日7~8次,便质稀溏,夹带脓血黏液,里急后重,左下腹腹痛,泻后痛减,脐周胀满,肠鸣不已,便时肛门灼热,小便黄,畏寒肢冷,周身乏力,面色萎黄,纳差,寐不安,舌质淡红,苔白根黄腻,脉弦。2005年曾于沈阳市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自制中药制剂、柳氮磺胺吡啶、黄连素等稍有缓解。诊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证属脾胃两虚,湿热内蕴,治以温里清热,涩肠止痢。处方: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吴茱萸15克,胡黄连15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砂仁10克,莱菔子10克,焦山楂15克,地榆15克,仙鹤草15克,乌梅10克,酒军5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7剂,每剂浓煎3次,每次取100mL,混合后分3次口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期间,大便日4~5次,粪质稀,脓血明显减少,腹胀消失,腹痛稍有缓解,纳和,余症如前,舌质淡红,苔腻微黄。上方去砂仁、莱菔子,酒军减为3克,胡黄连减为10克。7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自述大便日2~3次,里急后重感,脓血仍见,但已大为减少,腹痛明显减轻,腹暖肢温,饮食尤佳。舌淡苔白,脉弦。去防风、柴胡、地榆、酒军,加入枳实10克,厚朴1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7剂,水煎服。

  四诊:大便日2次,排成形软便,脓血消失,患者神清气爽,余无明显不适,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全结肠未见异常,遂嘱患者停用上方,继服成药参苓白术散自行调理,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此为临床中常见的且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典型病例,患者既有周身乏力,畏寒肢冷等脾阳虚证,又有便带脓血黏液,腹痛腹胀,苔白根黄腻等肠道湿热证的表现,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田振国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温脾阳祛湿热为治疗大法,通涩兼施,消补并用。脾虚湿滞,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阳虚衰则畏寒肢冷;脾主肌肉,化生气血,脾虚失职,气血化源匮乏,则周身乏力,面色萎黄。湿热壅滞肠中则见脓血黏液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黄赤等。

  方中党参、黄芪为君,以益脾健;白术、茯苓、吴茱萸、胡黄连为臣,健脾利尿,温脾阳,清湿热;佐以防风、柴胡,升阳除湿,升提中气;佐以砂仁、莱菔子、焦山楂,行气消胀,化食除积;佐以白芍、甘草,解痉止痛;佐以地榆、仙鹤草止血止痢;佐以乌梅、酒军,通腑泄浊,涩肠止泻;合入一味陈皮,一药多用,既可健脾理气,又可“补而勿滞”,以加强君药的功效,同时,与白术、白芍、防风合为痛泻要方,成为治疗肠鸣泄泻腹痛的名方。二诊邪实已减,但未尽去,遂去砂仁、莱菔子,酒军、胡黄连减量。三诊里急后重感,脓血仍见,因酒军已用半月,继用恐伤正气,遂去酒军。根据“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原则,加入枳实、厚朴、当归、赤芍四味调气行血药,并佐以乳香、没药,以促溃疡向愈。四诊邪实已祛,正气渐复,遂嘱患者自服健脾之品以巩固疗效。

  选用胡黄连而不用黄连,乃遵《本草正义》所云:“按胡黄连之用,悉与川连同功。唯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效较川连为捷。”屡验临床,此言不妄。

上一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方

下一篇:古方巧治结肠炎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