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男科>前列腺疾病>正文

慢性前列腺炎中药对经验整理

李曰庆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用药经验
 
慢性前列腺炎是以慢性盆腔疼痛和排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和难治病。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能有效缓解症状。研究发现, 慢性前列腺炎以邪实证为主, 湿热、血瘀、肝郁多交互为患;虚证多为兼夹证, 较少见[1]。李曰庆教授从事男科临床工作40余年, 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处方用药独具匠心。现将李师常用药对经验整理如下, 以飧同道。
 
生黄芪、白芷
黄芪, 味甘, 性微温, 归脾、肺经。《神农本草经》记载:“主痈疽, 久败疮, 排脓止痛”。《珍珠囊》指出:“诸痛用之”。白芷, 味辛, 性温, 归肺、脾、胃经。《得配本草》谓其“通窍发汗, 除湿散风, 退热止痛, 排脓生肌”。李师依据中医疮疡理论, 认为前列腺炎为湿浊阻滞精室, 化热成毒, 精窍不通, 不通则痛。症见会阴或少腹胀痛, 指诊前列腺肿大伴压痛, 甚或可扪及痛性结节, 前列腺液白细胞增高, 舌红苔白, 脉沉弦。治宜利湿消肿, 解毒止痛。二药均性温, 湿为阴邪, 得温则化;二药均入脾、肺经, 脾主运化, 土能胜湿, 肺金为肾水之母, 主通调水道。合用意在培土胜湿, 理肺调气, 使湿去窍通, 通则不痛。黄芪生用, 旨在祛湿排脓止痛, 依据湿浊轻重选择用量20~50g。白芷散湿消肿, 通窍止痛, 用量10g。
 
败酱草、薏苡仁
败酱草, 味辛、苦, 性微寒, 归肺、大肠、肝经, 《本草纲目》谓其“善排脓破血, 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薏苡仁, 味甘、淡, 性微寒, 归脾、胃、肺经, 《本草新编》载:“薏仁最善利水, 不至损耗真阴之气, 凡湿盛在下身者, 最宜用之, 视病之轻重, 准用药之多寡, 则阴阳不伤, 而湿病易去”。薏苡仁生用清热利湿, 排脓消痈;炒后药性平和, 健脾利湿止泻。古人合用二药治疗肺痈、肠痈效验。李师参内痈治法, 对于前列腺炎湿蕴化热, 湿热并重, 症见排尿异常及局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者, 共用二药, 清热利湿, 解毒排脓, 祛瘀止痛。败酱草用量15~30g, 薏苡仁用量25~60g。
 
王不留行、川牛膝
王不留行, 味苦, 性平, 归肝、胃经, 入血分, 走而不守, 行血通经, 利尿通淋, 消肿敛疮。《本草正义》载:“王不留行, 惟热结者为宜”, 《神农本草经》言:“主金疮止血, 逐痛出刺”;《名医别录》载:“止心烦鼻衄, 痈疽恶疮, 皆清火活血之用”。川牛膝, 味甘、微苦, 性平, 归肝、肾经, “主手足血热痿痹, 血燥拘挛, 通膀胱涩秘, 大肠干结” (《本草正义》) , “治腰膝软怯冷弱, 破癥结, 排脓止痛” (《日华子本草》) , “能引诸药下行” (《本草衍义补遗》) , 逐瘀通经, 利尿通淋。李师认为, 湿浊流注下焦, 阻滞精窍经脉, 日久生热成瘀, 湿热瘀血交互为患, 导致排尿不利, 腰腹及会阴胀痛[2]。二药合用, 走肝脉血分, 通利下窍, 活血祛瘀, 清热止淋。用量均为15g。
 
威灵仙、海金沙
威灵仙, 味辛、咸、微苦, 性温, 归膀胱、肝经, “宣行五脏, 通利经脉, 其性好走” (《本草汇言》) ,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海金沙, 味甘、淡, 性寒, 归膀胱、小肠、脾经, “主通利小肠” (《嘉祐本草》) , 清湿热, 止茎痛。李师认为湿浊化热, 移热于小肠和膀胱, 导致尿道灼热痒痛不适, 于尿末或非排尿时出现, 舌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 脉滑。辨证处方中合用威灵仙、海金沙, 以加强祛湿清热、通淋止痛的作用。威灵仙用量10~15g, 海金沙用量9~12g。
 
皂角刺、鸡内金
皂角刺, 味辛, 性温, 归肝、肺、胃经, 其性锐利, 直达病所, 攻散力强, 具有消肿排脓、拔毒散风、行气活血、温经通络、软坚散结等功效。《本草汇言》谓:“凡痈疽未成者, 能引之以消散, 将破者, 能引之以出头, 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鸡内金, 味甘、涩, 性平, 归脾、胃、膀胱经。《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不但能消脾胃之积, 无论脏腑何处有积, 鸡内金皆能消之, 是以男子痃癖, 女子癥瘕, 久久服之, 皆能治愈”。针对前列腺炎反复难愈, 前列腺质地不均匀或前列腺结节的患者, 李师认为乃湿热瘀滞凝结成块, 治当消散。处方中二药合用, 以消肿散结通淋。皂角刺用量10~15g, 鸡内金用量9g。
 
橘核、青皮
橘核, 味苦, 性平, 归肝、肾经, “行肝气, 消肿散毒” (《本草备药》) , “治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 (《本草纲目》) 。青皮, 味苦、辛, 性温, 归肝、胆、胃经, “治胸膈气逆, 胁痛, 小腹疝气, 消乳肿, 疏肝胆, 泻肺气” (《本草纲目》) 。二药均入肝经, 共奏疏肝理气、行滞止痛之效。李师共用橘核、青皮治疗前列腺炎肝气郁滞者, 症见睾丸坠胀疼痛, 可牵引腹股沟至侧腰腹部, 阴囊收缩, 情绪波动或生气时加重。橘核用量15g, 青皮用量9g。
 
乌药、吴茱萸
乌药, 味辛, 性温, 其性走窜, 温通三焦, 上能理肺, 中能暖脾, 下能温肾, 助膀胱气化, “理七情郁结, 气血凝停” (《本草通玄》) , 行气散寒止痛。吴茱萸, 味辛、苦, 性热, 有小毒, 中能温脾胃, 散寒燥湿, 降逆止呕;下能温肝肾, 疏肝行气, 散寒止痛。李师认为二药合用, 温通下焦力宏, 散寒止痛, 治疗脾肾阳虚, 湿从寒化, 气化无力, 尿频数, 尿等待, 尿无力, 尿淋漓, 尿滴白, 会阴胀痛, 畏寒喜暖, 大便稀溏。乌药用量10g, 吴茱萸用量3~6g。
 
生地黄、黄柏
生地黄, 味甘、苦, 性微寒, 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 益阴生津, 养血通脉, 《本草经疏》谓:“补肾家之要药, 益阴血之上品”。黄柏, 味苦, 性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李师认为二药均入肾经, 苦能坚阴, 寒能清热, 二药配伍, 滋养肾阴, 清透虚热之效。用于前列腺炎阴虚火热者, 肾阴不足, 虚热内扰, 症见尿道涩痛, 手足心热, 口干, 舌红苔少, 脉细数。生地黄用量10~15g, 黄柏9~12g。
 
小结
分析李师的用药特点, 可以窥见李师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思想。首先, 依据中医外科疡科理论, 参照内痈论治慢性前列腺炎。李师认为, 虽无发热和成脓, 但其病位在精室 (前列腺) , 基本病机是湿浊化热瘀结, 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和排尿异常为主, 指诊可触及前列腺肿大、压痛及结节, 与膀胱湿热之淋证有别。其次, 脏腑辨证注重脾肾, 同时强调心、肝、肺。湿浊为患责于脾肾, 但与肺主输布、肝主疏泄、心肾相交等的异常有关。重视调和五脏, 调畅气机, 使气行湿化, 热解瘀散。再次, 用药忌苦寒。李师认为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 脾肾不足是本, 湿浊瘀毒是标, 湿浊得温则化, 瘀结得温则散, 切忌只见热毒而过用苦寒之品, 强调处方的总药性宜温不宜寒。
 
参考文献
[1]李兰群, 李海松, 郭军, 等.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临床调查.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3) :451-454
[2]李海松, 韩富强, 王彬.男科络病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2 (10) :719-720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李兰群 宣志华

上一篇:良性前列腺增生 小蓟饮子研究探讨

下一篇:蒲公英铁观音茶汤坐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