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药方>皮肤性病科>正文

麻风(秘方数:10)


麻风 
(方数:10)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它隐渐起病,慢性病程。有时在慢性过程中,突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的活跃现象,称为麻风反应。
    麻风杆菌是细胞内寄生菌,主要侵犯富有网状内皮细胞和许旺氏细胞的器官和组织。虽然它是较早发现的人类致病菌,但体外培养至今尚未成功,故给筛选药物等方面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不同,在临床上表现为两个迥然不同的“极型”,即免疫力较强的仅累及皮肤及周围神经的结核样型麻风;以及除皮肤、神经症状外,还可侵犯粘膜、淋巴、眼、骨关节,肌肉与肝、脾、睾丸等器官而缺乏免疫力的瘤型麻风。在这两个“极型”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类型,按其免疫力的逐渐减弱,依次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中间界线类和界线类偏瘤型。
    诊断的主要依据有:(1)皮肤损害局部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区或仅有感觉障碍区;(2)周围神经粗大;(3)皮肤涂片或病理组织中查到麻风杆菌;(4)病理组织查见麻凤特异性病变。麻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两项或两项以上依据者,方可成立。对仅有局限性感觉障碍,同时有周围神经粗大的患者,虽可怀疑为麻风,但必须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确诊。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为麻风的治疗作了很大努力,相继筛选了许多药物,曾获得一定疗效,但皆不理想。自氨苯砜应用后,有较好的疗效,被公认为抗麻风的主要药物。5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采用氨苯砜单疗,治愈了大批患者。但由可氮苯砜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已治愈病人的复发有增多的趁势,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多种杀菌药物联合应用方案,可避免耐药,减少复发,提高疗效。然而,其疗程长、疗效慢,仍不够理想。为此还需继续努力寻求新药物及治疗方案。
    我国古代医籍对麻风有过多种名称,如疠、疠风、癞、恶疾、大风、麻疯、大麻疯等。在《千金方》中描述“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唐代,为了隔离麻风病人而专门设立“疠人坊”。
    祖国医学认为麻风多属风、湿、热、毒所致,故治疗时主要是用祛风、胜湿、通络、解毒、杀虫的方法和药物。“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所以在主方中加入补益强壮之药,以助祛邪之力。兼证结节红斑反应、神经痛、虹睫炎、睾丸炎等多属气滞血瘀。在治疗中佐以活血化瘀、凉血活血之品,诸症可瘥矣。(张嘉麟 贾文生)

方     名

五服方

蛇麻花方

榄核莲方

复方蟾蜍丸

黄藤根方

参胡方

鸡屎藤方

小金牛草方

溃疡膏

复方金樱子根方

上一篇:梅毒(秘方数:12)

下一篇:体癣(秘方数:4)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