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中医外科>肝胆外科>肝炎>正文

治慢性肝病 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慢性肝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一系列疾病,是一种有进行性加重趋势的疾病,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病机  湿热为患  虚实夹杂

  中医古医籍中没有此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黄疸”、“臌胀”、“积聚”等范畴,临床常见症状为右胁肋部隐痛或撑胀作痛,持续或进行性加重,易疲劳,食欲减退,脘腹痞满,恶心厌油,大便稀溏,严重者可见腹部膨隆臌胀,面黄肌瘦,神情呆滞,二便不畅。

  慢性肝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数学者将其概括为“湿热毒邪残留未尽,肝郁脾肾气血亏虚”。从临床所见,湿热为患是慢性肝病的重要致病原因,因湿热之邪易生痰浊,困扰伤脾,首犯脾阳,水谷失运,痰湿内停,蕴郁肝胆,出现腹痛腹胀、黄疸、乏力、纳呆等消化系统见证;湿性黏滞,郁久化热,气机被阻,络脉滞涩不畅,肝络瘀塞,出现腹内积聚;肝失疏泄,横逆伤脾,水湿停聚,血行瘀积,出现腹部臌胀如鼓;脾运失常,升降失司,肾失开阖,水湿停聚,出现水肿现象。本病的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基础,湿热邪毒是致病的外因,肝脾肾气血虚为本,水湿瘀血邪实为标。

  治则  益气健脾  活血化瘀

  由于本病是一组循序渐进演变的疾病过程,病情阶段不同,轻重不一,兼症各异,治疗时要分析病因,判明病机关键,抓住病因病机规律,以确定治则。刘启廷通过长期的临床验证,探索总结出益气健脾扶助正气、活血化瘀祛除病邪法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所拟益气养血化瘀汤,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优选活血化瘀之品,针对病理产物瘀血痰凝,补中有泻,以泻寓补。并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多以汤药煎服,药效迅速,荡涤病邪,待病情稳定后改服丸药长期巩固,药力持久,临床效果理想。

  方药组成:黄芪30克,炒白术30克,党参30克,三七参6克(研末冲服),赤芍30克,水蛭10克,土鳖虫15克,鳖甲2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大黄10克,炒鸡内金30克,砂仁6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4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30分钟,取二汁,趁热纳入三七粉,混匀,分2~4次早晚温服。或将上药加倍药量,焙干,轧成细末,装胶囊内,每粒胶囊含生药0.5克,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并要求患者一生忌酒,少食辛辣油炸烧烤食物,少生气,适当运动,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功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解毒散结。

  组方依据:本方所治慢性肝病,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损害者、慢性肝病、早期肝硬化、慢性酒精性肝损害、脂肪肝等疾患,以肝功能损害、肝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刘启廷认为,本病治宜补益气血,化瘀散结,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以利驱邪外出。方中重用黄芪、炒白术、党参,黄芪善补脾气,升阳固表,兼能利水,党参健脾补气,还能益气生津,焦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三药合用,健脾益气,燥湿化浊。佐以三七、赤芍养血活血,去瘀生新,祛瘀止痛,其中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既善于化瘀止血,消肿定痛,又能补虚强壮,《本草纲目拾遗》谓:“三七补血第一”,近年来用三七制剂治疗各种肝病,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配伍水蛭、土鳖虫、三棱、莪术破癥祛瘀,消肿散结,现代药理实验已证明,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扩张血管,减少血流阻力,增加肝血流灌注,改善肝细胞缺氧状态,调控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和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用大黄通腑逐瘀,泻下热积,以排除体内毒素。炒鸡内金、砂仁健胃消食,理气化积,可以增加胃肠动力,改善纳呆脘痞等症状。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之功效。

  加减应用: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有结节样改变者,加蜈蚣、炮山甲以解毒散结,消癥除积;血清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五味子以解毒利湿,护肝降酶;气虚较甚,症见神倦懒言、精神萎靡者,倍用黄芪、炒白术以增加益气健脾、升阳化气功能;阴虚甚,症见口干、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麦冬以清热养阴,生津除烦;伴见腹水、腹部鼓胀撑痛者,加大腹皮、牵牛子以泄水通便,消肿除胀;腹痛较甚者,加元胡、川楝子以增加行气止痛之功。

  典型病例

  孙某某,男,47岁,2005年9月18日初诊。主诉腹胀脘痞渐加重一个月,伴见乏力、消瘦、恶心、食欲不振,食后腹部撑胀加重,小便短黄,大便稍干,舌质暗,舌边有齿痕及紫色瘀点,苔白厚,脉弦细。刻诊见患者面色晦暗,精神萎靡,腹部微隆起,右肋下叩击痛,胸部散在蜘蛛痣,手掌潮红,有嗜酒史15年,有乙肝家族史,其兄、姐皆因肝癌病故,患者思想压力较大,整日卧床,唉声叹气。

  化验乙肝五项显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血清谷丙转氨酶(ALT)284u/L,谷草转氨酶(AST)149u/L,谷氨酰转肽酶(GGT)67u/L,腹部超声提示慢性肝病,门脉高压,脾稍大。

  依据舌脉症状,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熏蒸,痰浊内聚,气滞血瘀,络脉受阻,积聚肝脏。治宜益气健脾,化瘀行滞,消癥散结。方用益气活血化瘀汤化裁。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30克,党参30克,三七参6克(研末冲服),赤芍30克,水蛭10克,土鳖虫15克,鳖甲2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大黄10克,茵陈30克,五味子15克,炒鸡内金30克,砂仁6克。10剂,水煎二次混合,分4次温服,服药后以每日大便2~3为宜。嘱其戒酒戒烟,饮食清淡低盐,适当活动,保持心情舒畅,以消除心理压力。

  2005年9月29日二诊:患者腹部撑胀明显减轻,食欲增加,食后仍脘痞不舒,精神改善,小便转清,大便日泻5~6次,腹痛即便,自觉因便稀而体力不支,舌质暗,苔白,脉弦细弱。治疗有效,以原方大黄易熟大黄,熟大黄虽然泻下力缓,但泻火解毒不减。

  2005年10月20日三诊,腹部撑胀基本消失,食欲增加,嗳气增多,腹部变软,每天大便2次,便稀通畅,精神改善,复查肝功能,ALT 123u/L,AST 86u/L,GGT 39u/L,舌质暗,舌边尖散在瘀点,脉弦细。效不更方,继续巩固治疗。

  2005年11月29日复诊,患者已能胜任正常工作,精神好转,体力增加,自觉腹部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肝功能, ALT 67u/L,AST 59u/L,GGT 35u/L。患者服汤剂70余剂,病情趋于稳定,改用丸药,巩固治疗。取上方30剂,焙干,轧成细末,装胶囊内,每粒胶囊含生药0.5克,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同时告知生活调理的重要性,肝病患者绝对禁饮酒,避免劳累,消除思想顾虑,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腹部超声。

  2006年3月7日复诊,来诊述近半年来一直服用丸药,偶尔有因劳累、生气、过饱引起腹胀脘痞,可自行缓解,在当地复查肝功能提示均在正常范围,腹部超声提示慢性肝病、脾大。自觉一切恢复如常人,大便稍干,1~2日1次。舌质暗,苔白,脉弦细。予上方去茵陈、五味子,熟大黄易大黄,又取药30剂,研末装胶囊服。

  按  益气养血化瘀汤(丸)治疗慢性肝病近千例,实用效果甚好,包括肝硬化腹水、肝脏占位病人百余例,均达到满意疗效,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该方的优点在于组方合理,标本兼顾。服药方法灵活多变,病重病急给予汤剂,可在短时间内消除症状,改善肝功能,有利于病灶的修复,在缓解期和病情稳定后,改用研末装胶囊长期服用。上例患者现已服益气养血化瘀丸七余年,每半年复查一次,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超声提示慢性肝病样改变,工作生活如同健康人。

上一篇:谷丙转氨酶升高中药二偏方

下一篇:病毒性肝炎 中医理念上求出路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