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在施行手术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医疗纠纷。针对此种现象,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姚共和教授,从医35年,通过观察与总结,在扁鹊“六不治”理论指导下,提出了骨科“术有六慎”的观点:认为对耄耋之年、体弱多病、预后不良、情绪不稳、犹豫不决、半信半疑等6种情况的患者,其手术应该更加谨慎。姚教授解释说:“施行手术本应谨慎,对以上6种情况需特别谨慎。”在临床实践中,骨科“术有六慎”的观点,颇为实用,用于指导治疗,避免了许多医疗隐患。
“术有六慎”具体内容
1
80岁以上——耄耋之年,一慎也
耄耋之年,即年龄在80-90岁的老年人。人入耄耋,普遍存在各种慢性疾病,即使没有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的临床症状,机体基础代偿能力也很低。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也可出现生理机能突然衰竭,民间俗语:“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此类人群发病后,面对手术、麻醉等治疗打击的耐受力也相当差。因此,即使医学发展,许多以前不能实施的手术今天也能进行了,但对此类人群采用手术治疗,一定要慎重,强调明确诊断,术前完善全面检查,一旦决定适宜手术治疗,应把握手术窗,尽早手术,且术式能小则不宜大,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尽早恢复坐姿、站姿,以完成简单日常生活为康复目的。切不可只看到骨骼,不顾及全身状况,盲目追求骨折解剖复位、术后漂亮的X片表现,甚至漏诊恶性肿瘤骨转移等疾病,造成不良后果。
2
体弱多病——脏气不定,二慎也
脏气不定,指体内气血错乱,内脏功能得不到稳定。脏气不定,往往出现在体弱多病、危重疾病中,患者犹如风中残烛,出现少神、无神状况,提示患者全身生理机能衰退,甚至可能出现死亡。此时如施行手术(除非是救命),无疑是雪上加霜。必须权衡利弊,不可孟浪行之。
3
预后不良——事与愿违,三慎也
某些疾病,即使采用手术治疗,其疗效也差,甚至出现术前没有的症状。尽管医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反而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强烈不满,即事与愿违。因此,对于事先就预计手术效果不良时,不应急于手术,应创造条件以达到较好预后才施术。否则,宁愿放弃手术!
4
情绪不稳——忧思悲恐,四慎也
忧思悲恐属于中医七情范畴,本为人体正常情绪,但过则异常。当患者出现过度的忧思悲恐等情绪异常时,往往提示其心理因素不稳定,手术应当谨慎进行。此类患者,其心理隐疾,或通过某种疾病,或与人体解剖结构固有的老化、退化改变叠加在一起,却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的明显症状,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而把手术治疗作为最后的希望。对于此类患者,要严格把握手术指证,进行手术治疗更应谨慎,术前行心理评估。
5
犹豫不决——顾虑繁多,五慎也
手术治疗存在较大风险,医护人员在围手术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术前患者对手术的风险不能接受,仍寄希望于非手术治疗。在经过对病情的充分解释,以及医患沟通后,患者对手术仍犹豫不决,,则手术最好延迟,甚至取消手术安排。
6
半信半疑——怀疑医术,六慎也
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时,会征求家属意见,家属的意见可能不统一,从而对医师的技术及即将施行的手术方案半信半疑。面对此种情况,医者应尊重患者及家属选择,仍应全面真实地介绍手术目的、过程,主刀医生的年资及技术能力,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切勿逞能、对手术疗效给予承诺,不可夸大手术疗效,隐瞒手术风险及可能存在的后遗症,来诱导患者及其家属作出手术的选择。
体 会
手术治疗是骨伤科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复杂、严重的疾病面前,手术治疗也不是万能的,许多伤病其转归必然出现后遗症状,甚至出现残疾,严重者死亡。由于手术治疗对人体的侵入性及术后不可改变性等特点,手术医师也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而且,手术治疗的对象是生活在复杂社会中,有着不同社会情况的人类个体,在当前医学模式已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前提下,患者疾病是否采用手术治疗,是不能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单单依靠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各种术前评估标准系统来完成。
许多专业著作,在对于手术指证的阐述中,侧重于手术部位的具体量化描述,对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特殊生理、心理状态往往涉及较少,使医者眼中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了患者的社会属性。例如更年期妇女处于生理特殊时期,骨关节增龄所带来的骨赘、椎间盘突出等正常老化改变并存于人体,如果医生没有意识到此时的生理特殊性,忽视了“心身疾病”的可能,手术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
古人早就意识到诊疗活动中,必须注意到患者的社会属性,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秦越人的“六不治”和郭玉的“四难”。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身重难治也。”[1]其中的“一不治、二不治、三不治、六不治”,都是患者能否配合治疗,属于人的社会属性;三国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郭玉传》中提出了“四难”的看法,郭玉认为:“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2]则纯粹是谈论患者的社会属性了。
关于扁鹊的六不治,其“不治”有理解为“不好治的”[3,4],也有理解为“不可治”、“不能治”甚至“不给治”[5,6],姚共和教授支持将其理解为“不好治”。姚共和教授在“六不治”理论的影响下,针对上述6种不同情况,提出了骨科“术有六慎”的观点,在术前准确评判,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减少了医疗隐患,提高了手术疗效,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具有临床实际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