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60年,学验俱丰。临证推崇经方、善用经方,以经方简而效特点,经临床应用总结,制定“三味方”数十首,并善用“三味方”治疗疑难杂病。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受益匪浅。今特介绍其治疗颈肩腰腿痛“三味方”20首,以飨读者。
三藤汤
(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
藤类药物可通经入络,有祛风湿、止痹痛、舒经活络功效,长于治疗肢体经络疾患。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络石藤清热通络止痛,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络。三藤合用,具有养血通络、祛风除湿、清热止痛的功效。养通结合,药性平和,可用于因风湿热邪所引起的肢体疼痛及麻木等。
三草汤
(豨签草、伸筋草、老鹳草)
三药均有祛风湿、通经络作用,常用于各种风湿痹痛等。豨莶草 “治诸风、风湿症,……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等(见《滇南本草》)。老鹳草,《本草纲目拾遗》言能“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症,麻木”。伸筋草舒经活血通络,可治筋脉痉挛疼痛。三药合用,能改善中风后肢体运动失灵、拘挛疼痛等病症。
颈椎方
(葛根、鸡血藤、木瓜)
取《伤寒论》中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几几”之义。葛根能解外感之颈项强痛,缓解颈项之挛急;鸡血藤活血舒筋,木瓜祛湿舒筋,三药以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为主,无论外感、津亏、血瘀、湿浊引起的颈项不适,均能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适合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上述症状。
腰椎方
(丹参、杜仲、续断)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腰椎病多与肾脏相关。杜仲、续断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为治疗肾虚腰痛之要药。《本草汇言》言:“续断,补续血脉之药也。大抵所断之血脉非此不续,所伤之筋骨非此不养,所滞之关节非此不利。”丹参养血活血,能通利血脉,《别录》言有“腰脊强”作用。三药配伍,可用于腰椎病所致疼痛、仰伏不利、辗转不侧等疾患。
上肢痛方
(桂枝、桑枝、伸筋草)
桂枝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言有“利关节”作用,现作为温经散寒、通脉和营常用药物;桑枝能祛风湿、利关节;伸筋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三味能通关节之血脉、散痼结之寒凝、伸不展之经络。且枝类药物升散向上,善治上肢肢节疼痛等疾患。
下肢痛方
(羌活、独活、牛膝)
羌活、独活均辛温,归肾、膀胱经,具有散风寒、祛风湿、止痹痛作用,二药常配伍使用,治疗风寒湿痹,腰脚疼痛、四肢不仁等症。而牛膝功能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通利关节,引血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牛膝“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三味配伍,善治下肢诸肢节疼痛者。
肩背痛方
(秦艽、威灵仙、海桐皮)
秦艽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中之润剂”,前人认为为“三痹必用之药”,凡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论新久,均可配伍使用。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对全身风湿痛均适宜。海桐皮祛风去湿,行经络达病所。现代研究证明,三药均有消炎止痛作用,对风湿引起的肩背痛尤为合拍。
腰肌劳损方
(桑寄生、狗脊、熟地)
《黄帝内经》云“腰为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部的酸困疼痛、活动不利与肾脏的亏损有关。三药药性平和,均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活血功效。而桑寄生、狗脊以治肾虚腰背强急见长,熟地为滋补肾精第一药,腰肌劳损所致酸困不适、活动受限三药较为适宜。所谓“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三味虫类方
(全蝎、地龙或天龙、土鳖虫)
久病入络,顽固性疼痛为脉络不通所致。虫类多搜风通络,常用于顽疾的治疗。全虫蝎、土鳖虫、地龙为活血通络常用药物,全蝎、土鳖虫活血散结、通络止痛;地龙清热熄风通络,三药于散、通、熄为一体,无大寒大热之弊,适合病久脉络不通的各种疼痛。若上肢疼痛用蜈蚣(天龙),下肢疼痛用地龙。
黄芪赤风汤
(黄芪、赤芍、防风)
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原文为“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身动为准,不可再加”。本方为调气活血代表方。方用黄芪大补元气,剂量宜大,以益气行血、血行风灭之义。此方应用广泛,不仅应用瘫痪疾病,凡气血不和者皆可应用。王清任言此方“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服之皆效。”“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肢体麻木方
(黄芪、桃仁、红花)
本方由补阳还五汤简化而来,功能益气活血通络,仍遵王清任“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成瘀”的理论,从“因虚致瘀”立法,虚者气虚也,瘀者血瘀也。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肢体经络失养之麻木疼痛。黄芪用量要大于桃仁、红花,立意为气行则血行,气足则血活。
肢体痉挛方
(何首乌、木瓜、双钩藤)
何首乌滋阴养血,《本草纲目》言其“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为血中之气药,入肝经滋补阴血而祛风。木瓜味酸入肝,功舒筋活络,能缓解筋脉的拘急疼痛。钩藤息风止痉,《本草新编》言:“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何首乌与木瓜配伍,以滋补肝肾之阴以固本,三味合力,滋阴养血、熄风止痉,为治疗肢体痉挛之良方。
肢体酸困方
(黄芪、五爪龙、仙鹤草)
肢体酸困为气虚证。黄芪为补气之圣药,李时珍称为“补者之长”,善补肺脾之气。五爪龙为南方补气药,与北方黄芪同功。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有补虚、强壮的作用,可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民间单方,用仙鹤草30克,大枣10枚,同煮去药液,饮之,治疗劳力后脱力困乏者。
足跟痛方
(熟地、牛膝、透骨草)
肾主骨,足跟痛为肾虚,必须补肾。熟地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肾精不足之要药。牛膝除补肾强筋、活血通络外,可引药下达病所。透骨草可引药透入经络、血脉,并有祛风活血止痛作用。三味药既有补肾强筋固本作用,又有祛风活血止痛功效,随症加减,常取良效。
手足肢节寒凉方
(黄芪、桂枝、当归)
本方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来。原方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肌肤麻木不仁,手足不温等。但养血活血之力不足,今以当归代白芍配黄芪,有当归补血汤义,并增补血、活血、通络之效。三药配伍养血活血作用增强,对气血不足、血脉不和之手足寒凉更为适宜。
关节肿大方
(僵蚕、透骨草、知母)
三药以僵蚕祛风化痰散结,治有形之包块;知母养阴行痹,治肢节浮肿,《神农本草经》言知母有治疗“肢体浮肿”之效;透骨草活血解毒、通经透骨。有形之关节肿大或无形之关节胀痛,三药均可应用。常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腱鞘炎等疾病。
温养督脉方
(鹿角胶、桂枝、红参)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上达颠顶,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督脉阳虚可见畏寒怕冷、腰膝冷痛。桂枝温经通脉,能通达阳气于诸脉;鹿角胶温肾助阳、养血填精,通督脉补命火;红参大补元气,能固脱回阳,通十二经脉。三药能生元阳、贯督脉而达全身,对命门火衰、阳气不足所致的各种虚寒症状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外用泡足方
(透骨草、当归、黄芪)
凡足跟疼痛或下肢寒凉难忍者,为下肢气血亏虚夹络脉瘀滞所致。药取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温阳护卫、养血活瘀,另加透骨草通经达络、祛风止痛。具体应用时,可加白酒与姜汁醋适量,加强药物的温经通络、透骨活瘀作用。此方要比单纯祛风湿药效果好。
御风防湿方
(黄芪、补骨脂、大枣)
中医认为体质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易侵,形成风湿痹症。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痹症的预防颇为重要。黄芪补肺固表充肺卫,补骨脂补肾纳气填元阳,大枣健脾益气调中土。三药合用补肺、健脾、温肾,适合痹症体弱者长期服用。
去杖方
(白芍、甘草、黄芪)
此方为芍药甘草汤加黄芪。古人将芍药甘草汤名为去杖汤,可养血通络、舒筋缓急,主治脚弱无力、步行艰辛。对行走不便病人服药后可弃杖而行,故名去杖汤。方中大剂量白芍养血柔筋为君药,甘草和中健脾为佐使药,毛德西在此方中加黄芪,可以补气退废,尤适合年老、体弱、久病之人。(曾垂义 牛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