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或腹膜后恶性肿瘤经过放射治疗所引起的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早期症状以恶心、呕吐最为多见,患者常有腹泻、排粘液或血样便,累及直肠者伴有里急后重。痉挛性下腹痛提示小肠受累。晚期症状在结肠或直肠发生狭窄时出现腹痛、大便变细、进行性便秘。严重病损可并发癌管形成、腹腔或盆腔脓肿和腹膜炎。直肠—阴道痿患者粪烘便从阴道排出:发生直肠膀胱癌时可见气尿;直肠—小肠瘘使食糜迅速出现在粪中。小肠受到放射线严重损伤时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血样便,但晚期以吸收不良的症状为主,伴有间歇性腹痛、脂肪泻、消瘦、乏力、贫血等。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受到放射线严重的损伤所致;早期肠粘膜细胞更新受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粘膜糜烂;后期肠望发生纤维化、肠腔狭窄,甚至穿孔、腹腔内脓肿、瘘管形成和肠粘连。
本病诊断依靠放疗史、临床表现,结合有关的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在开始数周内可见粘膜充血、水肿、颗粒样改变和脆性增加,直肠前壁尤甚;以后可有增厚、变硬,以及特征性的毛细血管扩张、溃疡和肠腔狭窄.溃疡可呈斑片状或钻孔样,大小不等,往往位于宫颈水平的直肠前壁。肠道X线钡钡检查有助于病损范围的确定,但征象并无特异性。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收敛解痉剂、局部镇痛剂、粪便软化剂、止血剂等进行治疗。如原发恶性病变已得到控制,也无全身性心血管等疾病,则大多数病例经过治疗后症状在4—18个月内好转或痊愈。肠腔狭窄、梗阻、穿孔、瘘管形成等后期病变多需外科手术治疗,但效果不甚满意。
中医学认为本病早期属湿热下注,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利湿为主;但晚期湿热久恋,多伤阴耗气,宜佐以益气养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