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教授为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原院长,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特诊专家。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肿瘤、老年性疾病及内科疑难病的治疗,诊疗思路敏捷准确,处方用药灵活机变。现将其运用温病理论指导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的经验介绍如下。
运用温病理论认识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每可出现瘀毒内蕴而耗伤阴液。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邪毒的传变与温病学说的论述每有殊途同归之表现,颇有相似之处。肿瘤发病为内虚而邪毒留著,其发展经历了邪正相争、肿瘤毒盛而蔓延的过程。如邪毒侵凌逐渐形成瘤块,瘤体浸润破坏机体组织,在肌表腠理形成痈疽疮疡,在脏腑经脉则类似“内痈”的表现,甚者伴有痈疽发斑。在癌瘤进展期邪盛毒深之际,火毒炽盛、内热伤阴尤其突出,治则不离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恶性肿瘤在生长、增大过程中,癌瘤浸润、压迫和破坏相邻组织和器官,造成腔道狭窄或梗阻,局部出血、水肿或坏死,相应器官功能障碍或丧失,出现感染发热、疼痛、出血等肿瘤急症,对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如未及时处理,可能迅速致死。
手术、放射和化学药物是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三大支柱。杜建对肿瘤围手术期和围放化疗期的治疗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治则和方药。他认为,肿瘤患者体质本虚,手术加重患者正气虚损的证候;化疗药物显著的毒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进一步损伤人体的免疫、造血及消化道系统,加重病人体质的虚弱,出现气阴两虚证候。中医辨证认为放射线为“火邪”“热毒”,放射治疗的初期即火邪经肌肤入侵人体内,故放射剂量较大时放射野可出现放射性皮炎,皮肤红肿灼痛甚则糜烂,治宜清热解毒、清气透营;后期经过多次照射,放射线叠加表现为热毒内蕴,灼伤津液,呈现阴虚火旺之象,治宜滋肾育阴、清营凉血。
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杜建在继承温病学派重要思想的同时,非常注重应用现代理论解读温病学说,指导恶性肿瘤辅助治疗。运用中医辨证,扶正祛邪、益气养阴同时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化痰等药物,抓住治疗的时机,通过调节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养阴生津是温病基本治疗大法,温病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同样以中药养阴生津治疗围手术期和围放化疗期恶性肿瘤,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后遗症显著减少,因此养阴亦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根本。
温病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四原则
杜建认为中医药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主要优势在于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毒性反应,延长生存期,是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中有利的手段和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临床治疗中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综合治疗原则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配合手术、放疗、化疗等以减毒增效;二是作为一种主要治疗方法用于术后及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以防复发转移,或用于中晚期不适宜于接受放化疗的患者,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肿瘤的发展,带瘤生存。
临床治疗中患者往往已经接受过手术、放化疗,或者正在进行放化疗。因此在中医辨证施治时要考虑到手术、放化疗对病证的影响,如手术耗伤正气;化疗药伤气耗阴、损伤脾胃、累及肝肾,故以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为原则;放射线属于热毒之邪,易伤阴耗气,如许多患者放疗后可见口干舌燥、肌肤干燥等阴液亏损的表现,故以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为原则。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辨证论治着眼于证,证是由各种原因造成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使机体某一部分或全身发生异常反应而出现的证候,根据这些证候作为判断疾病的出发点。而辨病治疗是根据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部位和肿瘤细胞的特性,选择一些对肿瘤治疗有针对性的药物。现代医学认为无论哪种肿瘤都有其一定的生物特性,有其形态学变化的共同基础及病理生理、生化改变的规律,这些都是辨病的基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形式一般采用辨病与辨证分型相结合,在辨病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中医的证来进一步分清该肿瘤属于哪一个证候,并随时注意证候的变化性。
分阶段治疗的原则
西医治疗肿瘤首先要考虑临床分期,没有正确的分期,就没有有效的治疗。同样,中医辅助治疗也要考虑患者所处的疾病阶段,手术前后、放化疗前后对中医辨证都有影响。因此,杜建创制三个药方来治疗消化道肿瘤。
扶正抑瘤方——为应用益气养阴法创制的中药复方,常用于手术后或放化疗期间的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肿瘤患者体质本虚,手术更加重患者正气虚损的证候。放化疗药毒损伤人体的免疫、造血及消化道系统。中医药的治疗目的旨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消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解毒消癥饮——为应用清热解毒法创制的中药复方,常用于手术前或化疗周期性治疗结束后的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主要是由于存在残存的肿瘤细胞,其在合适的条件下重新形成肿瘤病灶,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应考虑“内虚”和“留邪”两个方面。对于正气渐复而欲以中药巩固疗效的患者,杜建则在周期性化疗后给以清热解毒中药,常以解毒消瘾饮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扶正清解方——主要用于治疗结束后长期进行巩固的患者或已届晚期,失去手术指征的患者。杜建认为晚期消化道肿瘤瘤毒弥漫。邪气盛而正气衰,全身情况很差,此时治疗最为棘手,不可一味攻邪以伤正气,也不可一味补正以促进肿瘤生长。应补正祛邪并重,根据临床患者的体质强弱,查其脉象,或以补正为主,或以祛邪为要。
整体调节、攻补兼施的原则
中医治疗消化道肿瘤一方面从整体上根据患者脏腑、阴阳、气血的亏虚选择药物,达到补益气血、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扶正固本,增强和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的目的。另一方面以“结者散之”“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的原则选用活血化瘀、理气祛痰、散结解毒之品来攻逐、杀灭癌细胞,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肿瘤的防治要顾护脾胃
杜建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的盛衰关系极为密切,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即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脾胃功能一旦失职,不仅谷气不生,还会使进入人体的食物停滞,影响气血的运行,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形成“胀满腹痛”“水停为饮”“积聚”,或因化源匮乏,病及五脏,证情多端,不一而足。国内近20年来对中医脾胃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脾胃虚弱与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相关。提示脾胃虚弱可能是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癌前病变发生演变的重要因素。有资料提示,对癌基因的调控可能是健脾方药治疗癌前病变的优势与方向。这些相关的研究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了杜建癌前病变调护理论,提高肿瘤预防与癌前病变的控制效果。
杜建指出温病学强调疾病的传变与防变。肿瘤治疗的成败,关键在于预防或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杜建在临床实践中强调,不管病在何脏何腑,都要仔细查验脾胃之气的盛衰,在治疗中兼顾之,这不但对于他脏疾病传脾,而且对防止疾病自身由轻到重的传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杜建认为,肿瘤也是一种慢性病,应重视脾胃功能。因为病至后期,常会出现脾胃虚弱的表现,而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又会影响本病的康复,互为因果。肿瘤晚期患者长期纳差、消瘦、疲乏、盗汗,呈现脏腑筋络诸虚不足等一派恶液质态表现,在杜建的临床治疗方剂中,常用补脾气之药。杜建在运用攻邪药物治疗肿瘤时,亦时时不忘顾护脾胃。(沈双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