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药方>中药验方>正文

痰在咽喉咳不出咽不下:慢性咽炎验方

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有痰在咽喉,想咳咳不出,想咽咽不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吃了很多西药都不管用。此种情况,何不去看看中医,试试治疗咽喉异物感最经典的——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这是流传下来的半夏厚朴汤药歌诀。从歌中可以看出,半夏厚朴汤以除痰凝气滞著称。

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方药: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9克,生姜15克,苏叶6克。
  用法:以水7升,煮取4升,分温4服,日3夜1服(编者注:此方中的“升”为古代剂量,“1升”相当于与现在的60~80毫升。)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相当于慢性咽炎、咽神经官能症)。证如咽喉中有异物感,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据此,可以看出本方经典主治的两大特点:一是病位多在咽喉;二是病性多为自我感觉异常,西医检查并不一定能查出病因。咽喉有异物感多是由黏稠的痰液郁结在咽喉所致。中医认为,黏痰多是由心情不好,抑郁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半夏厚朴汤采用了中药经典的君、臣、使、佐原则。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对于咽喉部疾病,中医多喜欢以本方加减治疗。半夏是治疗咽喉病的主药,《本经》说它主“咽喉肿痛”;《伤寒论》的苦酒汤和半夏散及汤也是用来治咽喉病的。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元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本方所主治的咽喉病,除了上述的咽神经官能症外,还见于咽干痛、出现黏性大的痰液、声带麻痹造成的失音等炎症性疾病,而不局限于咽部异物感。若红肿热痛等炎症明显时,可加山栀、连翘、黄芩、桔梗以增强消炎作用。小儿的咽痛也可用本方。本方还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具有“梅核气”的患者都可以使用该方。津伤较重(多有口干舌燥、颧骨发红、舌苔较少等证)或阴虚者不宜使用。同时应注意,咽部有异物感、吞咽困难也有可能是食道癌等严重疾病的前期表现,最好先到医院明确诊断,再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半夏厚朴汤的组成药物中,除苏叶芳香性散之外,其他诸药均具有通降之性,因此从功效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方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呕作用,涉及病理因素主要在于“痰阻”、“气滞”。上述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大多也提示了这点。

·清热利咽茶治咽炎
·治虚火喉痹便方
·咽炎9个小验方
·咽喉炎偏方
·梅核气偏方
 

上一篇:自制中药兜肚治杂病

下一篇:牛黄解毒片外用新招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