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药方>中药验方>正文

列举4则中医凉燥证验案

“凉燥非燥”——仝小林辨治凉燥证经验发微

有关燥邪致病理论的论述自古有之 。“金元四大 家” 之一刘完素提出“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 的燥邪病机;后有吴鞠通于《温病条辨》 中论及燥分温 凉 , “故深秋燥令气行, 人体肺金应之, 肌肤亦燥, 乃火 令无权, 故燥属凉, 前人谓热非矣” , 温燥因燥热, 凉燥 因燥寒。杏苏散为凉燥证之主方 , “燥伤本脏, 头微痛, 恶寒, 咳嗽稀痰, 鼻塞, 嗌塞, 脉弦, 无汗, 杏苏散主之” 。 现代有医家认为凉燥证的真实病机为外风寒束表, 内 水饮停蓄, 致使内在阳气受郁, 宣散温煦功能失司, 无 法温化津液, 故而出现燥证 [1 ] 。也有医家提出凉燥并 不存在的观点, 吴氏所论凉燥实为风寒云云 [2 ] 。至今, 多数医家固守“深秋初凉” 之思路, 认为凉燥为秋季外 感所得, 主方仍为杏苏散。

仝小林教授临床四十载, 中医理论全面, 辨证经验 丰富。提出内伤凉燥之观点, 即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 的干燥症状, 但并无津液损耗之缘由, 尤多见于中老年 患者, 取类比象为冬天环境温度低, 地面水气充足, 但 仍难以蒸腾进入大气, 此内伤凉燥病机当为寒伏热少、 体内阳气不足, 难以蒸腾津液、 升发布散以滋润濡养全 身, 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津亏证, 治法当升阳益气。临床 常以升阳益胃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乌头汤、 葛根汤、 二 仙汤、 真武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进行化裁变化。 此内伤凉燥理论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 从根本上 治疗干燥症状, 若患者确诊为干燥综合征, 则于此治法 基础上加入穿山甲、 雷公藤、 生甘草等免疫抑制药物。 现列举 4 则中医凉燥证验案, 以飨同道。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干燥症案

曹某, 女, 63 岁, BMI:22. 6。初诊日期:2014 年 8 月9 日。

患者血糖升高 8 年伴有四肢疼痛 3 年。3 年前经 正规医院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予甲钴胺治疗, 效果不佳。刻诊:双足趾以及双手指麻木、 疼痛、 伴随 烧灼感, 以至于无法行走, 盖被子、 穿袜子皮肤即痛;眼 干、 口干、 耳干、 咽干、 皮肤干, 自觉发热, 汗多;易饥, 胃 痛, 偶有头晕头痛;大便日 1 行、 成形质可, 小便可、 夜 尿 2 ~3 次;既往史:高脂血症 10 年余, 脂肪肝(轻度), 子宫肌瘤术后, 乳腺增生。现用药:拜糖平。肌电图 示:右胫神经运动神经速度传导速度减慢。双下肢动脉超声示:未见异常。糖化血红蛋白 6%, GLU 5. 1 mmol/ L。查体:舌暗红、 苔黄腐腻、 舌底瘀滞, 脉沉缓弦数。 西医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阳虚 络瘀脾虚;治法:升阳益气, 活血通络;方以升阳益胃汤 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处方:黄芪 30 g, 党参 15 g, 炒白术 15 g, 川黄连 6 g, 清半夏 9 g, 陈皮 9 g, 茯苓 15 g, 泽泻 15 g, 防风 9 g, 羌活 15 g, 独活 15 g, 柴胡 9 g, 白芍 15 g, 鸡血藤 15 g, 何首乌藤 15 g。

二诊(12 月 4 日):口干明显缓解, 咽干眼干皮肤 干已完全消失;双下肢疼痛较前明显改善, 脚趾疼痛减 轻, 现若走路多时脚趾仍有麻感热感。实验室检查:糖 化血红蛋白5. 68%, 空腹静脉血糖6. 07 mmol/L, 血脂、 肝功能、 肾功能均正常。上方加桂枝 6 g、 茵陈 15 g、 赤 芍 15 g、 三七粉(分冲)3 g、 肉桂 3 g。2 日服用 1 剂。 按 此案病机为 “阳虚络瘀脾气虚” 。辨证要点为 干燥症状明显, 四肢尤以下肢疼痛剧烈, 伴有胃部疼 痛; 主方选用升阳益胃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周围神 经病变的基本病机为络脉瘀阻。气血津液互相化生, 血瘀必将导致津液布散不利, 此案中病机之间互为 关联。

升阳益胃汤记载于“金元四大家” 李东垣的《脾胃 论》 中。仝小林教授认为升阳益胃汤的补脾力度较升 阳散火汤为重, 此患者舌苔黄厚等一系列胃热脾虚之 征象是本方的应用指征 [3 ] 。升阳益胃汤中囊括了四君 子汤、 二陈汤、 玉屏风散、 败毒散、 泻心汤、 芍药甘草汤 6 个基本方, 其病机为脾胃虚弱、 湿邪中阻 , “阳气不 伸” [4 ] 。 升阳益胃汤调理患者之 “态” , 升发阳气通阳化气, 给予机体以阳光, 阳光蒸腾津液以布散全身、 滋养机 体, 故而凉燥得治, 同时升阳益胃汤健脾补虚, 以补足 中气, 疗患者胃痛易饥症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属于糖尿 病周围神经病变靶方, 黄芪补气助血运, 桂枝温经通 阳, 白芍敛阴, 鸡血藤、 何首乌藤、 三七粉引经入络, 活 血温经通络, 经络温通疼痛麻木症状得治; 处方态靶结 合, 升阳益胃汤升阳补中以调态, 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 活血通络以治靶, 态靶十字互交, 故而疗效显著 [5 ] 。

2 久咳合并干燥症案

薛某, 女, 49 岁。初诊日期:2016 年 1 月 25 日。 患者 25 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 持续 2 ~3 个月, 于当地医院按气管炎诊治后病情得到控制。近年来该 患者反复咳嗽, 多于春天、 换季及冬天室外发作, 每次 持续 2 个月, 痰白难咯。11 年前于北京某医院查肺功 能基本正常, 过敏原为冷空气, 诊断为哮喘, 自备气雾 剂(具体不详)进行治疗, 使用 2 年后停止。6 年前于 当地中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 治疗2 年后效果不明 显。刻下:咳嗽, 发作时胸闷、 干咳、 偶咯白痰;易外感, 怕冷, 怕风;持续流涕呈清水样;自觉皮肤干燥瘙痒、 五 官干燥, 手指末端干裂。查体:舌质暗舌体细颤、 苔淡 黄腻, 脉偏沉略弦滑数。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凉燥久咳;中 医辨证:卫阳表虚;治法:温阳散寒, 固表止咳;方以葛 根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葛根 30 g, 桂枝15 g, 生麻黄3 g, 炙麻黄3 g, 生黄芪 30 g, 防风 9 g, 炒白术 9 g, 炙紫菀 15 g, 款冬花 15 g, 五味子 6 g, 淫羊藿 15 g, 枸杞子 15 g, 生姜 3 片。 上方加减治疗 4 个月, 后据鼻炎症状加鹅不食草 15 g、 辛夷 6 g、 苍耳子 9 g。现换季时未出现外感, 手指 末端干裂较前减轻 95%, 皮肤干燥瘙痒减轻 30%。 按 患者久咳、 易感, 已显卫阳表虚之证候; 皮肤 干燥, 乃阳虚寒胜、 津液不布之表征。此案病机乃内生 凉燥, 因寒而燥, 因虚而咳。然其每遇外感则易致外邪 入侵, 故该患者辨证为表里同病。仝师在此用葛根汤 以散寒温阳, 外散表寒、 内和营卫, 固护膀胱经脉, 散风 寒升阳气; 同时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腠理密则外邪 难入。

患者本质为阳虚于内, 复感于外, 从而因寒生燥, 因此投以淫羊藿、 枸杞子以温阳治本 , “益火之源” 以加 强津液布散, 阳气足则气能化水, 津液得以运达肌表。 而紫菀、 款冬花辛温而润, 能润肺止咳, 五味子亦可敛 肺止咳。另考虑到患者鼻炎症状长期不愈, 加用过敏 性鼻炎靶药鹅不食草、 辛夷和苍耳子, 收效颇丰。

3 哮喘案

李某, 女, 16 岁。初诊日期:2015 年 7 月 20 日。 患者哮喘 10 余年, 过敏性鼻炎伴过敏性皮炎 12 年。患者自诉 10 年前因受凉感冒未引起重视, 后因 呼吸困难至医院诊断为哮喘。予抗生素、 雾化吸入治 疗。平素过敏体质, 对尘螨、 花粉、 米饭、 脱脂牛奶、 米 糠、 猕猴桃等过敏。季节变换、 劳累后发作哮喘, 1 年发 作 3 ~ 4 次;发作时呼吸困难, 肺部哮鸣音, 换季后咳 嗽。刻下:时有咳痰, 严重时痰黄黏稠;双下肢及上肢 肘部广泛性皮炎, 痒甚, 易抓破;眠差, 不易入睡, 易早 醒, 多梦;舌红、 苔黄腻, 脉细弦、 尺沉。

西医诊断:过敏性哮喘, 神经性皮炎合并过敏性皮 炎;中医诊断:凉燥咳喘;辨证:阳虚痰盛;治法:温经散 寒;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生麻黄 6 g, 黑附片(先煎 2 h)15 g, 生姜 30 g, 鹅不食草 15 g, 辛夷(包)6 g, 五味子 15 g, 川黄连6 g, 赤芍 30 g, 蛇床子 15 g, 白鲜皮 15 g, 黄柏 15 g, 怀 山药 15 g。

上方加减治疗 3 个月, 哮喘缓解 70%。现因季节 变换轻微发作哮喘, 四肢广泛性皮炎、 瘙痒较前缓解, 余症皆有减轻。

按 该患者从其症状、 舌脉诊分析为明显的寒热 错杂之证。既见咯痰黄稠、 舌红苔黄腻之热象, 又有皮 肤瘙痒、 干燥皲裂、 脉象细弦尺沉等阳虚寒伏之象, 当 以凉燥咳喘治之。四肢乃诸阳之本, 阳虚寒凝则经络 不通, 津液无以布达, 四末失养出现皮肤干燥、 瘙痒。 脾胃为后天之本, 生痰之源, 宿食肥甘厚味, 生痰生湿, 中焦湿热酿痰, 复感外邪, 风寒犯表, 湿热痰犯里, 此乃 典型的中焦脏腑热而经络寒, 治需温清并用。

因此仝师选用治疗 “太少两感” 之麻黄附子细辛汤 加减配以川黄连、 赤芍等, 以生麻黄、 生姜辛温解表; 黑 附片补火助阳而温经散寒, 阳气得升, 卫表得固, 寒气 得除, 津液得布, 肺燥得润; 用川黄连、 赤芍清泄胃火而 除中焦脏腑热; 鹅不食草、 辛夷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 征之靶药; 蛇床子、 白鲜皮有明显的祛风止痒之效; 考 虑到诸清热药可能败胃, 仝师又配以怀山药以顾护脾 胃。效不更方, 收效显著。

4 周身不适案

吴某, 女, 38 岁, BMI:21。初诊日期:2016 年 6 月 6 日。

患者周身不适 6 年。就诊时见周身骨节酸痛, 周 身乏力, 后颈部发木, 后背及腰部时有疼痛;口干口渴, 皮肤、 咽喉、 双目干燥;气短, 胸闷;眠差且多梦;时有胃 胀, 食凉尤甚;舌苔薄黄而干、 舌底瘀滞, 脉沉细。辅助 检查:肝肾功能、 血尿常规、 心肌酶未见异常;风湿、 免 疫检验未见异常;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弥漫性增厚, 右 侧颈总动脉弥漫性狭窄, 右侧椎动脉走形变异;右侧锁 骨下动脉近心端管壁增厚, 远心段频谱形态呈低流速 低搏动, 考虑中段存在重度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考虑 近心端存在重度狭窄。

诊断:凉燥证;辨证:阳郁津亏;治法:升阳散津, 活 血益气;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

处方:黄芪 24 g, 桂枝 15 g, 白芍 15 g, 炙甘草 9 g, 鸡血藤 15 g, 当归 9 g, 干姜 15 g, 穿山龙 30 g, 雷公藤 9 g, 甘草 9 g, 土鳖虫粉(分冲)3 g, 地龙粉(分冲)3 g, 水蛭粉(分冲)3 g, 淫羊藿15 g, 枸杞子15 g, 大枣15 g。 按 患者周身不适疼痛日久, 干燥症状尤为痛苦, 实验室检查已排除风湿免疫类疾病, 超声检查显示多 处大血管出现狭窄, 反映出中医血瘀状态严重。 初诊仝师以干燥症状为靶点, 辨证为凉燥证, 病机 为阳郁而导致津液亏虚, 不能濡养皮肤以及黏膜, 故当 升阳益气; 同时, 患者久病入血分, 则血瘀气虚, 舌细颤 而少津, 故当活血益气; 疼痛、 不适的主要病机在于“不 通则痛” , 日久难愈皆有“瘀痰” , 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 虫类药, 如处方中土鳖虫、 地龙粉、 水蛭粉, 打粉分冲, 可期良效。

另外水蛭、 土鳖虫均被证明具有治疗血栓前状态 的功效。该患者大动脉斑块之多已造成动脉狭窄, 水 蛭粉与土鳖虫粉的应用有据可循 [6 ] 。穿山甲活血散 结, 搜剔之用, 痛证痿证多用之; 雷公藤具有抑制免疫 疾病作用, 少量短期使用, 疗效颇佳。综合处方, 黄芪 桂枝五物汤以调理其阳郁之态, 升阳益气以升发津液, 配以虫类通络药物加强活血之效, 改善患者血管内皮 状况。态靶结合, 思路清晰。

5 结语

上述 4 则病例临床表现皆有不同, 但中医辨证类 似, 均为阳气不足、 津液不布、 皮肤或黏膜失养的凉燥 证, 伤及神经、 皮肤黏膜、 呼吸道等。根据不同临床表 现, 临床中与干燥综合征、 皮肤类疾病、 哮喘、 过敏性鼻 炎、 各类功能性疾病等表现类似, 中医选取不同主方分 别为升阳益胃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葛根汤等, 共同点为温阳散寒通络, 阳气充而津液盛, 疏布自行, 凉燥自除。

仝师对于上述 4 则病例的辨治思路, 体现了凉燥 新论的特色诊疗, 以资同道。

参考文献:

[1] 刘汉祥. 说杏苏谈凉燥[ J] . 中医杂志, 1983(11):77-78.
[2] 陈海生, 林琼燕, 陈壮忠, 等. 凉燥者, 非燥也[J] . 中医杂志, 2009, 50(2):186-187.
[3] 王涵, 周强, 顾成娟. 仝小林教授运用三升阳方的经验[J]. 中国中 医急症, 2013, 22(5):743-744.
[4] 梁新生, 仇涓蓉. 袁红霞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痹证验案 1 则[J]. 江 苏中医药, 2010, 42(9):44.
[5] 何莉莎, 王涵, 顾成娟, 等. 仝小林神系疾病辨治要点及“态靶结 合” 选药思路[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 50(6):4-6.
[6] 何佳, 胡业彬, 张叶祥, 等. 血栓前状态中医药治疗进展[J]. 中医学 报, 2014, 12(29): 1825-1828.

作者:郑玉娇 武梦依

上一篇:“去芍”辨析病案 类方分析

下一篇:一起全面了解逍遥丸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