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药方>中药验方>正文

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刍议

麻子仁丸出自 《伤寒论·阳明篇》第 247 条, 由麻子仁、枳实、杏仁、芍药、大黄及厚朴组成。 因东汉时期尚无白芍之称,更无白芍与赤芍之分, 故对麻子仁丸中的芍药该用白芍还是赤芍尚未取得 统一认识。现代中医教材中多释为白芍,成药及临 床中医师在处方时也多用白芍。现代研究麻子仁丸 时,多依据白芍的药物功效或方义配伍反推得出张 仲景时代使用的芍药应为白芍,但现代赤芍、白芍 的药物功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用后世功效记 载及方义配伍去推论汉代究竟所用何物确实不妥。 同时代的医方与本草著作相辅相成,所叙内容可互 相参考。将《伤寒论》 流传校勘过程中涉及的医方 与同时代本草相互参考对照,比较白芍与赤芍药物 名称、净制方法及功效记载,在医方中比较麻子仁 丸条文记载,以期客观考证麻子仁丸中芍药的名实。

1 本草中芍药名称与分类依据随时代而改变

1. 1 汉代前后本草以芍药为药名 成书时期与 《伤寒论》相近的 《神农本草经》 将芍药列为草部中品,并有 “勺药,味苦平,生 川谷,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癥 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1 ] 的记载,这是现存本 草书籍中最早的有关芍药的记载,其中并无所用部 位及赤芍、白芍划分的说明。其后的 《名医别录》 记载芍药 : “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 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 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 白木,一名余容,一名犁实,……生中岳及丘陵。 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2 ] ,对芍药的净制方法有 了较为简略的说明 。《现代中药炮制手册》中记载 的赤芍净制方法为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 须根及泥沙,晒干” [3 ] 。可以看出 , 《名医别录》 中所记载的芍药直接采收并曝干的净制方法与当今 赤芍的净制方法较为类似。

1. 2 南北朝本草开始区分白芍和赤芍 南朝梁代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记载: “ …… 今出白山,蒋山,茅山为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 而多 赤,赤 者 小 利。俗 方 以 止 痛,乃 不 减 当 归” [4 ] 。该记载是本草文献中首次将芍药分为赤、 白二种。其后唐代的 《新修本草》对芍药并无新 的发挥,同代的 《药性论》也未将芍药分类。五 代 《日华子本草》中则载 : “赤色者多补气,白者 治血,此便芍药花根。海、盐、杭、越俱好” [5 ] 。 可见宋代以前的本草渐渐开始出现赤芍、白芍的分 化,但尚无具体判断方法。

1. 3 宋、金、元代本草普遍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 与同时期医方中明确记载白芍和赤芍相辅相 成,宋代本草对于赤、白两种芍药的产地、植物性 状及功效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 《本草图经》 载 : “芍药……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 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 色” [6 ] ,说明在宋代有以植物根的颜色来区分赤 芍、白芍的方法。除将芍药分为赤、白两种外, 《本草图经》还将芍药分为金芍药与木芍药两种, 即 “芍药有金芍药,色白多脂; 木芍药,色紫瘦 多脉 ” 。《证类本草》也根据花色分别赤芍、白芍, 曰 “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 其花亦有赤、白两色” [7 ] 。以花色分赤芍、白芍者 还有元代的王好古,其在 《汤液本草》中言 : “今 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赤 泄” [8 ] 。

1. 4 明代本草白芍、赤芍开始替代芍药作为药名 约成书于公元 1505 年的 《本草品汇精要》 [9 ] 中,正式将白芍药及赤芍药作为条目罗列,赤芍药 后还特别注明 “原附芍药下今分条” 。其中每味中 药均分为苗、收、用、色、质及制等几个方面论 述。白芍药用 “根坚实者为好” ,赤芍药用 “根肥 实者为好” ; 白芍药制以 “生用或炒用,酒浸行 经” ,赤芍药则制 “以竹刀刮去粗皮,细锉微炒, 生亦可用” 。可以看出,赤芍药削去粗皮保留栓皮 的净制方法与现代赤芍的净制方法有一定相似性, 但白芍生用与今白芍削去栓皮并水煮的净制方法则 不同。陈嘉谟的 《本草蒙筌》还记载 : “赤利小便 去热,消痈肿破坚积,主火盛眼疼要药; 白和血脉 缓中,固腠理止泻痢,为血虚腹痛捷方” [10 ] 。可以 看出,明代赤芍、白芍的功效已明显分化且与现代 用法更接近 。《本草纲目》除对前代本草有较为详 尽的整理,还多有发挥,对芍药亦进行了补充说 明,曰 “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 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厚。根之赤白,随 花之色也” [11 ] 。李时珍认为,芍药叶少根肥者,气 味全厚为佳,并且根色随花色而改变,对于宋代区 分赤芍、白芍的方法进行了补充。

2 医方中芍药随时代发展而逐渐分类使用

现今通用的 《伤寒论》多以赵开美本为准。 据考证,这一版本是由赵开美翻刻自北宋元祐三年 刊行的小字本 《伤寒论》 ,翻刻基本逼近原貌 [12 ] 。 北宋校正书局林亿等人于宋熙宁年间进行了 《伤 寒论 》 《金匮要略》等书的校对。有学者 [13 ] 考证 认为,宋本 《伤寒论》在药物种类及药物名称方 面与汉代 《神农本草经》有许多不同,现今通行 的 《伤寒论》带有浓重的宋人整理痕迹,已不是 汉代 《伤寒论》原貌。故以宋代为节点,将宋以 前医方与宋及以后医方分别考证,以期辨析 《伤 寒论》麻子仁丸中芍药为赤芍或白芍。

2. 1 宋以前医方均以芍药处方,但已有赤、白分 类之意

经学者考证 [14 ] ,《金匮玉函经》是 《伤寒论》 在六朝时期的另一种传本,北宋校正书局曾加校 订,谓与 《伤寒论 》 “同体而别名” , 《金匮玉函 经》可补赵开美本之缺 。《金匮玉函经》中所有含 芍药的方剂均未分赤、白而只记以芍药,但在卷七 方药炮制中有 “用木芍药刮去皮”之语,可见至 少在当时芍药入药已有分化倾向,并不以芍药一名 统之。有学者 [13 ] 指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医书 中已有赤芍、白芍分类记载,如 《小品方》 引 《广济方 》 “理癖气腹痛两肋胁胀满食少方”用赤 夕 ( 芍) 药 ,《医心方》引 《广利方》 “理癥瘕胀 满坚硬如石,肚皮上青脉浮起方”用赤夕 ( 芍) 药。唐代 《外台秘要》 [15 ] 中含有芍药的方剂多以芍 药之名记载,在其卷十八中有 “又麻人丸疗大便 坚小便利而不渴方” ,药物组成与麻子仁丸相同, 且以芍药处方。孙思邈在 《备急千金要方》中记 载 : “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唯赤者” [16 ] 。 其 “白补赤泻”之说成为后世区分赤芍、白芍功 效的重要依据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类似于今本 《伤寒论》的麻子仁丸记载,同样以芍药处方,不 在卷七至卷九的伤寒卷,而是在卷十五即脾脏上 卷。由上可见,唐代医家已认识到赤芍、白芍功效 不同,开始分别使用。

2. 2 宋及以后方书分别记载赤芍、白芍,麻子仁 丸隐含使用赤芍之意

北宋淳化本 《伤寒论》 ( 即 《太平圣惠方》 [17 ] 所记载的 《伤寒论》部分) 成书时间在唐本与宋 本之间,存在着芍药、白芍药、赤芍药三种名称。 在卷二 “诸疾通用药”中记载的时气、伤寒、中 恶及虚劳等诸疾下载有芍药,而在以 “伤寒”二 字冠首的卷八至卷十四中,附子汤、小青龙汤及和 气白术散等用白芍药,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等均用 赤芍药。书中未见麻子仁丸原方,但在卷二十九与 卷五十八中有治 “虚劳气壅大便秘涩”及 “热结 秘涩”的麻仁圆方,均用赤芍药。宋代方书 《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 [18 ] 亦存在芍药、赤芍药、白芍药 三种名称,大柴胡汤、柴胡升麻汤等用赤芍药,桂 枝汤、脾约麻仁圆 ( 即麻子仁丸) 所用为芍药, 而大山芋圆、十四味建中汤、乐令建中汤、十全大 补汤等治虚偏补的方剂均用白芍药。此外,流传至 今的宋本 《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中记载为白芍药,其他方剂如麻子仁丸中均记载为芍药。宋代医 家许叔微认为 , 《伤寒论》中所载芍药为赤芍药, 并在 《伤寒九十论》中指出 : “《神农本草经》称 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 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又桂枝第九证云, 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惟芍药甘草 汤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 芍药以补,非此时也” [19 ] 。综上可知,宋代医方中 赤芍、白芍已明确分化,宋本 《伤寒论》中只有 芍药甘草汤中使用白芍药的原因,可能是北宋校正 医书局林亿等人在校订 《伤寒论》时结合同时代 本草赤芍、白芍分化记载,认为 《伤寒论》中除 芍药甘草汤外均应使用赤芍药。 金元时期的 《珍珠囊》载白芍药,曰 “其用 有六: 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 泻利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 又云其 “酸苦,阴中之阳,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 引经,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20 ] 。 《珍珠囊补遗药 性赋》也只载白芍药,并谓 “其用有四: 扶阳气, 大除腹痛; 收阴气,陡健脾经; 堕其胎,能逐其 血; 损其肝,能缓其中” 。明代 《雷公炮制药性 解》中已明确对赤芍药、白芍药分别论述,曰 “白芍药,味酸苦,性微寒,有小毒,入肝经,主 怒气伤肝、胸腹中积聚、腰脐间瘀血、腹痛下痢、 目疾、崩漏,调经安胎; 赤者专主破血利小便,除 热明眼目” [21 ] 。由此可见,宋、金、元时期白芍、 赤芍分化已相当完善,并且其功效较前代有了进一 步发展。

3 麻子仁丸所用芍药为赤芍发微

许多医家认为,麻子仁丸的主证是胃强与津伤 并存,为虚实夹杂之证。方中大黄、厚朴、枳实攻 邪,麻仁、芍药滋阴。由病因病机反推使用白芍的 原因,是其具有安脾阴、益脾气功效。清代王子接 在 《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言 : “下法不曰承气,而 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 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 法胜之,则下不亡阴” [22 ] 。然张仲景时代赤芍、白 芍并未区别,单纯从病因病机推断古方用白芍的方 法有失严谨。经由同时期本草与医方著作互参可 知,张仲景时代所用芍药可能为现代的赤芍,原因 有二: 1) 成书年代最接近东汉末年的 《名医别 录》记载的芍药净制方法为 “采根暴干” ,与现代 赤芍的净制方法类似。首个要求芍药炮制需去栓皮 的记载见于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 《雷公炮炙论》 , 与东汉相隔有数百年之久,由此推断 《伤寒论》 中的药物净制方法与成书时间更近的 《名医别录》 更相似,可能是直接 “采根暴干” 。 《伤寒论》中 所载方剂不仅写明药物剂量,而且在需特殊净制或 炮制的药物后均有注明,例如桂枝去皮、麻黄去 节、附子生用或炮用等,但芍药并无特殊说明,推 测张仲景时代所用芍药的净制方法与当时流行方法 并无不同,即不去皮、不水煮直接使用,类似于 《名医别录》记载的芍药净制方法。2) 除按照净 制方法推测张仲景所用芍药更可能为赤芍之外,同 代本草及医方的药物功效也可佐证,如成书时间与 《伤寒论》接近的 《神农本草经》载芍药 “治邪气 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癥瘕,止痛” ,且 可 “利膀胱、大小肠” ,可见此芍药确有攻邪破积 除痹之功,与现代赤芍的功效十分相近。

综上可知,张仲景在 《伤寒论》麻子仁丸中 所用的芍药当为现代的赤芍,但是彼时毕竟不同于 今日,古代区分赤芍、白芍多依据花色及根色,而 现代则主要依据是否去皮,故不可将现代赤芍、白 芍与古代赤芍、白芍及古代芍药机械等同,临床运 用方药时需加重视。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赵艺涵 曲华 史大卓 高铸烨

上一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验案验方

下一篇:百合固金汤 现代应用案例三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