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药方>中药验方>正文

千古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的配方

作为抗击新冠疫情“利器”的“清肺排毒汤”,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荐并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后,我从中看到了自幼熟悉的四味主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这正是《伤寒论》千古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的配方。
 
中医治疗外感杂病时,麻杏石甘汤是避不开的一个重要古方。它的由来,有一段悲欣交集的历史:东汉末年,大疫时常流行,造成尸横遍野的空前劫难。正如曹植《说疫气》所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张仲景(约150—219年)家族原本有二百余人,但建安元年(196年)后不到十年,竟有三分之二染疫而亡。面对瘟疫肆虐,他痛下决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精研,终集先秦至后汉医药学之大成。
 
当时百姓感染瘟疫,医家多不知病情传变,常因失治误治而死亡率甚高。很多患者发病急骤,往往会在高热咳喘中绝望等死。张仲景整理总结自古传承的治疗瘟疫诸病系列药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伤寒论》。他系统归纳了治疗外感的理、法、方、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功在当时,利泽千秋,因而被尊为“医圣”。瘟疫古时也称“伤寒”,这是因为寒邪伤人最重,遂以此代指一切由外感引发的疾病。《伤寒论》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并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大显身手。
 
麻杏石甘汤也是我祖父赵景屺(1897—1972)擅长使用的《伤寒论》名方。祖父开办私塾,素喜钻研中医,但早年怕学医不精,不敢给人开方。家父赵子明两岁时患麻疹,发高烧昏迷,祖父遍请当地名医,救治无效。父亲生命垂危之际,在祖母的请求和鼓励下,祖父始决意用麻杏石甘汤,一服药即转危为安。自此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祖父正式走上行医之路,成为驰誉青州及周边邻县一带的名医,造福一方。
 
无独有偶,祖父开方救子之事,正好与同时代中医名家、教育家胡希恕(1898—1984)开始行医的经历相映成趣。胡希恕最初处方开药,也是用麻杏石甘汤治好了其爱子的出疹并发肺炎。当时,他四岁的儿子发热喘而无汗,昏迷不醒,病情凶险,请来几位医师开的大致都是些解表、祛热、解毒类时方。他坚持选定经方麻杏石甘汤,为增强升发透疹力度,适量稍加麻黄,而少用了点石膏,其子服后很快好转并康复。麻杏石甘汤加上桂枝、生姜、大枣三味药,麻黄、石膏药量加大,就变成大青龙汤。胡希恕曾用大青龙汤治好自己的肺炎,还用此方仅一剂,便治愈了从西医院转来的危重肺炎患者。他精研《伤寒论》,擅用经方治大病,尽显国医圣手风范。
 
清代伤寒大家柯琴《伤寒附翼》说麻杏石甘汤是“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青岛发热咳嗽,多方治疗无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推荐名医刘惠民去诊治,仅开《伤寒论》大青龙汤两服,即热退病除。随后,刘惠民成为毛泽东的保健医,治好了他久治不愈的顽疾,使其对中医有了深刻的体认,坚定了他提倡中医的决心,影响了中医在新中国的命运。
 
由此可见,麻杏石甘汤在经方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备受历代医家青睐,主要是因其神奇而广泛的功效和高明且普适的治疗思路。(赵建永)

上一篇:李氏清暑益气汤析义与应用

下一篇:解答传世经方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