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生地黄各 9g,桃仁 12g,红花 9g,枳壳、赤芍各 6g,柴胡 3g,甘草 3g,桔梗 4.5g,川芎4.5g,牛膝 10g。临床运用较为广泛,为活血方之基本方。
患者平素工作操劳,谋虑太过,易致肝气郁滞不畅。气滞日久,则血瘀不行。瘀阻胸中,气机升降失常,则胸闷不舒,心神被扰,则夜寐不宁;肝气郁滞,横犯及胃,引动胃气上逆,故常呃逆;肝气郁滞,则性情易怒。左关脉弦,右脉沉涩,舌边紫,乃肝气滞,瘀血停留之征象。法当行气活血化瘀,投以血府逐瘀汤加味。
方中四逆散(柴胡、赤芍、枳壳、甘草)疏肝理气解郁,桃红四物汤合牛膝活血化瘀,枳壳、桔梗升降气机。《医林改错》中谓血府逐瘀汤能治“胸痛、夜睡梦多、不眠、呃逆、夜不安”等十九证。临床运用肝郁血瘀所导致的顽固性失眠、瘀血胸痛证较多。
身痛逐瘀汤
由秦艽 3g,川芎 6g,桃仁 9g,红花 9g,甘草6g,羌活 3g,没药 6g,当归 9g,灵脂(炒)6g,香附 3g,牛膝9g,地龙(去土)6g 等组成。《医林改错注释》: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祛风除湿。临床常用来治疗痹症,加桂枝、桑枝、姜黄、独活、威灵仙等药以增其效。
主身体、手、肩、膝、腰等疼痛,入夜为甚,右关脉实大,左关脉弦。20 年前,曾治某老人,周身痛得在床上翻滚,本人用原方 1 周即效。
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炒)7 粒,干姜(炒)0.6g,延胡索 3g,没药(研)6g,当归 9g,川芎 6g,官桂 3g,赤芍6g,蒲黄 9g,五灵脂(炒)6g。为瘀血结于下焦少腹。下焦包括肝肾在内,由肝肾等脏功能失调,寒凝气滞,疏泄不畅,血瘀不适,结于少腹,故症见少腹积块作痛,或月经不调等杂病。
治宜逐瘀活血、温阳理气为法。故方用小茴香、肉桂、干姜味辛而性温热,入肝肾而归脾,理气活血,温通血脉;当归、赤芍入肝,行瘀活血;蒲黄、五灵脂、川芎、延胡索、没药入肝,活血理气,使气行则血活,气血活畅故能止痛。共成温逐少腹瘀血之剂。
王清任曾谓少腹逐瘀汤:“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而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兼少腹疼痛……皆能治之。”并称此方为“种子安胎第一方”。
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 3g,川芎 3g,桃仁 9g(研泥),红枣 7 个(去核),红花 9g,老葱 3 根(切碎),鲜姜 9g(切碎),麝香 0.15g(绢包)。用黄酒 250mL,将前七味煎至 150mL,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
用于血瘀所致的斑秃,酒渣鼻,荨麻疹,白癜风,油风等。
顽固性偏头痛,日久不愈,头面瘀血,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生,四两 125g,当归尾二钱 6g,赤芍一钱半 5g,地龙一钱 3g,川芎一钱 3g,红花一钱 3g,桃仁一钱 3g。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临床初得中风,半身不遂,即服此方,疗效较好。本方与上四则活血方不同,以强调补气以活血,补气为本,活血为佐使。
本书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成果之一,通过学术继承人在3年伺诊期间(2012-2015)所记、所见、所感,着重介绍浙江省名中医连建伟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本书从抄方手记、师徒问答、学术传承等三个方面原汁原味地介绍了传承导师的部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第一部分抄方手记,真实记录连师临床医案100余则,以及弟子的抄方心悟和连师评语;第二部分师徒问答共60余则,涉及连师的理论观点、治疗心得、用药用方等专题,多为连师诊余医话整理而成;第三部分学术传承,突出连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及学术继承人的一些思考,所选病案40余例,收尾部分附有连师临证经验采菁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