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药方>中药验方>正文

清心豁痰汤治疗脾虚肝郁肝阳上亢所致的脏躁

国医大师李振华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创制的清心豁痰汤从健脾入手,临床治疗脾虚肝郁、肝阳上亢所致的脏躁,疗效显著,兹介绍如下。
 
清心豁痰汤
 
方药组成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0g,枳壳10g,郁金10g,乌药10g,栀子10g,莲子心5g,石菖蒲10g,小茴香10g,胆南星10g,甘草3g,琥珀3g(冲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能主治健脾疏肝,清心豁痰,主治脏躁病。
 
症见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暴躁易怒,常伴有头晕头痛,胸闷气短,悲伤欲哭,舌边尖红或稍胖大、苔白厚腻,脉弦细等。
 
临证加减①脏躁伴头晕头胀,心烦急躁,胁部胀痛,口苦,为肝郁偏重,加柴胡6g,合欢皮15g,淡竹叶10g;②伴头痛,胸闷短气,口干苦,为肝阳上亢,加白芷10g,细辛3g,菊花12g,天麻10g;③伴心急烦躁,遇事易怒,失眠多梦,为心肝火盛,加珍珠母25g,龙齿15g,朱砂1.5g。
 
疗程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典型医案
 
段某,女,66岁。2010年12月1日初诊。诉头痛1个月余。每次头痛发作持续约1小时后自行缓解,伴巅顶部昏沉不舒,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曾先后行甲状腺、子宫切除术,素感疲乏无力。6天前情绪激动后头痛加重,伴心烦急躁,阵发性汗出,胸闷气短,头昏,口干苦,手指发胀,悲伤欲哭,眠差,纳可,二便调。舌边尖红、体胖大、苔白厚腻,脉弦细。
 
诊断:(脾虚肝郁,肝阳上亢,心神不宁型)脏躁(西医称为神经官能症)。
 
治则:健脾疏肝,平肝潜阳,清心安神。
 
方剂:自拟清心豁痰汤加减。
 
方药: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0g,白豆蔻10g,郁金10g,石菖蒲10g,白芷10g,细辛3g,菊花12g,天麻10g,炒薏苡仁30g,合欢皮15g,莲子心5g,麻黄根8g,甘草3g,生姜3片。10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0年12月11日二诊:患者自诉睡眠较前转好,头痛改善不显,舌红苔白,脉弦细。上方去炒薏苡仁,加川芎10g,龙齿15g,继服25剂。
 
2011年1月5日三诊:患者诉头痛明显缓解,汗出减少,自觉心情较前舒畅,现无口苦、心烦、手指发胀等症。故守二诊方去麻黄根、合欢皮,继服1个疗程。后随访,患者诉已痊愈,未曾复发。
 
按本案患者先后行2次手术,体质较弱,此次因情绪刺激引起头痛发作,伴心烦急躁、胸闷气短。四诊合参,证属脾虚肝郁,肝阳上亢。肝体阴而用阳,调节气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化热伤阴,阴虚不能制约肝阳,致肝阳上亢,症见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干口苦等表现;土虚木郁乘之,脾土运化失司,可使痰浊内生,壅滞中焦,引起胸闷、眠差、舌体胖大、苔白厚腻等症。首诊方取清心豁痰汤化裁,健脾疏肝,平肝潜阳,清心豁痰。患者虽以肝郁为主,然发病日久,有化火之嫌,小茴香、胆南星、乌药皆温性之品,用之有助阳化火之虑,故以菊花、白芷、天麻、合欢皮替之,既可清郁热之火,又能平抑肝阳;栀子、枳壳性寒凉,不利于痰浊温化,故用细辛、白豆蔻、炒薏苡仁,健脾利湿、温化痰饮;琥珀具有利尿通淋之功,用之恐更伤其阴,故以麻黄根敛汗固表、存阴补虚。二诊中,患者睡眠好转,然头痛改善不显,考虑脾胃已健而肝阳未平,故原方去健脾祛湿之薏苡仁,加川芎、龙齿以加强行气止痛、清心安神之功。三诊中,患者诸症明显缓解,汗出减少,肝阳已平,故守二诊方去麻黄根、合欢皮,续服,以巩固疗效。本病以脾虚为本,肝郁湿阻、肝阳上亢为标,故治以健脾除湿、平肝潜阳、清心安神。
 
“清心豁痰汤”化裁于《女科切要》的导痰汤(半夏、胆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该方是治疗妇人痰湿壅盛的经典方剂。全方相合,共奏健脾疏肝、化痰解郁、清心安神之功。
 
脏躁病程较长,症状表现变化不一,李振华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结合脏躁的致病特点,灵活化裁,创造性地提出“脾虚肝郁”是脏躁的发病之本。“清心豁痰汤”健脾以化湿,疏肝以解郁,符合脾宜健、胃宜和、肝宜疏的脏腑生理特性。不泥守于《金匮要略》所载方药,为中医辨治脏躁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李志鹏 于丽雅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上一篇:李今庸运用苓桂术甘汤治验拾零

下一篇:皮持衡补中益气治阳虚发热案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