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皮肤病>皮肤病>正文

淀粉样变皮肤病 活血通络止痒方

淀粉样变皮肤病
 
李某,女,72岁,原发性淀粉样变皮肤病5年,2015年4月21日入院治疗。刻下症见:两小腿胫前对称分布半球形或圆锥形丘疹,质硬,肤色黯,有少许鳞屑、表面粗糙,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自觉瘙痒剧烈难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近3年来多处求医,口服中药汤剂效果不显,遍阅前医之处方,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中药为主。
 
辨证:痰瘀互结。
 
治法:活血通络,化痰熄风,止痒。
 
处方:茯苓30克,陈皮20克,蒺藜60克,皂刺20克,赤芍30克,红花30克,姜半夏4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述服药后,瘙痒大减,两小腿胫前丘疹减少约20%,肤色也已变浅。改方为:姜半夏40克,陈皮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15克,皂刺20克,红花30克,当归30克,何首乌20克,蒺藜30克,桂枝15克。再进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述服药后,症状缓解明显,丘疹再次减少,予上方减桂枝,加苍术12克,再进7剂。后以本方加减治疗1个月余,病情稳定,症状基本缓解。
 
按:《本草求真》记载:“(蒺藜)质轻色白,辛、苦,微温,按据诸书虽载能补肾,可治精遗尿失,暨腰疼劳伤等证。然总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通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治无不效。”由此可见,蒺藜作为“草中名药”,其祛风止痒的作用明确,临床常与蝉蜕、荆芥等同用。但临证时,医生在熟读六经理论、四诊合参的同时,还常常面临着“选药难,定量更难”的问题。正如俗话说“中药不传之秘在药量”,用药量的变化直接关乎疗效。如案一患者,初服汤剂见效不显,并非选方错误,而在于药量轻浅,病重而药轻,通过增加蒺藜的用量,同时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即皮肤瘙痒的缓解程度,调控服药次数而控制服药量,中病即止,既确保疗效,又使不过量,值得思考借鉴。案二患者病程长达7年之久,反复迁延,瘙痒剧烈伴有抓痕,故蒺藜起始剂量确定为30克,根据症状逐渐增加至60克而痒止病愈。案三患者病情顽固,原发性淀粉样变皮肤病本为难治性皮肤疾病,近3年多处求医效果不显,患者下肢瘙痒剧烈、痛苦不堪,故将蒺藜剂量确定为60克,服药后瘙痒大减,效如桴鼓,顽疾得去。

上一篇:疖的治疗 中医亦称之为“疔”

下一篇:结节性红斑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治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