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皮肤病>皮肤病>正文

皮肤病中医治疗有明显优势

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过敏性皮肤病同病异治初探

皮肤病病种甚多, 中医治疗有明显优势。在明确 病性的前提下,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以整体观念为核心, 审查内外, 整体察病。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有良好的中 医思辨能力。中医思维方法包括经验思维、 取象思维、 逻辑思维、 辨证思维、 整体思维、 直觉思维、 灵感思维、 正向思维、 反向思维等 [1 ] 。由于皮肤病学是一门以皮 损形态学为特征的临床学科, 直观性较强, 故以取象思 维方法指导皮肤病中医治疗 。“象思维” 是通过取象 比类的方式, 在思维过程中对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 在某些方面相通、 相似或相近的属性、 规律、 特质进行 充分关联类比, 找出共同的特征、 根本内涵, 以“象” 为 工具进行标志、 归类, 以达到模拟、 领悟、 认识客体为目 的的方法 [2 ] 。谭城教授认为, 致敏物既然属于自然界 物质, 与中药皆可作用于人体产生相应效应, 理应按类 比方法, 将其与中药相类比, 以致敏物属性类比中药性 能, 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特点辨证施治, 临证可获意外疗 效。本文列举水产品、 化学物质、 寄生虫及昆虫、 中药、 西药等, 分别以大虾、 酒精、 蠕形螨、 白果、 阿司匹林为 例, 试探讨根据致敏物的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阴 阳五行属性, 为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开辟新的治疗思路。

1 常见致敏物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阴阳五行属 性分析

1. 1 水产品 水产品主要包括鱼、 虾类、 贝类、 蟹、 软 体类等, 常诱发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以大虾为例, 大虾含大分子蛋白质, 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是常见致敏 物之一。中药 “寒、 热、 温、 凉” 四气是基于药物作用于 机体所产生的效应为根据, 凡能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 的药物, 性属寒凉; 凡能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的药物, 性属温热。我们根据大虾所处的生存环境, 可确定其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以及阴阳五行属性。大虾生 活在淡水或海水中, 禀水之寒气; 味咸寒, 入肾经; 其性 下趋, 故其性为阴, 性寒属水。有 1 例典型食用大虾后 全身出现红斑丘疹, 伴瘙痒, 患者平素怕冷, 胃寒不适, 舌淡苔白, 结合取象比类, 尝试根据大虾属性辨证施 治, 从寒象论治, 温化寒湿, 健运中焦, 寓土克水之意。 予七味白术散加减, 药用: 党参 10 g, 白术 10 g, 茯苓 10 g, 藿香 10 g, 木香 6 g, 葛根 10 g, 甘草 6 g, 当归 10 g, 桂枝 10 g, 服用 14 剂后瘙痒减轻, 皮疹渐消。 由此我们推测其他海产品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 可依据取象比类确定其中医属性, 且结合患者四诊资 料, 明辨寒热虚实, 辨证施治, 可获满意疗效。

1. 2 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是诱发过敏性皮肤病的常 见原因之一, 以酒精为例予以阐述 。《本草拾遗》 言: “酒具有通血脉、 厚肠胃、 润皮肤、 散湿气、 消忧发怒、 宣言畅意之用” 。饮酒过度会诱发酒精性肝硬化、 酒 精中毒、 酒精性心肌病等, 在皮肤则表现为酒精过敏引 起的皮肤红斑、 丘疹及瘙痒。中药五味即酸、 苦、 甘、 辛、 咸五种药味, 辛、 甘、 淡属阳, 酸、 苦、 咸属阴。中医 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 其主要成分为酒精, 味辛性热, 其性善窜而走上, 属阳, 入心肝二经, 五行属火。我们 诊治 1 例白酒诱发的过敏性皮炎患者, 饮酒后面部红 斑, 境界清楚。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真菌镜检 ( - ) 。按照取象比类原则, 酒精味辛性热, 五行属火, 火性炎上, 其性耗散津液, 火克金, 火旺则金衰, 肺气肃 降不及, 根据酒的属性辨证施治, 故予以枇杷清肺饮加 减, 药用: 枇杷叶 12 g, 桑白皮 12 g, 桑叶 12 g, 旱莲草 10 g, 龙胆草6 g, 黄芩12 g, 菊花9 g, 女贞子10 g, 地骨 皮 10 g, 火克金, 以金耗泄火气, 故加强肺金以克泄火 热, 秋气收敛之力增强, 则地上之热下沉, 热降则气机 升降有序; 加女贞子、 旱莲草取二至丸之意, 补益肾水 以克火, 全方左升右降, 寓流通之意。服用 7 剂后症状 基本消失。

临证中常遇到接触化妆品、 香水、 香料、 甲醛、 硫酸 镍等化学物质引起的颜面再发性皮炎及接触性皮炎患 者, 斑贴试验阳性常提示该变应原与疾病相关。在去 除变应原的前提下, 可同时根据患者体质, 结合变应原 临床属性, 有针对性辨证施治, 可有效治疗及减少疾病 复发频率或程度。

1. 3 中药 中医外用中药治疗皮肤病有丰富临床经 验 , 《金匮要略》 已有用黄连粉治疗浸淫疮的记载。黄 元御在 《金匮悬解卷十九》 载 : “病金疮, 王不留行散主 之” 。与汤剂、 丸剂或注射剂比较, 中药外用制剂使用 方便, 是一种有效的给药方式。细辛、 白芥子、 甘遂、 威 灵仙、 鸦胆子等是常见的外用中药, 由于其直接与皮肤 接触, 常引起接触性皮炎。中药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 包括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速发型接 触性反应及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因此对中药外用制剂 应用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性, 更要关注其诱发的皮肤过 敏问题。

我们在临床中曾诊治 1 例患者接触白果后出现双 手红斑丘疹, 瘙痒明显 。《玉楸药解》 云 : “白果味苦 甘、 性涩, 气平, 入手太阴肺经” 。白果的外种皮有毒, 能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古代即有白果中毒的记 载, 近来亦屡有报告 [3 ] 。白果成熟于 9 月下旬至 10 月 中旬, 初秋尚热, 挟火之余气, 禀秋金温燥之气, 得金气 盛且有热象。其色白, 入肺经。味苦性涩, 具收敛之 性, 五行属金, 故治以清宣肺燥, 润肺养阴, 使偏旺之肺 金自平, 予以桑菊饮加减, 药用: 桑叶 10 g, 野菊花 10 g, 桔梗 10 g, 杏仁 10 g, 连翘 10 g, 芦根 10 g, 甘草 6 g, 麦冬 10 g, 槐花 10 g, 患者服用 7 剂后渐好转。由此可 指导我们在临证中根据致敏中药药物属性辨证施治, 可获满意疗效。

1. 4 寄生虫、 昆虫及其他 寄生虫包括扁形动物门、 线性动物门、 棘头动物门及节肢动物门。主要涉及原 虫、 蠕虫、 节肢动物等。临床常见有匍行疹、 蚊叮咬、 隐 翅虫皮炎、 疥疮等皮肤病。以蠕形螨引起的毛囊虫皮 炎为例,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 主要分为毛囊蠕形螨和皮 脂蠕形螨两种, 寄生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部位, 如鼻翼 两侧、 两颊、 眼睑等部位, 引起毛囊虫皮炎。该病常伴 发酒渣鼻、 毛囊炎、 痤疮等。鉴于皮肤病辨证的复杂 性, 中医皮科大家欧阳恒教授遣方用药独辟蹊径, 提出 象思维指导下的皮肤病取象比类, 包括以色治色、 以形 治形、 以皮治皮等治疗思路 [4 ] 。目前中医尚未对蠕形 螨的属性进行划分, 显微镜下虫体半透明, 形态细长呈 蠕虫状, 按照取象比类原理, 其体长伸展, 似木升发之 性, 故毛囊虫取木象。夏季土地在烈日下呈皲裂样外观, 而该病皮损表现为红斑脱屑, 以鳞屑类比土地干燥 皲裂之象, 故皮损取土象。蠕形螨寄生于皮脂腺和毛 囊中, 受温度等刺激后在皮肤表面爬出, 引起皮肤红斑 脱屑, 瘙痒疼痛。归纳为土虚木乘, 木克土之象, 故从 调理脾胃入手。我们临床诊治多例毛囊虫皮炎患者, 见两侧鼻翼、 颏下及口周弥漫性红斑、 丘疹、 脓疱、 脱 屑、 毛细血管扩张、 刺痒, 舌淡苔白腻, 脉沉弱, 毛囊虫 镜检( + ) 。故从中焦论治, 健脾祛湿, 扶土抑木, 予以 七味白术散加减, 药用: 党参 10 g, 白术 10 g, 茯苓 10 g, 藿香 10 g, 木香 6 g, 葛根 10 g, 甘草 6 g, 当归 10 g, 桂枝 10 g, 全方补、 运、 升、 降合用, 升降有序, 14 剂后 红斑、 丘疹、 脓疱、 脱屑明显减轻。以此可指导其他寄 生虫、 昆虫及其他动物所致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

1. 5 西药 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内服、 注射等途径进入 机体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 是皮肤科的常见病。 常见致敏药物包括青霉素类、 解热镇痛类、 头孢菌素 类、 镇静催眠药、 抗惊厥药、 心血管系统药物等 [5 ] 。轻 中度药疹多使用抗组胺药以及联合维生素 C 治疗, 早 期、 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药疹的关键。以 阿司匹林为例, 其作为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同时也 是急性风湿热、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首选药物 。《医学 衷中参西录》 载 : “阿斯必林( 阿司匹林) 其原质为撒里 矢尔酸及硝酸化合, 故其味甚酸, 其性最善发汗、 散风、 除热及风热着于关节处疼痛; 其发表之力又善表痧疹; 其退热之力若少用之又可治虚劳灼热、 肺病结核” 。 此为以中医之理释西药之功用之“先驱” 。阿司匹林 为治疗温病首选之药, 且治外感表证, 故其性属“寒 凉 ” 。《医学启源》 云 : “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 阴” 。现代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味酸微苦, 张锡纯指出 “其性少用则凉, 多用则热” , 用量小气薄则宣散得汗 而解; 治疗温病用量加重则味厚而泄, 得凉汗而解。故 其性属阴, 五行属水, 因其治疗范围较广, 入肺、 心、 肝、 脾、 肾经。

门诊收治 1 例患者由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双 手背、 上唇、 腹部黯红斑 3 个月。患者既往有心脏病 史, 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经治疗仍反复发作, 部 位固定, 诊断为固定型药疹。我们根据上述归纳的阿 司匹林中医属性, 且患者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符合 “其性少用则凉” 之性, 且患者平素冬日怕冷, 喜热饮, 故嘱患者停用阿司匹林, 调换抗凝药物, 同时予以自拟 麻黄升降汤加减, 药用: 炙麻黄 6 g, 桂枝 6 g, 杏仁 10 g, 甘草 6 g, 当归 10 g, 枳壳 10 g。升麻 10 g, 泽泻 10 g, 僵蚕 10 g, 豆蔻仁 10 g, 地骨皮 10 g, 取温散寒邪, 宣 上畅下之意, 服用 14 剂后红斑渐退。据此可根据诱发 药疹西药品种繁多, 其中医属性肯定各不相同, 我们在 此抛砖引玉, 具体如何应用尚有待进一步丰富。

2 总结

综上所述, 致敏物属性可作为指导中医皮肤科临 证处方用药依据, 为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治 疗思路。临床常见致敏物以中药药性理论为依据, 结 合阴阳五行, 经取象比类思维加工整理, 探讨其 “中药 化” 可能性, 并且验之于临床。首先, 致敏物作为天地 万物中的一部分, 与中药皆可作用于人体并且产生相 应作用。金代张元素在《医学启源》 中详述药物的升 降浮沉, 根据气味分厚薄, 综合认识药物作用于机体所 产生的作用趋势, 所谓 “药类法象” 。同理致敏物的四 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阴阳五行属性可按照中药的 特性进行分类, 研究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趋势。其 次, 中药药性理论是阐释中药作用机制及指导临床用 药的重要依据, 在此理论构架下每味中药皆对应相应 属性,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药性与功效关联 [6 ] 。本 文以大虾、 酒精、 蠕形螨、 白果、 阿司匹林为例, 与中药 相类比, 根据其中医属性确定相应治则治法, 以临床疗 效反推该理论的合理性。第三, 目前有研究报道用中 药药性理论对顺铂“中药化” 进行阐述, 指导化疗用 药 [7 ] 。董丽等 [8 ] 研究阿司匹林中药药性理论, 运用中 药药性理论对其 “中药化” 的可能性加以分析。此外, 刘芬芬等 [9 ] 研究糖皮质激素的“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药性理论, 进一步说明按照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致敏物属性的可行性。第四, 中医皮肤科强调把整体 辨证与局部微观辨证相参,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援物比 类, 触类旁通, 以独创性思维指导临床用药, 方可有效 治疗皮肤病。

谭城教授在辨证的前提下, 根据临床实践, 结合致 敏物特定物象, 运用取象比类思维, 创造性将致敏物属 性与中药药性相类比, 得出致敏物中医属性, 从而指导 过敏性皮肤病治疗。该治疗思路临证获满意疗效, 故 不揣冒昧, 以飨同道。

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杨刚 张琪 谭城

上一篇:过敏性紫癜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方药特色

下一篇:运用自制蜂蜜药膏治疗瘢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