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偏方秘方>皮肤病>带状疱疹>正文

张鸿谋治疗带状疱疹经验

张鸿谋,男,1939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现兰州大学医学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甘肃省名中医,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胆囊胆管结石、胆囊炎、胃炎、肾结石、阑尾炎、风湿病关节炎、肿瘤、肠梗阻等疾病。
 
带状疱疹,中医学又称“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蜘蛛疮”等,是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泡、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张鸿谋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导致脾失健运、湿蕴化热、毒邪易感,湿热火毒蕴积肌肤发病;或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未清,气血不畅所致;或因肝郁化火,外窜皮肤,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后期多因肝肾阴虚,气血不通。此外,老年人或体质素弱的患者,因毒热耗伤阳气,或在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伤阳,以致阳虚寒凝,劫伤阴液致经络失养,余邪未尽,痹阻经络可出现后遗神经痛。中医学对此病的病机早有认识,《外科正宗火丹》中记述:“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干者色红,此属心、肝二经之火,治以两心泻肝,化斑解毒汤是也。湿者……此脾、肺二经湿热,宜清肺、泻脾,除湿,胃苓汤是也”。现就张鸿谋治疗带状疱疹经验总结如下:
 
内治法
 
肝胆火盛型
 
证见:疱疹初期皮肤上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热疼痛,伴有口干、咽干、口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症,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则:清肝泻火,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大青叶、柴胡、栀子、木通、生甘草、生地黄、板蓝根等。疱疹中后期,患者皮肤黏膜仍有许多疱疹没有消退疼痛难忍,口服心烦不寐。此型还可以用小柴胡汤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大青叶、板蓝根、元胡、川楝子、青黛、枯矾等治疗。
 
脾虚湿盛型
 
证见:皮肤淡红斑,水疱破溃、糜烂,渗液较多,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舌质淡红,苔白厚或白滑,脉濡缓。
 
治则:燥湿清热,理气和中。
 
方药:五苓散、四妙散加减。常用药物有猪苓、泽泻、苍术、白术、元胡、木通、车前子、泽泻、滑石、土茯苓、板蓝根、薏苡仁、萆薢等。
 
气滞血瘀型
 
证见:皮疹大部分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伴有夜卧不宁,精神疲乏,舌质暗红,或舌尖有瘀斑,苔白,脉弦。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身痛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柴胡、赤芍、枳壳、五灵脂、生地、丹参、制乳香、没药、元胡、川芎、桃仁、红花等。疱疹病毒感染,疼痛较为明显。可以适量服用虫类药搜风通络止痛,如:蜈蚣、全蝎、蝉衣、土元等。
 
气虚血瘀型
 
证见:本型症状多见于老年人。其疱疹色干红干瘪或皮疹消退,但疼痛不止,兼有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动则汗出,舌质淡,或质暗,脉细涩或沉细弱无力。
 
治则:调补气血,兼以化瘀止痛。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尾、川芎、生地、赤芍、黄芪、地龙、车前草、半边莲、地锦草、紫草等。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虎杖;疼痛较甚者,可酌加延胡索、川楝子、乳香、没药;兼有血热出现血疱、坏死者,可酌加水牛角、白茅根、牡丹皮、紫草等;发于头面者加金银花、重楼;水疱大而多者加萆薢、土茯苓等;标实正虚者可用小柴胡汤加胆南星、蜈蚣、全蝎、白花蛇舌草。
 
外治法
 
针刺治疗
 
毫针治疗:合谷、支沟、阳陵泉、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太冲、局部阿是穴,每次取3~4个穴位,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局部病灶以阿是穴围刺,以病损大小决定用针多少,最多10根针,最少4根针,距离疱疹0.5寸出平刺进针,用泻法。
 
火针治疗:疱疹局部用碘伏棉签消毒,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快速点刺疱疹部位,以刺破疱疹为度,将水疱全部刺灼一遍,隔日一次,至无水疱出现为止;或在火针治疗的基础上加拔罐,以疱液彻底拔出为度。
 
董氏奇穴:驷马中、驷马上、驷马下运用倒马针法,配合中九里(相当于风市穴)针,取对侧针刺,每天一次,留针40分钟;患侧制污穴放血。年老体弱者不宜反复刺血。
 
六合针取卦:艮坎巽离+内关。艮卦应胃,卦性为止,具有止痛止痒等功效,为治疗带状疱疹疼痛难忍的首选卦位;坎卦应肾,具有滋阴潜阳、引火归元、调理三焦、调达上下气机升降等功效。巽卦主胆,应神经,肝为风木之脏,具有泻肝利胆,清热止痛、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离卦应心,主火,具有清热泻火、消炎的功效。
 
耳针治疗:双耳交替取穴,每日辰时取一侧耳部胃穴,常规消毒后,用1存毫针平刺胃穴1~2分钟,强刺激强捻转15秒,间隔5分钟再捻转15秒,每次留针15分钟,每天1次;取针后,用胶布贴压王不留行籽于神门、肾上腺、胸、腹、肺等耳穴,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每穴位按压1分钟,每5天更换一次。
 
刺血疗法
 
三棱针及皮肤常规消毒,沿着疱疹周围点刺3~5针,迅速将火罐拔于刺络部位5~15分钟,吸出紫血2~3毫升,起罐后再常规消毒;或龙头、龙尾、龙眼、大椎刺血;或至阳穴刺血拔罐。
 
灸法治疗
 
回旋灸:取10年靳艾条1支,点燃后离疮面合适的距离(以患者自我感觉局部皮肤不烫为度)施以回旋灸法,灸至患处皮肤发红,或疱疹由透明色转变为乳白色,每次的治疗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为宜,5天为一个疗程。
 
贴棉灸:将皮损部位常规消毒,用皮肤针将疱疹扣刺,用棉签将水及血液擦去,根据疱疹的皮损范围,用极薄的脱脂棉均匀贴在皮损处,用火柴点燃,一燎而过,迅速燃完,为1次,根据患者体质,皮损情况灸2~3次,然后将利巴韦林针涂抹患处,略晾干即可,连续2~3天。
 
中药外敷治疗
 
配方1:取雄黄15克,青黛12克,枯矾9克,冰片3克,以上药物研细粉末,取阿昔洛韦软膏1支将上述药粉调和成糊状,涂抹患处,一日两次。
 
配方2:取生王不留行粉50克,用芝麻油适量调和,涂于患处,每日2~3次;如水疱已破溃,可直接将药粉撒布患处。
 
配方3:取鲜仙人掌适量,去刺并刮去硬皮,加入冰片1~2克,捣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天早晚各一次。
 
配方4:五倍子30克,蜈蚣2条,雄黄10克,冰片10克,白矾10克,以上药物研粉,用香油调和,外敷患处,每天1~2次。
 
穴位埋线治疗
 
以患病部位夹脊穴为中心,再上下各取一对夹脊穴及阿是穴,穴位常规消毒,然后将所选0号羊肠线长度为50px,装入9号一次性埋线针中,夹脊穴向上斜刺,阿是穴沿疱疹外缘向疱疹中心斜刺埋线,采用“两快一慢”手法,达到肌层后,将线埋入,退针后消毒,贴创可贴。患处3日内不要着水,7~10天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穴位注射治疗
 
取疱疹部位相应节段夹脊穴、阿是穴,曲池穴,选5毫升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注射液4毫升、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5毫克,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夹脊穴采用向脊柱斜刺的方向,阿是穴采用向疱疹中部平刺的方向,小幅度提插,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夹脊穴一次性注入药液为1毫升,阿是穴一次性注入药液为0.5毫升,隔日注射1次,10次为一疗程。
 
验案分析
 
案例1:
 
王某,女,45岁。发生带状疱疹10余天,左胯部腰部到岸密集分布疱疹,色暗,部分疱疹已经结痂脱皮,自感腰部疼痛向两胁放散,口苦口干,心烦不寐,大便秘结,有时胸闷气短。用阿昔洛韦,抗病毒口服液症状减轻,但不能完全好转。舌质红舌苔白腻厚,脉浮缓略滑紧弦。
 
张鸿谋给予小柴胡汤加大青叶、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青黛、枯矾、芦荟、山栀子、淡豆豉。并配合外治法,服用7剂疱疹大部分退去。后续给予身痛逐瘀汤加蜈蚣、土元7剂痊愈。
 
案例2:
 
静某,女,70岁。初诊,2019年4月20日。由于进食生冷食物致腹泻腹痛,一周后出现左胯部腰部,小腹部大片密集红疹斑块,色暗,疼痛难忍,皮肤瘙痒,不能触碰,夜间疼痛加重,口苦小便黄,心烦不寐,舌质红舌苔白腻厚,脉浮而缓弦滑紧。诊断为带状疱疹。中医辨证为邪陷少阳,邪热下利,寒凝血瘀。治疗以调和少阳,清热散瘀。方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6克,党参15克,甘草6克,枳实10克,白芍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板蓝根10克,蜈蚣1条,僵蚕10克,丹参20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外用张鸿谋自制药膏涂抹患处,一日两次。
 
连续治疗7天疱疹消退,疼痛明显好转。二诊,皮肤基底色红,斑块已散,瘙痒好转,口干乏力,局部烧灼感,夜间能够入睡,疼痛减轻,舌质红舌苔薄白,舌下紫暗,脉细沉涩。疱疹消退后气虚血瘀,血分毒热仍然没有完全散尽。上方加制黄芪30克,牡丹皮9克,生地12克,延胡索9克。服用一周病告痊愈。
 
按:本案患者属于老年人,又有腹泻腹痛病史,阳气大伤,但伏邪火热迷恋不去,邪陷少阳,寒凝血瘀。疱疹发在左胯部腰部和小腹部,发病部位是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运转气机。四逆散疏肝健脾,条达肝胆,令少阳升达。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风盛则燥,湿盛则痒,寒盛则痛,火盛则肿。板蓝根清热解毒。蜈蚣、僵蚕疏风通络止痛。丹参、延胡索活血化瘀。丹皮、生地清热凉血散瘀。老年人体质差正气不足是发病之因。《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故用黄芪、党参益气补虚,扶正固本,外用张鸿谋自制抗带药膏祛瘀止痛,短短两周时间病告痊愈。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要结合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缓急、标本虚实,因人施治,初期治疗一般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后期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滋阴疏肝。(马生昌 展文国 展金)

上一篇:带状疱疹崇尚用二味拔毒散

下一篇:壮医外治法在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中的运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