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疾的治疗,特别是顽哮、顽咳等反复发作的慢性肺疾,古今医家治多用温。国医大师洪广祥就提出了“治肺不远温”的理论,而这一理论在岭南炎热潮湿的气候,是否也适用呢?
“治肺不远温”探
肺系生理特点
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侵;又肺位最高,被称为“华盖”,所谓”高处不胜寒”,故肺喜温而恶寒。
历代医家诊治肺病经验
甘温扶阳法源于《内经》,主要适用于阳虚之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并提出“阳之动始于温”“甘与辛合而生阳”的理论。《伤寒论》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痰大法。此“痰饮”,与肺疾息息相关。
伤寒大家刘渡舟治疗顽哮善用小青龙汤,为温化寒饮之剂。国医大师洪广祥有“治肺不远温”之说,认为气虚阳弱是哮喘发作的重要内因,痰瘀伏肺是哮喘发作的夙根,外感六淫是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热哮、冷哮均以小青龙汤作底;治疗热哮强调“用药不避温”,并酌加清热药,如小青龙加石膏;在缓解期,仍遵循“治肺不远温”。
上海名老中医王正公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重视“肺喜温而恶寒”之论。他认为,治疗咳嗽、哮喘先宜散寒解表,宣肺达邪,顺其生机,驱邪外出,切忌寒凉止遏,认为是使寒邪遏伏于里,不能透达,每致迁延不愈,而成慢性咳喘。
岭南四大名医之一郭梅峰弟子在整理的《梅峰医学》中提到:对于咳嗽,师主张加衣避冷,和药之治,宁暂受人骂,也不滥用一般除痰止咳药伤人肺元,而成哮喘久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邱志楠教授认为,治疗肺疾,特别是顽咳、顽喘,不能太过寒凉,只要没有热症,就可以用温药;即便患者真有热症,用寒凉药之时,也要加上温药。
综观历代医家的治肺方法,可知治肺宜用温治之。从笔者临床经验来看,临床病人服寒凉之品每有咳喘加剧的情况。
岭南肺疾特点和证治
岭南地理气候
清代广东南海名医何梦瑶的《医偏·卷六》曰:“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气多上壅。”指出岭南人天生脾土不足,易至脾虚阳虚。
广东地处亚热带,炎热多雨,一方面热则多汗,汗多则伤阳气;另一方面,湿邪致病,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都易阳虚。
岭南人的生活习性
(1)由于天气炎热,常开空调,易伤阳气;(2)夏天凉茶盛行;(3)因热而恣食生冷。以上种种易导致阳虚、脾虚,根据五行相生特点,脾虚每致肺虚。岭南人特别是岭南肺疾者阳虚、肺脾气虚不在少数。
跟师及临床体会
跟师学习前,笔者认为病人在哮喘等肺疾发作时是炎症反应,即热证的表现,常使用大量的寒凉之品,处方多桑白皮汤、银翘散、桑菊饮等,临床疗效不理想或虽有疗效,但容易反复。后来通过跟师学习,逐渐领悟到“治肺不远温”为岭南肺疾的有效治疗方法。
广州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直英教授认为,治疗肺疾,特别是哮喘,不能太过寒凉,只要没有热象,就可以用温药。李赛美教授也曾用小青龙汤治疗小儿久咳不愈,少量用之,即获良效。
笔者临床发现肺疾病人常有阳虚、脾虚的情况,深悟肺喜温而恶寒,治肺宜用温的重要性。开始用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二陈汤、苓桂术甘汤等温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干姜、细辛、五味子的使用更有体会。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说:“《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唯细辛、干姜、五味子不肯轻去……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笔者深以为然,即使咳嗽初起,亦辨证给病人使用,均获良效。
笔者曾治疗一位咳嗽近两周的病人,遍服中西药无效,夜间剧咳,无法入睡。痰白易吐,舌淡红苔白,脉弦,观其所服前药,大多为寒凉之品,考虑其已无热象,如再用寒凉,则肺愈伤咳愈甚。遂予小青龙汤加减,中有干姜、细辛、五味子。其阅方后犹疑,恐太过温热不能耐受,经解释后同意服药,第二天高兴告知,咳减痰止,已能入睡,前方再服两剂而愈。
然亦有异者。笔者研修期间在北京一家三甲中医院进修,时值三九寒冬,当时想北方如此寒冷,温药应该大行其道才是。但发现有些专家用寒凉之品远较温药为多,颇感困惑,细究可能与北京多为暖冬,室内暖气充足,且冬天火锅等饮食盛行等,对当地人体质有一定影响。临证确实也常常见患者舌苔黄腻、厚腻的表现,经清热治疗后发现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临床治疗不能简单定位为北温南凉,需将辨证论治贯彻治疗始终。(丘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