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医药资讯>正文

纪念一代名医王伯岳百年诞辰

  王伯岳先生(1912~1987年),字志崇,四川人,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理论家,中医教育家,中医儿科学泰斗。

  先生出生于三世医家,祖父王崑山念众生缺医少药之苦,不辞艰辛,种药贩药,学医行医,其父王朴诚以儿科为精专,医术精湛,被成都百姓誉为“王小儿”。

  王伯岳自幼聪敏,6岁时跟随四川名儒刘洙源攻习文史,16岁时,立志学医,先到成都“两益合”药店当徒学药,遍读医书,并接触很多成都名医之处方。3年出师后,又拜师成都名医廖蓂阶先生门下,尽得真传。此间,上午随父侍诊,以得承家教,下午听廖先生讲课,以求问解惑,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功底。

  1955年先生父子奉调进京。先生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秘书,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首届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医药卫生工作组副组长等。

  先生学识渊博,临床经验宏富,医名远播。尤以儿科著称,誉满京城,北京群众呼为“小儿王”。他临证精于辨证,重视小儿体质因素,主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并十分重视脾胃在小儿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倡导小儿脾胃以理脾助运为主,不可一味壅补。他熟谙药性,用药精审,处方严谨。

  先生十分重视小儿体质调理和护养保健,对疾病治疗主张“三分医药,七分调理”。

  先生博学广识,对文、史、哲均有研究和造诣,工于诗文,喜好书画,儒雅刚正,出口下笔皆成文章。先生还长期担任部分中央领导的保健工作,并培养了大批学生。他主持编写的《中医儿科学》融会古今儿科精华,是我国第一部儿科学术体系全面、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中医儿科专著。他牵头创建了中华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开创了我国中医儿科学术新局面。先生晚年荣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医药卫生工作组副组长,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建言献策,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促成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少年班”在山东中医学院的创建,为中医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

  2012年9月23日,纪念王伯岳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300多名学者齐聚一堂,缅怀他的学术丰绩。
 

随导师王伯岳学习的岁月
 
□ 俞景茂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978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被中国中医研究院录取,来到了北京西苑医院,成为王伯岳研究员的研究生。当时王老已年届古稀,在西苑医院可以称得上是元老了。还没有进入专业时,我就跟着王老出门诊,坐在他身边,一边用心看着王老诊治,一边琢磨着王老的知病、识脉、达药。时间一久,我被王老的临床疗效所折服,深知其中必有家传秘诀。

  王老待学生热情爱护又严格,门诊抄方,学生必须先到,诊室必须清理清爽,诊疗秩序必须井然。布置阅读内容,要用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书评等形式完成。指导我注释《小儿药证直诀》,直到我把初稿交与他时才放心。

  侍诊时,王老要求我们先诊治,问病史,做好检查,写好病历,然后交与王老再诊,王老就诊时用红笔修改,并写了评语,指出其不足之处,例如批评我写的字“意到笔不到”、“口渴不是口喝”等等,深深地体现了王老的一丝不苟的学风。

  有一次在王老家中诊治一个6岁男孩,患儿夜间发热,清晨汗出后热退已一周,纳呆,手足心热,腹中不适,苔浊腻,脉浮数,曾服多种抗生素、退热剂无效。王老说,这种发热名叫食积发热,其特点是夜间潮热,盗汗,晨起热退身凉,可用吴又可达原饮治之。王老认为达原饮方中厚朴除湿散满,化滞下气,草果辛香辟秽,槟榔攻下破结,三药可通达积滞盘结之处,使热得以疏散,积得以消化而热平。因虑其内郁成热,易伤阴津,三药温燥,易动其火,故以知母相济,黄芩清热,芍药柔肝,外散里清故病能治愈。用甘草者,一以制约三药之温,一以缓和三药之寒,故为治食积发热之良方。患儿服此方后热退身凉,积消苔化,继服3剂而愈。

  王老认为小儿多肺脾二经的病证,外易为六淫所感,内易为饮食所伤,但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一旦病愈,康复亦快,不必靠补药调理。若小儿偶感外邪,内伤饮食未能警觉而用补益之剂,反而易闭门留寇,邪留不去,为害不浅,故王老用补益药味,往往慎之又慎。

  注重五脏辨证,突出从脾论治是王老学术思想的亮点之一。王老给我们讲授了“脾胃学说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举例”。其油印稿至今我仍保存完好,其中心观点就是儿科治疗要注重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抗病防病的主力。所以王老治病,时时刻刻注意固护脾胃,常常教戒我们“勿一伤于病,再伤于药”。

  王老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现在我们中医儿科界同仁,在湖南张家界济济一堂,共同缅怀儿科学会的创始人王伯岳老,可见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感人之深。我们定要把王老的学术代代传承下去。


与恩师的师徒情缘
 
□ 朱锦善 深圳市儿童医院
 
  王伯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理论家,中医教育家。我作为王老的弟子,有幸忝列恩师的门墙,是恩师的厚爱和提携。1975年秋,我被选送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一年,有幸跟随恩师学习。1980~1983年,恩师以编审《中医儿科学》名义点名要我“借用”在中医研究院,继续在恩师身边学习。后几年更是登堂入室,耳濡目染,学与日进。后几年我在恩师身边,朝夕伴随左右。上午跟随老师门诊或查房,下午审阅书稿,晚上则整理笔记。每天下午4点钟到老师书房,或向老师汇报书稿情况,或听老师讲解约半小时,然后陪老师到外面走走,6点左右回家吃饭。在恩师身边学习,许多问题经他一点拨便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恩师全家把我当成家中一员看待,师母吩咐我午、晚两餐必须来家里陪老师吃饭。按照恩师的说法叫“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我在恩师家吃了几年的饭,既不要我交学费,也不要我交伙食费。

  每天下午4点半陪恩师到外面走走,是向恩师请教的最好时段,真是既轻松又极为受益。恩师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在边走边谈中一一流淌。现在回想起来,十分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带录音机完整地记录下来。每一次走进颐和园,进一个殿、跨一道门槛、走一条小道、看一幅画,以致一棵古树、一枝名花,恩师都能跟你讲一个典故、说一个笑话,真是处处有学问,事事有缘因。

  恩师博学广识,医文并茂,在诊余撰写了大量的“随笔”和“诗词”,从一个侧面可了解恩师广博的学识、优美文采。恩师常自嘲:“平生最爱诗书画,老来难忘烟酒茶。”他酷爱读书,对文史哲、诗书画、金石、戏剧均有研究,且见解独到,他接触的文人雅士都是我国一流的文化人,“蜀山燕云,高谈惊座,浅斟低吟”,“暇时风檐展书,寻章摘句,无争无悔,聊以自娱。”

  恩师是1987年6月28日逝世的,当日上午还在接诊看病,午餐时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先生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中医事业奋斗的一生。

  一代大师走了,但他的精神和经验都将继续泽浴后世,造福人类。


《王伯岳医学全集》出版
 
 
 
  一代名医王伯岳是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精于儿科,誉为“小儿王”。《王伯岳医学全集》日前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列入《大医文库》出版发行,该书全面收集整理王伯岳先生50多年的医疗经验与个人著述,真实反映王伯岳的从医生涯、学术成就、人文风采与历史贡献。全书分为五编:

  第一编家世传略。王伯岳世代业医,该编简述王伯岳幼承庭学、先文后医、先药后医、家传相承的学医历程和“开门问疾苦、闭户阅沧桑”的从医生涯。

  第二编学术论著。包括“临证论治”与“学术著述”两大部分,“临证论治”收集王伯岳亲撰的儿科19个病症的证治方药经验,“学术著述”收集37篇王伯岳对中医理论研究、中医文献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论述文稿,原文原句呈现王伯岳先生的学术见解、临证思维与学术成就。

  第三编医疗经验。从多方面、多角度重点论述王伯岳的医疗经验和医案精华,医案均以“按语”形式加以提示。

  第四编中医建言。王伯岳先生生前为振兴中医积极建言献策,倡导创建“中医少年班”,并牵头创建全国中医儿科学会,主持编写我国第一部《中医儿科学》,这些为中医药事业所做的历史性贡献也在该编中得到反映。

  第五编诗文信札。王伯岳先生儒雅博学、医文并茂,勤于笔耕,该编选辑王伯岳部分诗词、随笔、书信,展示王伯岳先生的人文风采,以及培育英才、寄望未来的博大情怀。

  附编为王伯岳年表,传承谱系,以及纪念文章。

上一篇:萧宏慈“拍打拉筋自愈法”

下一篇:乱服中药的伤害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