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医药资讯>正文

整理名老中医思想 使之有形易学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次组织开展的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遴选工作结果,确定了201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徐浩医师获此殊荣,成为中医药领域唯一入选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在治疗心血管病中突破性提出瘀毒假说、探索临床科研一体化模式、探索整理名老中医思辨方法等——年仅41岁的徐浩虽然已在中医药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他从未停止科研创新的步伐。

  提出“瘀毒假说”  探索心血管病机

  一直以来,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一级预防仍缺乏确切有效的措施,对此,徐浩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这一临床热点,首先在国内将ApoE基因缺陷小鼠用于易损斑块的研究,证实活血中药可以作用于易损斑块的不同环节,进而提出“活血解毒干预易损斑块”的新思路,并在随后研究中证实。

  该研究连续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结果应邀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际会议上进行交流。

  然而,徐浩并没有就此止步。“大家常认为在冠心病稳定时期就不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在稳定的患者中,有人发生了心血管事件,有的却没有。”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徐浩在中医最早提出的火、热、毒的关系中找到了答案。

  “对临床疗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病因病机的创新。”徐浩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并作为主研人员开展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加以验证,建立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标准,对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和进一步减少再发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瘀毒理论体系”指导下,对冠心病患者稳定时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观察后发现,可以从瘀毒学说的角度改变冠心病事件发生的病因,减少在稳定时期的冠心病事件发生率。

  对此,徐浩和他的课题小组采用大样本巢式病例对照方法进行研究,以此来验证冠心病稳定期“瘀毒”病因学说及因毒致病辨证标准的可靠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通过对稳定期的患者的观察,我们会用这样一个表征去对照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隐患,减少高危患者的发病率。”

  临床科研一体化  推动中医科技创新

  作为临床医生,徐浩十分了解众多临床大夫精力有限而无暇兼顾临床与科研的困境。谈及目前国内中医临床医生的科研现状,徐浩坦言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医生的临床工作非常繁杂,根本没有时间再去单独做一项科研,或者研究大量的数据、观察表等,而且临床医生真正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也不多。”

  因此,将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数据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是徐浩最大的愿望,这就是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临床科研一体化旨在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引入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建立基于海量数据的临床数据研究工作模式,解决以个体化诊疗为特色的中医临床研究的技术瓶颈问题。

  相比之下,国外在临床科研一体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效。徐浩将这些成果概括为“前瞻性地考虑临床科研的共享采集平台”。通过对国外临床科研一体化模式的学习,徐浩似乎看到了中医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希望。传统的电子病例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它没有分析功能,如果研究人员想看治疗一周的疗效如何,面对比较潦草的病例就很难进行分析。所以,这个课题就是既要考虑科研的需求,又要考虑临床操作的便捷性。

  “如果这些病例数据不加以利用,就是备案室的一堆垃圾,但如果合理地利用起来,就可以变成人人共享的宝贵数据。”徐浩说。对此,徐浩所在的课题组探索了基于数据的临床研究新模式,北京市科委专家组在验收时一致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8年,这一项目获得北京科委滚动资助,徐浩和他的团队进一步优化了采集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临床医生在忙于临床业务的同时从事科学研究的难题,深受临床医生的欢迎,目前已经在包括区县医院在内的京津地区9家医院推广应用。

  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推行,需要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匹配、需要医院的配合和临床医生在每次输入电子病例时完成数据采集,因此存在一定难度和阻力,但徐浩认为,站在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势在必行。“大家可以从数据库中找到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从共享数据中获得想要的数据支持,共同促进科研发展和临床进步。”

  整理名老中医思想  使之有形易学

  跟师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专家出诊不难发现,除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常见的辨证方法外,许多名老中医在数十年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辨证方法。虽然过去这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以“有形”的诊疗技术、方药为主,能体现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相对“无形”的独特辨证方法尚缺乏有效传承方法。

  “名老中医独特的辨证方法,是我们传承中医必须掌握的核心。”徐浩说。对此,徐浩希望通过回顾分析和实时采集陈可冀、周仲瑛、李振华、吕仁和教授临床病案,结合深度访谈,系统总结归纳4位名老中医在血瘀证、肺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肾脏病等病证中的独特辨证方法;同时建立融信息采集、储存、分析、共享、利用于一体的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传承应用技术平台,加快名老中医经验,尤其是独特辨证方法的传承和转化应用。

  对名老中医思辨的整理涉及到老中医的文化背景等人文、社会的因素,整理起来非常有难度,但徐浩坚持此项研究至今已是第四个年头。“至少对以后整理老中医的思辨方式是一个前期的探索。”

  为了克服科研困难,徐浩研究出了一套整理名老中医辨证方法的对策。首先,“研究团队需要先查阅老中医发表过的一些文献,查阅这些资料会对老中医的辨证思维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会和老中医进行深度的访谈。”徐浩说,在阅读文献时存在的疑问不能随意猜测,而应和老中医及时沟通。其次,对老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进行分类,这也是相对有难度的一步。“我们希望整理出来的结果是容易让大众所学习、掌握的,而不是那种很抽象的、大家都做不到、学不来的。”徐浩说,如果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项目,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的中医临床医生。

上一篇:现代科技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食品安全 农残波及中药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