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人大代表指出,我国的药品大致分为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虽然都是政府招标采购,但后者被层层加码,价格一路飙升,前者却面临利薄无人生产的尴尬境地,如他巴唑、舒喘灵这些廉价药现在很难买到。建议加大医改力度,完善定价机制和政府招标采购机制,真正保障老百姓利益。(3月7日《青海法制报》)
近年来,各地药品市场廉价药短缺或“失踪”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发现,虽然有些廉价药难觅踪影,但换剂型、换名称的同类药品却层出不穷、价格悬殊。一瓶普通维生素C、维生素E等片剂一般只要几元,而在部分药店,维生素胶囊类药品却在100元以上。在医院,原先几毛钱一支的青霉素难寻,取而代之的是贵上十几倍的头孢类药物。在笔者看来,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与这些现象的存在不无关系。
既然百姓有大量的需求,为何部分廉价药身影难觅?药品生产企业的解释是这些药品原料价格上升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但这些药品的出厂价却没有增加,不要说利润,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因此企业不愿生产,医药公司也不愿经营这些利润极低的药。并且,我国不少药企不愿意投入太多新药研发资金,而只将一些老药通过改变药物剂型、规格、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新药”,从而规避降价政策,还能使价格翻倍,何乐而不为?
廉价药品的消失是药品招标的“副作用”之一。现行的药品招标方式过分强调了价格,而没有综合考虑药品的效果和经济学意义。每次招标,都要将药价压低一次。很多国产基本药物在数次“血拼”之后,变成了“白菜价”、“地板价”。而以超低价中标的品种,要么“有价无市”,要么“中标即死”。
此外,廉价药难买也和医生的大处方密不可分,开高价药,拿高回扣,已是医疗行业的潜规则。
诚然,对于廉价药的“失踪”,药厂、药商、医院以及医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指望让市场化的企业充当不计成本的“活雷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拯救廉价药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发挥作用。既然廉价药无法在市场化中生存,而老百姓又需要它,政府就应该挺身而出,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让淡出已久的廉价药能够“重出江湖”。
解决廉价药短缺问题,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从短期来讲,要注重市场规律,调整药物定价机制,重新评估、拟定新的市场价格,给企业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吸引更多的药企参与到廉价药生产中来,打破药物生产销售的垄断局面;通过为廉价药定点生产企业减税、补贴等温和的经济手段,激励企业生产经营廉价药的积极性。同时,提高财政支出比例,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为廉价药设立绿色通道。应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纠正“唯低价论”的错误倾向。目前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门正联合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试点”,选择一些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企业定点生产,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从长远看,药价不是一个孤立问题,而是涉及医疗卫生体制的综合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创新管理,把药价问题放到医改全局中通盘考虑,才能标本兼治。譬如,可制定廉价药目录,在明确廉价药物遴选标准的基础上,由政府组织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医学和药学专家参与疾病治疗指南的修订,为廉价经典药界定概念,划定应用范围。同时,将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有一定市场需求的药品纳入廉价药目录,提高报销比例;建立促进医院使用廉价药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截断“以药养医”这一利益链条,变“药中取利”为“医中取酬”,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生通过医疗服务就能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收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也不失为一剂“良药”,将控制药品最高限价变成管理医保支付价格,用支付制度改革来“倒逼”医疗体制改革。毕竟,政府的目标不是控制药价本身,而是控制医药费用上涨。倘若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组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建立节约型增收机制,医院必然优先使用既便宜又管用的药物。如此一来,廉价经典药就会备受青睐,成为市场的“宠儿”。
此外,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等,也是从制度层面保证廉价药供应的有效措施。
甘肃陇西素有“西部药都”之称,区内以“归(当归)黄(大黄)参(党参)芪(黄芪)草(甘草)”为代表的大宗道地药材闻名天下。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药材种植季节,各种药材种苗开始采挖,部分种苗已经开始流通,但各种药材受库存和扩种压力影响商家观望情绪浓厚,走势不快,价格低迷。
党参为下跌最惨烈的品种,由于农户和小贩均不看好后市积极抛售,市场上市量持续放大,但市场商家也不看好,收购力度较弱,即使是有销路的商家和加工户,也怕价格进一步下滑压级压价随销随购,使行情更加萎靡,市场七成干货售价小条13~15元,统货20~22元,中条17~21元,大条29~33元,统片30~35元。此价位年前入手的商家多已亏损,加上天气转暖药农开始采挖药苗,上市货源有所减少。受党参价滑影响,今年药农种植积极性下降,党参苗价格6~16元不等,采购力度不大,面积扩张或可得到抑制。
黄芪因生产成本高,货源易保管,上市量不大,加上其用量较大走动一直平稳,价格下滑不明显,市场统货17~18元,小条15~16元,中条17~19元,大条20~21元,节子26~28元,统片18~20元,因其库存丰厚,去年丰产,预计新货上市增多,商家多为随销随购,行情转向疲软,走势不如前期。黄芪产量高、易保管,价位相对稳定,今年药农种植积极性仍然较高,种苗售价16~18元,面积仍是扩大趋势。
当归新货陆续上市,去年总体减产价格高企,但因高价抑制需求,加上当归苗丰产造成今年扩种压力增加,商家关注力度已小,炒作风潮减退,市价药厂小条32~38元,陈货38~40元,全归片45~55元,归头片80元上下。此价位尚未跌破去年大户持货成本,商家“救市”动力不大,或将继续小幅波动运行。因当归价高,各地发展积极性高,商家多在关注今年种苗供应及种植情况。
黄芩需求仍以药厂为主,目前药厂的供应模式有所转变,含量、农残等差别化检测要求较多,供货商都适应药厂需求量身定做,本地加工户加工的切片不多符合要求,市场采购力度减弱,交易不畅,而本地加工户入手成本较高卖货意愿不强,价格暂处于相持状态,个子13~15元,统片16.5~17.5元,相对平稳。黄芩近年本地面积有减,今年种子供应偏紧,价格160元左右,苗子尚未上市,预计仍在5元左右,扩种意愿不强。
甘草行情持续低迷,因河西、新疆、青海各地产能继续释放,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库存积压日益严重,行情继续小幅下滑,本地统片11~12元,过0.3厘米筛片12~13元,河西统片10~11元,过0.3厘米筛片11~12元,开破10元指日可待。受低价持续影响,陇西周边种植面积已多年萎缩,种子种苗的销量转向河西和青海等地。
大黄近年种植萎缩产量下降,但市场需求不足货源购销迟缓,去年据传产新量大幅减少,有商家关注,目前价格青海唐古特大黄20元左右,礼县铨水大黄17~18元,宕昌晒货12~13元,陇西菜子黄统片3~7元不等,产地多,品质杂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大黄苗去年价低,今年预计较少。
柴胡价格连续3年下滑,市场存货量不大,但近两年产地农户货源多未销出,需求以药厂为主,小批量交易较为活跃,价格25~45元的统货药厂需求相对较大,质量较优的货45~65元不等,货源少,走动慢。柴胡籽价格低,需求少,面积萎缩。
板蓝根本地早已绝迹,民乐产地近几年生产调减不明显,产地存货尚有,疫情因素难以调动,统货价稳定在7.7~8.3元,此价位农民惜售不愿卖货,商家购货也不积极,行情基本进入地板价,但因库存较丰尚未进入商家视线,今年随着东北面积调减或将迎来曙光。
款冬花去年产新量少本地加工户抢购价格上扬,但因库存有量和跟风者少最终造成昙花一现,统货价格35~45元之间,优质货55~65元,春暖之后将进入需求淡季,目前价位药农扩种冲动不大。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情况可以观察秋收动向。高价之后,各地政府和各级组织发展药材种植的积极性仍然较高,部分地方甚至推出药材种植保险鼓励种植,希望目前的低价能够给盲目的药材热给予适当的警醒,使药材产业能够在适度的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新的低价烂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