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医药资讯>正文

转型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早上9点,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大厅,取药的人群排起了长队。一位老大娘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我住院,发现来了几位中医大夫,中西医都有,这下方便多了。”
 
    老大娘患有冠心病、胃肠炎等慢性病,在心内科病房住院治疗冠心病。之前她每次发病都是先在该院住院治疗,出院后再去其他中医院调理。这次来发现该院已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期间,一边给她治疗冠心病、一边用中医调理胃肠炎。“我恢复得比以往都快,现在我还常来贴耳豆,便宜又有效。”
 
    该院前身为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是一家以西医为主的二级综合医院,2014年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后,更名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先以西医为主的治疗模式转型升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服务领域大大拓宽。
 
    正如这位患者所经历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辅以中医药调理,复原速度加快了。同时,服用中药,配合足浴、埋耳豆、针灸等治疗,减轻了胃肠炎,吸收能力强了,西药的药效也就发挥出来了。
 
    在一家医院同一科室享受中西医方法治疗,方便、有效,既治好了疾病,又调理了身体,这正是选择该院就医的大部分患者的心声。
 
    转型中西医结合道路
 
    “原先我们定位不够准确,既没有三级医院的品牌、专家、设备,又缺乏主管部门对一级医院的政策扶持,论便利又不如社区,因而一直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存。”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李瑞杰告诉记者,当时医护人员普遍收入不高,人才流失也很严重。
 
    “要发展,就要转型。” 李瑞杰说,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越来越重视,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中医药有独特的优势,治疗过程也相对更人性化,更易被百姓接受,有助于在深化医改中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转型前,该院中医科门诊量多时能达500余人一天,几乎占整个医院门诊量1/4。周边几公里没有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李瑞杰和他的团队看到了机遇,提出医院转型的想法。
 
    然而,如何转型?怎么转?成了摆在李瑞杰面前的一道题。
 
    先盘算“家底”。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有78年历史,在北京市和朝阳区都有一定影响力,多年来医院打下了扎实的西医综合基础,更积累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这为医院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家底摸清,寻找方向。李瑞杰说,当时从结合百姓需要、国家政策导向和自身发展需求考虑,医院反复调研,召开职代会,职工代表全票通过,最终确定以三级医院为目标,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作为一家西医院,转型过程不可避免面临困难。“中医、西医诊疗过程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转型不是单从技术上转变,更要在思想上转变。”李瑞杰说。
 
    为帮助职工了解中医思维方式,做扎实中医技能,更好、更快转型为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医院多次组织西医医护人员“走出去”,到大型中医院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以及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去参观学习。同时把专家“请进来”,开展“西学中”系统培训,深入学习中医知识和思维、中医技术、中医文化,打开思想的匣子,适应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式。
 
    如今,该院每周一、二、四、五下午都会有“西学中”培训,因出诊不能参加的医护人员可通过周末的视频教学补课。参加“西学中”培训的医生护士都说,“医院的培训安排非常人性化。”
 
    做出中西医结合特色
 
    李瑞杰认为,“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首先要以慢病治疗管理、康复以及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作为突破口。”北京三甲医院床位很紧,有些刚做完大手术、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病人便成了三甲医院不愿留,社区医院没条件留的“老大难”。中西医结合医院,既延续了西医的治疗,又可以进行中医医疗保健康复调理,为患者提供一体化服务,在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夹缝之间找到了“立足点”。该院这一特色,正是很多病人慕名而来的原因。
 
    转型后,医院大部分科室都配备中医人员,中医药氛围浓厚了,很多科室墙上贴着“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挂图”,桌上摆着穴位人体模型,医护人员随时都可以探讨、学习中医学知识。
 
    在心血管内科,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更为明显,如深受附近百姓青睐的贴耳豆5元、足浴10元,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治疗3元,还可进行艾灸、针灸等治疗。今年该科通过聘请东方医院专家查房、引进中医人才等方法,满足患者更多的中医药诊疗服务需求。科主任李然表示:“中医在治疗、康复方面有很大优势。配合西医常规治疗,花钱少、康复快,百姓易接受。”
 
    该院原设有体检中心,在转型过程中整合中医科、针灸科、理疗科、康复科成立了“治未病”科。单就体检而言, “治未病”科除了提供原体检中心常规体检外,还增加了中医体质辨识等检查。把脉、看舌象、区分体质,根据不同人群体质特点,提出养生建议、提醒禁忌,真正做到“治未病”,防患于未然。体检后,患者会得到一份综合中西医生建议的诊断结果,选用最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
 
    2014年12月2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授牌该院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理论研究所第一附属医院”。“院所合作”将更好发挥两院区综合优势,联合开展中西医结合项目攻关及研究工作,解决医院在创新过程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实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提升医院科研教学水平。未来双方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有效的科研转化形式,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创新发展。
 
    “六化工程”铸中西医结合品牌
 
    “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到五年将医院打造成在北京市有一定影响的智慧型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一家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大学附属医院。” 李瑞杰说,转型后,医院不仅要满足北京市东部尤其是CBD核心区域百姓的就医需求,更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把医院打造成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新平台。
 
    为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实现进军三甲医院的目标,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指导下,李瑞杰和他的团队提出了实施“六化工程”的具体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岗位化。明确中西医结合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合理设置医院科室,把符合医院发展需要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及时、合理地安排在所需要的岗位上。目前,医院正通过培训,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医院近一年来大力引进中医药人才,包括博士生、硕士生,调入、聘任专家共50余人,各科几乎都配备中医。
 
    中西医结合服务团队化。打破“中医认人,西医认门”的固有思维,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诊疗需求为导向,利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整合院内人才、技术、设备,建设以“科室”“医疗小组”为单元,高度协作的服务团队,以团队形式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中西医结合服务品牌特色化。前期“一个中心,三个学科”目标,即治未病中心、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骨科,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并逐步将妇科、肿瘤、肛肠和神经内科等发展成重点学科。3年内确立医院服务优势,打造名院、名科、名医。
 
    医患互动人性化。今后可以通过APP、微信挂号,直接到医院看病,通过网上支付来缴费。为患者及时、准确的提供专业诊疗信息,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挂号、手机咨询、化验结果查询、医疗费用结算等功能。
 
    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信息化。通过更新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智慧中西医结合医院”,实现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规范医疗流程、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的目的,全面实现医院精细化、信息化管理。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智能化。在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中医心血管专家王硕仁教授带领下,通过基于智慧医疗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4S店”模式,打造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
 
    与几年前相比,如今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无论从科室建设、职工福利待遇还是服务百姓等方面都有了大变化,转型对医院发展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
 
    “医院转型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职工的愿望,更是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希望。”李瑞杰表示,将带领他的团队继续探索新道路,让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之路,为北京市朝阳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注入新动力。

上一篇: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体质辨识 中草药鉴别

下一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