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以“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为主题的第五届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在京举行。
“任何学科都要与时俱进,西医学在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中医药也要现代化。”会上,陈可冀做了题为“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传承创新发展轨迹”的主题报告,并对学派未来提出期许。
“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上世纪50年代末,在名中医郭士魁研究活血化瘀临床经验基础上,现代活血化瘀研究团队三代200余人、历经50余年精诚合作,已成长为一个特色鲜明的新学派。
作为我国现代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陈可冀带领学术团队从宏观表征、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系统阐释了血瘀证的实质;倡导引领了活血化瘀治法防治心脑血管病,并推广应用到临床各科;建立了系列血瘀证和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的现代分类;构成了开放、动态发展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2014年,该团队被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及科技部联合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陈可冀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中医药虽有古老历史,但不落伍、不过时,能解决现代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出席会议并指出:“中医学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吸收同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研究、解决现代临床疾病问题;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揭示了中医药的发展规律。”
于文明说:“中医药能走到今天,关键在疗效,而疗效的关键又在于人才。陈可冀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出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服务群众健康做出了贡献。”
“科学在不断地发展,研究在不断深入,临床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我们就需要不断去解决。”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认为,陈可冀带领的活血化瘀研究团队为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治则治法乃至创新药物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有了质的升华,现代活血化瘀学派名副其实。
“活血化瘀是古老的中医治则,但活血化瘀研究没有终止,一直在行进中。”张伯礼表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书记何军等出席会议。陈可冀多位弟子围绕“现代活血化瘀”作了主题报告。(详见4版)
一年半前,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甫出,即激发起行业内外对于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热切期盼和潜在动力,而今《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落地,将这种潜在动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目标和任务,豁然铺展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发展道路,并将促进国人健康生活。
中医药可谓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是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不仅是医疗手段,更是贯穿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健康养老,甚至医疗旅游、文化产业、服务贸易等健康服务“全产业链”各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健康服务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使之在医疗领域独树一帜,也在养生保健方面优势独具。不仅有拔罐、刮痧、按摩等便于操作的技术,更有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术等中医传统运动,加上药膳食疗等养生方法,都易学、易懂、方便、环保,让百姓的日常健康维护触手可及,也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提升中医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规划对于中医药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优势同样重视。如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吸引境外来华消费,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中医药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助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更有别样的中医旅游路线,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盘活旅游资源、结合中医药元素的健康旅游,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也有助于拉动内需,创造经济价值。
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有助于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有助于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种对经济社会生活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渗透或许就是“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
由此,不断提升的服务能力、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手段,更加丰富的健康产品种类,会使“中医药健康服务”成为融入每个人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美好感受。以中医药为核心、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保障的“中国式”健康服务体系就在不远的将来,并终将改善每一位中国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