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流转,盛世如约。
十年的栉风沐雨,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迈着坚毅的步伐,弘毅自强,谱写了壮美诗篇。
追溯历程,饮水思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成立于2005年10月,是我国唯一培养壮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基地,也是壮医药理论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及壮医临床技能和壮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科研基地。1983年,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主任、科研处副处长黄汉儒为副主任的壮族医药研究室(后更名壮医药研究所),这是全国最早的壮医药研究机构。1985年,广西中医学院开始招收中医医史文献(壮医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招收中医学(壮医方向)五年制本科生。2006年,民族医学硕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办授权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学院在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基础上开设了壮医学专业并正式招生。学院至今已向国内外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培养及输送壮医本科毕业生300多名、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30多名,在读本科生300多名、在读民族医学研究生20多名。壮医学成为继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之后开展高等教育的民族医学。
筚路蓝缕,十年辉煌
从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教研室、壮医药研究所,到更名为壮医药系,再到撤系建院,学院用实力书写着属于他的历史。壮医药学院在2005年成立初期,仅有3名教职工、3间办公室,在这样简陋的办学条件下,以庞宇舟、林辰为代表的领导班子和成员,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共同带领全院师生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经过十年,壮医药学院从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壮医药高等教育机构逐渐发展为颇具规模的壮医药学院,成为我国壮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摇篮。
十年磨砺,弘毅自强
在“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和“立足科研,服务教学,突出特色,建设亮点”的办学目标指引下,学院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望今古之变迁明责立志,闻时代之气息“三严三实”,问社会之疾苦优化办学,切教育之根本亮点纷呈。传承、创新比翼双飞,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坚持人才强院的理念,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铸就了一大批名老中医、教授,建设了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群。在壮医药学术带头人黄汉儒教授、黄瑾明教授,学科带头人庞宇舟教授,后备学科带头人林辰教授等一大批壮医药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学院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62人,其中高级称职40名,硕士生导师31名;博士学位教师8人;外籍客座教授5人,名誉教授2人。以林辰教授为团队带头人的壮医药教学团队,2009年获得广西高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称号,2014年获第一批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林辰教授获广西首批“卓越学者”称号。
与此同时,学院科研工作注重突出特色,确立了壮医理论体系构建、壮医方药基础与应用研究、壮医临床应用研究三个稳定的主攻方向。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00多项研究项目,陆续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国壮医针刺学》《中国壮医经筋学》等壮医学著作30多部及《壮医药学概论》等12部高等学校壮医学专业本科系列教材。出版刊物相继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数百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学科建设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壮医学学科2006年被确定校级重点学科,接着先后被确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今又被确定为广西“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壮医方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获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
新的起点,新的希望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的献礼工程之一、广西中医药大学的重大项目——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正式启动,计划投资16.16亿元,将建成开设床位1000张的三级甲等医院,预计2018年建成使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建成和全区民族医重点专科建设,将为壮医药学人才的需求提供优良的就业机会和临床教学基地。学院将秉承“扬民族特色,创世界品牌”办学目标,突出壮医药办学特色,为传承创新壮族珍贵医药文化,培养壮医药高级人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青年名医”评选活动揭晓,周忠志、谢海波、席建元等10位优秀青年医生荣膺该院首届“青年名医”称号。
对此次当选的首届青年名医,医院将设立100万“青年基金”扶助青年人才成长,在继续教育、晋升晋级、各种资源配套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此次“青年名医”评选活动是该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院内涵建设水平,促进医院青年临床型人才快速成长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参加此次“青年名医”的参评人必须是年龄在45周岁以下、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临床医师。(赵鸿 陈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