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很多人认为主角是当地的综合医院,而不是建院时间短、发展较为缓慢、综合实力弱的中医医院。
但在重庆垫江县,中医药却撑起了“半边天”,中医院也步入了与人民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轨道。目前,该院中医药参与率达91.1%,中医治疗率达82.5%,中医医疗服务占到了当地医疗市场的45%左右。
政府重视 创新求变谋突破
在医院院长刘明怀眼里,医院之所以能在2011年成功创建西南地区首家县级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靠的是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关怀,全院干部职工创新求变的意识和负重加压的精神。
由重庆市卫生局核定,医院床位编制由2009年的400张扩大到2012年的800张;县政府无偿划拨了100余亩地,作为医院长期建设用地;县财政在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给予了医院连续5年每年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定了医院950人的编制数,要求每年招聘中医药人才占当年总数的35%以上;县委组织部启动了重庆市精品人才项目—丹乡中医药紧缺人才联合培养工程,帮助医院和重庆市中医院结成战略合作关系。
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无私关怀,使医院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以刘明怀院长为班子的垫江中医人抓住了机遇,以“负重加压、自救图强”的精神,在基础设施、人才引进、学科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着力,短短几年内使医院内外面貌焕然一新,业务用房由原来的1万平方米扩大到现在4.6万平方米,人员由原来的400多人到现在的1000余人,设备总值由原来的1000余万元到现在的1.4亿元,具备了为垫江百姓提供连续、快捷、价廉、有效中医药服务的条件和能力,这是垫江县中医院能够在医改中充当“主力军”、而不是“配角”的先决条件。
以中为主 能力建设结硕果
医院院长刘明怀认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确保医院姓“中”,是立院之本。因此,该院以打造中医特色专科为基础,以技术能力建设为核心,实现了医院质的飞跃。
目前,医院专科分布合理,有一级诊疗科目24个,二级诊疗科目48个,临床科室28个。其中,风湿科是“十二五”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针灸理疗科是国家级特色专科,护理学、心脑血管病科、耳鼻喉科、临床药学是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骨伤科、心脑血管病科、肺病科是市级重点专科,肿瘤科、妇科是市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心病学是市级重点培育学科。在临床科室中,均建立了中医治疗室,各专科应用中医药特色技术的手段进一步丰富,如风湿疼痛科采用中医特色诊疗技术12项、骨伤科32项等。
“十二五”期间,医院专科救治水平显著提升,能独立开展二类医疗技术21项,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71项。在该院,不仅能开展彰显技术水平的心脏瓣膜置换、介入、垂体瘤切除、高位肝门胆管癌根治、宫颈癌根治、全髋膝关节置换等高精尖手术,更大力推广雷火灸、妇科中药冲洗、针灸醒脑开窍治疗危重症、自血疗法等86项中医特色疗法技术。目前,医院实施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68项、共158条,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212项,使当地患者就医时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择。
担当责任 深化医改促发展
作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试点单位,该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使中医药在当地站稳了脚跟:一是降低医疗费用,让利于民。认真执行国家药品零利润政策,2014年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32.08%,在同级医疗机构中处于较低水平,每年至少让利患者500余万元。二是改善服务模式,便利于民。医院不断改进服务模式,公示医护人员姓名、照片、职称、专业特长,方便病人选择医生,接受社会监督。简化服务环节,调节上班人员满足就医高峰期、节假日,方便患者就诊。三是关注弱势群体,惠利于民。医院济困病床从原有的每个病区2张扩张到6张,现共有济困病床84张。严格执行“三优惠、四减半、五全免”措施,每年累计济困救助约80万元。
同时,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县项目单位,该院在众多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创新乡镇人才稳定机制。医院积极探索“县编乡用”中医药人才队伍稳定模式,现已招录本科以上学历22人作为县编乡用人才储备,向两个乡镇卫生院派驻了4名青年骨干中医师。二是积极探索中药院内制剂医保支付新途径。现已获批22个品种院内制剂纳入重庆市医保报销范畴,并在全县医疗机构内调剂使用。三是积极探索院外合作新模式。与垫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达成“中医养生保健文化”院企合作协议,同时和县民政局合作建立了医养医院。四是积极改善中医诊疗服务模式。近几年来,通过落实临床中医综合治疗室建设、治未病中心平台建设等措施,医院中医非药物治疗人次比例从7%提高到21.2%,平均住院日从8.3天降到7.2天,中医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2015年10月14日,在重庆医改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听取了刘明怀院长所做的工作汇报,对中医药在垫江县实现医改目标中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医院再接再厉、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