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双盲、多中心研究找出病证规律,对于中医是一场势在必行的变革。”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在4月16日召开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药质量优化分会成立大会上表示,希望分会成立能在质控大旗下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入新阶段。
大会选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研究所教授田元祥为第一届主任委员,提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副院长朱文增为秘书长。今后分会将采用理论培训和优化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在10年内为省、市、县中医药基层和海外中医药培养0.8~1.2万名接受过系统中医药质量优化培训的人才。
近年来,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逐渐增多,但对跟师学习的要求不具体。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工作的通知》,对中医师承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日常考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通知要求,指导老师应对师承人员制定3年教学计划,跟师学习时间每年不少于240天,每年不少于220篇500字的手写原始记录跟师笔记或自学笔记,每年不少于40篇独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并全面完整体现诊疗疾病全过程的典型临床医案等;要求指导老师所在医疗机构对师承人员每季度考核1次。核准指导老师执业的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对师承人员每年考核1次。
通知强调,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师承指导老师和师承人员的资格审核。
4月16日,中华中医药学会2016年全国中医药学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马建中指出,2016年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动学会工作改革创新,团结动员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和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马建中就推动学会工作改革创新提出要求,深刻把握中医药振兴发展形势和发展重点、群团组织的改革方向和改革趋势,把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化学会治理结构改革,建立分支机构工作评价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既要把中医药科技领军人才推荐出去,也要把优秀的青年人才托举起来。
马建中强调,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在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有所作为。一要创新服务学术活动机制;二要创新组织协同合作机制,各级中医药学会要面向中医药产业链,形成创新联盟;三要创新服务政府决策的机制,准确把握中医药发展难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反映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四要创新提供中医药文化产品的机制,精心设计中医药科普内容。五要创新有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机制,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市场竞争。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正逵通报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要点。
4月15日,河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进基层活动在焦作市武陟县启动。未来5年,活动将覆盖全省。
根据规划,河南将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评选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进基层示范县(市、区)。从2016年开始,每年20%左右的县(市、区)成功创建中医药文化科普合格单位,到2020年实现全省覆盖。
为实现5年规划目标,河南还将同步推进8类活动:绘制中医药文化宣传墙,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进村入户,中医药科普读物进农家书屋,推广中医传统养生方法,组织中医健康大讲堂,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组织省市级中医名专家下乡巡诊,中医科普电影进乡村。
在吉林省政府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中,继承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亮点颇多,要求到2020年,省名中医达150人,市名中医超200人,基层优秀中医超200人。
《意见》明确了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6个方面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意见》在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中提出,建立吉林省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到2020年,全省中药材产业(种植、养殖及初加工)实现产值1000亿元。在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提出,建设省名中医工作室100个,基层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0个。推进“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培养200名优秀青年中医。延边大学开办朝医药专业,开展朝医药本科教育。
《意见》还要求建立协调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建立省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机制。提高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下放和放开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中市场竞争充分、个性化需要较强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在基本药物目录中进一步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桑滨生赴中国中医药报社,解读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作为起草《规划纲要》的组织者之一,他解读了纲要出台的历程、相关背景以及修改过程中凸显的重点亮点,解释了纲要的重大意义,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学习掌握《规划纲要》的精神。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半,数易几十稿,凝聚了各方智慧和共识,是行业内外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桑滨生谈及《规划纲要》的出台过程,由衷感慨。他在PPT上把“数易几十稿”几个字加黑,足见《规划纲要》成稿的严谨与凝练。
意义重大
中医药上升至国家战略
“《规划纲要》是继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又一次对中医药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把中医药列为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具体体现。” 桑滨生在解读中,着重强调了《规划纲要》的重要性和高度。
他认为,《规划纲要》站在中华民族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新时期指导我国中医药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规划纲要》对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中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充分激发和释放中医药作为‘五种资源’的活力和潜力,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力,形成新优势,提升新水平。”桑滨生说道,《规划纲要》具有5个最突出的特点,即高、新、全、实、远:文件占位、层级高,是第一个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中医药规划;文件适应发展新常态,除了结构布局有新变化外,还列出了很多新提法、新内容、新政策、新举措;文件内容全,涵盖了中医药的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海外、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城乡区域、国内国际等各个方面;不仅规划未来,而且着眼当前;文件的执行期限长,持续到2030年,是中长期规划。
历程艰辛
行业内外聚力谋发展
“《规划纲要》的出台并非一蹴而就,是在党的十七、十八大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和领导人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桑滨生说。
他用浅显易懂的路线图勾勒出了《规划纲要》的编制全过程,其中几个时间节点抓人眼球:2014年初,国务院分管领导在听取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作汇报时指出:“要抓紧研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出促进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2014年5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的领导下,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完成前期战略课题研究,并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开展规划起草与上报国务院的工作;从国务院2016年2月14日审议至2月22日正式印发不足10天,却与中医药行业内外无数专家同仁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前期工作分不开。
桑滨生坦言,为了加速《规划纲要》出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多次研究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领导任主任、各司办参加的战略规划编制办公室,并建立了联络员机制,同时成立了由局法监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组成的起草小组。共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20余次,行业内外约200多位领导、专家参加。先后在安徽芜湖、北京、上海等多地研究讨论,并赴山西、甘肃、福建等地进行调查。同时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所、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从综合、创新、继承3个维度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并3次征求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国务院医改办各成员(共45个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征求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医药管理部门、局机关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征求了部分院士、国医大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终于使《规划纲要》顺利进入公众视野。
亮点频现
创新、产业等成关键词
谈到《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桑滨生强调,很多概念首次提出,继承创新与中药产业发展在《规划纲要》中占据较大比重,应当引起重视。
“《规划纲要》将中医药继承单设章节,表明了对继承工作的重视”,他举例说,在中医药理论方法环节提出“全面继承”的概念,重视民间医药,还提出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等,亮点频现。
《规划纲要》还将“创新”单设章节,桑滨生认为,这与五大理念中的“创新”理念不谋而合,充分表明其重要性。《规划纲要》指出应建立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明确了从理论、临床、新药、设备4个途径进行创新,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还提出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疗效评价和标准体系。
谈到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时,桑滨生表示,《规划纲要》中产业发展用了较大篇幅和比重,体现出了事业产业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是国家发展要求,符合未来趋势和国家战略。规划还系统提出中药资源保护、规范种植、中药工业、流通体系产业链发展布局,体现了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规划纲要》的亮点被桑滨生总结为“四个强化”,分别是强化制度保障、强化政策创新、强化工程支持与强化体系建设。其中,“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政策体系”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规划纲要》还提出了具体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等10大工程,注重体系机制、规划计划、项目基地建设,共提出26个体系和22项机制等内容,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繁荣指明了道路。
“继承、创新、拓展、提升,这是我对《规划纲要》最深刻的体会,也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核心思想与必经之路。”桑滨生说。(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