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梦想与光荣,60年的探索求真和锐意进取,上海中医药大学兢兢业业砥砺前行,用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将中医药的光彩照耀世界。这里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通途。在21世纪的今天,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化综合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建成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路上,继续前进。
深化综合改革 治理现代化、办学国际化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符合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
60年风雨,上海中医药大学从最初一所在校生500名的中医药院校,发展成为如今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2个附设研究所、15个研究中心的高等院校。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学科排名第一,中医学学科排名第二,中西医结合学科排名第三。
上中医并未止步于此。
因为他们认识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和扶持的力度前所未有。《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综合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
当前,上海正在稳步推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围绕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源练起了内功,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需求、专业能力提升、就业方向与职业能力多元化、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深化拓展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此,上海中医药大学出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 年)》,根据此方案,到2020 年,形成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为主线的学校治理体系,建立与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需求相对接、以协同融合为导向的学科创新体系,探索全球视野的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建设、以多元合作分享为特征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在学校的主干学科初步形成梯队结构合理、在全国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体系,成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基地、中药复方现代创新研究基地、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基地,在保持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梯队地位基础上率先实现“治理现代化、办学国际化”,初步形成“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核心要素。
到2030年,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健康服务位居全国领先水平,中医药学科与人才队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医药科技创新具有引领全球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影响力,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取得具有示范效应的标志性成果,基本实现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
6大任务 全维度落实深化改革
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构建6大维度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改革。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能力,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任务,面向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市民健康维护需求,面向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主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建立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基本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医药学前沿科学技术平台。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中医药精英教育和国际化发展之路,深化基于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人文教育与专业培训有机联动、立德树人与职业成长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保持学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领先地位,成为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的卓越中医药人才培育基地和高层次领军人才聚集高地。
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体系,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制度体系,激发发展活力,努力构建符合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制度。
改革人事制度。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贯彻落实“人才强校主战略”,创新人事制度,构建学科人才发展新体系,推进以教师分类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协调各类人才的发展潜能,为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影响力与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教育联动和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实现学校创建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是学校在现有竞争格局中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深化参与建立合作、充满活力、开放联动的长三角区域教育协作发展机制,以国际化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通过国际化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推进资产配置机制改革。提升保障水平完善学校规划实施资源配置和政策配套。根据规划目标任务,组织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落实规划实施完成必需的人员与资金投入等;探索建立创新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重点规划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构建与完善学校房屋资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探索建立学校房屋资产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升保障水平。
科技创新成为 世界中医药创造的策源地
科技研发,决定一所高校的广度,科技研发也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厚度。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开拓,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建设科研组织新形态。整合学校研究机构与学科资源,组建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科研平台为支撑、人员按需流动的创新研究院。第一,建设面向基础前沿的交叉科学研究院,整合学校各交叉学科中心的力量,形成复杂科学、系统生物学、信息科学、数学药理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合力,进行“中医药+X”的科学研究,引领学校的内涵建设发展。第二,建设面向文化引领的科技人文研究院,整合文献所、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博物馆、杂志社、基础医学院等资源,加强中医人文科学研究,提升学校中医人文研究优势和影响力。第三,建立面向行业企业的创新中药研究院,主动对接政府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创新性和产业化为目标,依托优势中药学科,以具震撼力的成果表达和具影响力的社会服务提升学校的科技贡献,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代表学校科研实力和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探索科研管理新模式。优化科技投入,加强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能力的培育和建设,有目标、有计划地建立面向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的前瞻性、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研究工作机制;重点推进基础与临床结合以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健康需求为导向,围绕重点方向和优势病种,以高水平成果表达为目标的学科交叉、团队组织与管理工作;建立科学家工作室,推动创新研究群体建设。
建立科技资源配置新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管理新机制,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配置资源,集中建设有组织、有规模、相互促进与结合的协同创新综合研究平台;完善校院两级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实行校级科技资源大平台与院级专业科技平台分类建设,推进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科研用房有偿使用机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及服务水平绩效考评新体系,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完善科研评价新体系。构建多元化科研工作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分类考核方案,以激发创新活力为根本,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明确评价指标与要素,发挥科技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改变以往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单纯量化评价方式;建立校院两级科技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发挥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高水平团队和领军人才综合考核方案,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及人员交流;建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数据库,探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中医药学科贡献同行评议。
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上海中医药大学发挥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政策优势,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职务成果转移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高水平科技服务型科技创新团队,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面向企业需求,探索在校内建立“校企联合研究院”和在企业内部设立“高校研发基地”的模式,解决技术转移“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基本形成中医智慧医疗产品研发为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新战略,率先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跨界联手、医养结合的“互联网+中医健康服务”新模式并推广应用;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人事配套政策,鼓励支持教职员工进行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为目的的离岗创业。
上海中医药大学所追求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不仅仅追求办学指标和综合排名,而是希望办一所在世人心目中受人尊敬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坚持自己理念、风格、追求,不随波逐流的大学;具有严谨校风、学风,不急功近利的大学;对国家、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勇于担当的大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大学文化传统和学术大师,自尊、自信、自强的大学。
勇于制度破冰 引领中医药产学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集成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行业企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多方面力量,构筑起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技术转移平台,坚持学校与企业共同促进,确定优先合作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合作发展的技术领域,整体提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实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为中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将产学研工作成果惠及民生。
在制度建设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制订完善创新型制度方案,探索建立以绩效奖励与股权激励为核心的分配机制,提升技术转移水平。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专题审议修订“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明确学校(院)的职务科技成果完成转化的,项目完成人可取得70%收益;将“绩效奖励与股权激励为核心的分配机制”由试点向全校层面推广;通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及技术经纪人奖励制度,对校内外促进转化的机构或个人给予最高限额20万元的中介服务奖励,并设有专利奖、新药研发奖等特殊类别奖励制度。同时,在《教师流动管理办法》中,明确学校保留 3% 的编制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鼓励科技人员兼职转化或离岗创业。
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研发基金作用,在体制机制及绩效利益分配方面取得新进展,着力推进企业与学校共同体建设。在新品研发方面,形成以中药保健品、绿色食品、药妆品、日化品为短线,以院内制剂和经方研发为长线,基于移动互联的中医智慧医疗产品研发为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在医疗与教育培训产业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在医疗及教育培训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养老养生、康复等领域的品牌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中医大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学校服务社会能力。
中药新品研发方面,采取“引进来”战略。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江苏康缘药业、上海复星药业等企业通过“基金制”建立研发纽带,新增意向研发基金近亿元;与相宜本草、凯宝药业、天士力集团、扬子江药业、和黄药业、美年大健康等10余家大型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基地,进一步完善新品研发链条,有力地促进学校科技产出,新品研发形成“转让一批、研发一批、预研一批、储备候选一批”的持续发展局面。首个中药一类新药获得企业新药研发支持1.2亿元,其中专利许可使用费6000万元;现有明确转化合作意向的中药新品研发及储备项目、中医自我健康管理仪器设备研发项目达10余项,使得学校技术转移成果迈上新台阶。
互联网医疗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复星医药集团采取创新型运行机制(投融资平台+项目公司),致力成为“互联网+中医健康服务”这一新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在中医健康服务领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道生医疗、炎黄东方科技、绿谷集团等核心协同单位,组建非独立法人、实体化运行的协同体,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开展政府主导、社会资源补充的中医健康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健康服务,服务水平全国领先,中医特色健康服务模式构建初步成型。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信息化中医特色健康评估体系”“亚健康中医评估技术体系”,开发了多种系列的数字化、便携式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和诊疗设备。“中医四诊信息融合的智能化诊断系统”占市场80%的份额,参与了俄罗斯航空航天局“火星-500”的国际试验项目,其小型化产品有望成为“天宫二号”空间站列装自主知识产权中医医监医保诊疗设备。基于移动互联的中医智慧医疗产品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云中医智能系统(云中医APP、云中医智能镜)等最新研发成果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展出,显示未来智慧化的中医健康服务与自我健康管理的新思路、新技术、新趋势,吸引多家大型互联网集团洽谈合作,技术转移形成水到渠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