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医药资讯>正文

服务临床 妇幼保健院应开启“西学中”模式

□ 何清湖 邓奕辉 丑天舒 湖南中医药大学
 
•“西学中”不仅是为了陶冶情操,也不只是为了增强文化底蕴,主要是为了在临床中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无论西医、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一切服务于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
 
•在妇幼保健院融入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对前来就诊的孕前女性体质进行中医的辨证分型,然后对其特有体质进行适当的调理就可以避免一些孕期疾病或者新生儿疾病,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避免重大妊娠相关疾病出现,有益于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
 
•在妇幼保健院“西学中”中,尤其要注重加强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技术的学习。对一些优势病种形成系统完善的中医诊疗规范,对相关人员进行诊疗规范的普及,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妇幼保健人才。
 
妇幼保健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医院管理与服务主要是运用现代医院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如何在妇幼保健院中运用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的主要作用?有三个问题值得深思:第一,妇幼保健院为什么要开展“西学中”?第二,妇幼保健院开展“西学中”学什么?第三,妇幼保健院怎样“西学中”?
 
问题一:
 
为什么要开展“西学中”?
 
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
 
“西学中”不仅是为了陶冶情操,也不只是为了增强文化底蕴,主要是为了在临床中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无论西医、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一切服务于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
 
目前,我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千多所,妇幼保健院的主要功能是保健,中医药对于妇幼健康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医妇科和儿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夏、商、周时期开始中医妇科学已有萌芽,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使人无子”或“宜子”的药物记载,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胎产书》等也有关于妇科疾病的内容,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也有单独论述妇人病的篇章,宋朝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系统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明末清初傅山所著的《傅青主女科》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隋唐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中医儿科学这一专科,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诸病源候论》中正确的认识了小儿的体质特点:“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宋金时期出现了儿科名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具有广泛影响和实用价值。
 
经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发展,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趋于完善,对妇幼保健的很多方面有了较为完备的诊疗方案。
 
中医的治病理念注重未病先防,“治未病”理念又是以体质养生、防复发、预防为轴心,跟现代的预防医学有相似之处,但更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现在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治病,慢慢地将重点放在疾病的预防上,具体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还有在全国各地正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治未病中心”,这些都体现了民众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在妇幼保健院融入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对前来就诊的孕前女性体质进行中医的辨证分型,然后对其特有体质进行适当的调理就可以避免一些孕期疾病或者新生儿疾病,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避免重大妊娠相关疾病出现,有益于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可以对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制定出一整套简洁、科学、标准、完善的保健方案,从而对病人进行系统的中医调理。产前体质识别帮助孕妇识别是否存在湿热、气郁等体质,有针对性地提供孕期保健,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可以使孕产妇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安和、气血通调、神清气爽的状态,有这样健康的母亲才能更好地抚育出健康的孩子。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注重对身体进行调理从而抵御疾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月经病、不孕不育为代表的妇科疾病,大部分患者偏向功能性的障碍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器质性的病变,西医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而中医经过全身性的调理总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如中医妇科的优势病种有痛经、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病、带下病、胎动不安、异位妊娠、崩漏、月经前后诸病等。中医儿科的优势病种有小儿泄泻、肺炎喘嗽、反复感冒、哮喘、咳嗽、外感高热、手足口病、紫癜风等,还有中医药进行保胎也是十分有效的。中医的小儿特色外治疗法,经过验证对于一些儿科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其中小儿推拿对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既有预防作用又能起到治疗作用。对于产后妇人生理状态改变,产后并发症较多,在产后抑郁、风湿、恶露不绝、缺乳等方面,西医往往力不能及,而中医采取产后康复措施干预,能有效促进生理机能恢复,促进子宫复旧,缓解不良情绪,预防产后抑郁,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中医药有自身副作用较小、风险较低、甚至可以减少一些西药的副作用,且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符合婴幼儿及孕产妇人群对于医疗的需求。近代,西方医学在诊断治疗方法方面发展迅速,占据了医疗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趋势将中医和西医联合起来应用,除了让疗效最大化外还可以减少一些西药的副作用,特别是中医药在肿瘤放化疗中的运用,临床已经证明中医药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放、化疗的副作用。
 
这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工作,大力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不断增强力度支持中医的发展与壮大,近年来“西学中”教育也在国家鼓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下得到了较好发展。
 
问题二:
 
开展“西学中”学什么?
 
第一,培养中医思维;第二,讲授中医理论;第三,培训中医特色技术;第四,传授中医有效临床经验。
 
学习者与中医学专业学生不一样,大家都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西医医生,思维已经较为固化,会习惯性地用西医的方法理解中医,这是行不通的。而且新时期医疗环境、医学学科本身发展也有了显著变化,在当前如何有效开展妇幼医生“西学中”教育,“西学中”学什么?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培养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果用西医的思维方法去学习中医会觉得很难,西医思维注重局部,属于还原论,中医有些内容用西医的思维将会难以理解。中医整体观念讲究“天人合一”,在人本身是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联系,是一种类似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中医的辨证思维讲究三因制宜,根据人的体质、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辨证。因此,如果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必须配以中医思维,才能更好地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更好地防治疾病。中医讲究“上工治未病”,因此未病先防也是中医重要的思维方法,“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的这一论述就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通常疾病如果可以早期预防、及早治疗都是可控的,因此在“精准医疗”的时代,基因预测就是从基因层面阐释中医的“治未病”或者说“未病先防”理论。
 
讲授中医理论
 
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前提不断发展而来的,想学好中医除了要有临床经验的传承,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只知道凭经验的看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不是真正的临床技术,这样的经验积累也不利于个人诊疗水平的提高。中医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经典和中医临床各科的理论,具体到妇科、儿科,有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的理论与诊疗体系;古时的中医妇科学专著有《傅青主女科》,中医儿科学专著有《小儿药证直诀》等,应鼓励妇幼医生进行中医经典和基本理论的学习、深入研究这些内容并用以指导临床。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医生,不仅要夯实自己西医的基本理论,更要弄明白中医的基本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临床,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培训中医特色技术
 
中医通过运用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药浴、穴位敷贴、药膳等这些物理的、天然的方法,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使人体回归于阴平阳秘的良好状态。这些疗法简便易行,相比西医的诊疗费用更低廉,但同样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在国内外都盛行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特色诊疗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当然临床不是只用中医方法或者西医方法,一些科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中医、西医的方法进行结合,如手术室可以用针灸、中药灌肠等方法协助术后通气、排便;在儿科可采用一些穴位敷贴的方法,对哮喘、咳嗽等一些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防治。因此,妇幼保健院有针对性地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技术的培训,可使医生对相关技术从了解到掌握,形成医院稳定的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服务。
 
传授中医有效临床经验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医可能就是经验医学,这个说法只能说对了一部分,确实在中医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很多内容是通过经验代代相传的,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中医学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西学中”的医生中大部分没有系统学习中医的理论,因此对于名老中医经验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了名老中医经验基本能针对常见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然后随着自身的经验积累,中医的素养也将逐渐提高。
 
在妇幼保健院“西学中”中,尤其要注重加强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技术的学习。对一些优势病种形成系统完善的中医诊疗规范,对相关人员进行诊疗规范的普及,形成具有各自医院特色的诊疗模式,然后以经验的形式教授给新的医护人员,通过经验的传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妇幼保健人才。
 
问题三:
 
怎样“西学中”?
 
首先,夯实基础、掌握中医思维与理论,熟悉中医在临床中的具体用法,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次,要提高对中医理论的信心,提高对中医疗效的信心,提高对自身运用中医的信心;最后,深入思考,注重交流,善于总结,触类旁通。
 
医生要对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融会贯通,牢牢掌握每一个方剂具体运用的症状与证型,每一个穴位对应的功效与位置,知道名师临床经验中加一味药减一味药的特殊含义。在临床具体实践中仍然要牢牢把握中西医学思维方法之间的差异,虽然中西医的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致力于人体的生命与健康问题,即它们的功能和对象是一致的。但是两种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文化背景是不同的,中西医结合讲究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局部和整体的融合,要优势互补,同时也求同存异,彼此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同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明白两种医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运用时要灵活地进行转化和结合,目的就是更好地治愈疾病。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医和西医,而不是试图去改造或者消灭,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将两种医学更好地进行应用才是应该做的。
 
中医初学者均普遍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中医运用临床经验不够丰富,现今医患关系紧张,不敢轻易进行尝试,这时候需要提高对中医理论的信心,提高对中医疗效的信心,提高对自身运用中医的信心,开始时可以在有经验的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处方,然后慢慢试着小剂量运用,一步步尝试,总结经验教训。还有个优点是,现代化的医院都已经配备了十分先进的检测仪器,所以除了借助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辨病和辨证的双重诊断,这样可以对病情进行更准确的判断,确保更有效地对疾病进行治疗。
 
学习中医要有足够的中医自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医药不仅是我国医学的宝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学习中医既可以提升医疗水平,也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的发展起伏跌宕但最终传承至今,因为中医流传下来的大部分是通过古人实际验证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这些不单单是医学技术的传承,它也包括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中医要以诚恳的态度、热爱之心认真地进行学习,如果一开始对中医就没有自信,就不会有热爱,更不可能学好。“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习要怀着崇敬之心和热爱之情汲取精华,丰富中医理论知识,提升诊治水平。
 
理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我们在临床中实现触类旁通的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知识的积累,不断在临床中根据临床实例深入思考,注重与前辈的交流,善于总结经验才能灵活运用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在临床中学习,在学习中临床,这是我们“西学中”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理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夯实中医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实现中西医的结合。(何清湖 邓奕辉 丑天舒)

上一篇:古人处理医患关系

下一篇:中医药法释义 第二十三条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