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医药资讯>正文

中医药文化: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药学属于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从今天来看,乃“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才能推动其发展,而代替、否定只能阻滞其作用的发挥。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突出的“实学”——广义的“实学”就是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证化,将之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中医文化作为医治身心的生命科学,自古以来便有这方面的实验和实证。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此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单独列在第八部分第五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指出,“小康提速,康也包括健康,要全民健康”,精辟地论述了“健康”与“小康”的关系。人民群众如何在新时代做到身心健康?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中医药振兴发展真正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应当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对“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其实,一个历久而弥新的文明体系,绝不只是停留在形上玄学或形下经验之层面,它一定乃道术兼备、理论与实践皆具。世界文明是多样的,同样“科学技术”亦非仅仅局限在某一文明某个阶段的专门形态上。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思维模式,表明已从纯粹的临床经验积累进入到比较系统的理论归纳阶段,初步形成理论体系的架构。它不仅把人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也将人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这恰恰反映了基于中国哲学最高概念“道”的“天人合一”智慧。因此,《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典籍是无疑的,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很多医家思想及其作品多多少少都带有这一特色。中医药学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中华文明在哲学理性思维高度之下亦结出“果实之花”,其“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业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当把基于某种形态的科学技术当作唯一判断标准时,很有可能就将中医药学看成是“唯象科学”“前科学”,甚至被现代有些人污为“伪科学”。有实践的验证,有理论体系的阐释,就是“科学”,谓之“古代科学”,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不否定它的现实作用。中医药学属于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从今天来看,乃“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才能推动其发展,而代替、否定只能阻滞其作用的发挥。
 
那么,中医药学究竟属于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呢?“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指出,它“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具有引领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把中华科学技术反映的世界观称之为“有机的自然观”,尽管这一表述有相对西方“机械自然观”的语境,但客观上透露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有机的”,是包含生命在内的、不危害生命的科学技术,形成的是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的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中医药学最为显著地折射出这一理念。《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在“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重点任务首条中,将“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的推广包含在内,实际上是从广义上理解“中医药”的中医药文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深深影响到文化的其他领域。从这一角度看,传统各家思想文化许多方面包含对身心颐益的医养观。因此,不重视这一点,亦步亦趋,就会迟缓我们在迈向未来生命科学征途中的步伐。不掌握中医药学文化这把“钥匙”,不“在新的层面认识和理解生命”,就既不能深入了解其源于中华民族哲学的精华,也不能从生命科学的实证中感受超越思想彼岸的力量,更无法真正打开中华文明宝库。讲“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的复兴”,必包含“中医药文化”这一实践科学的再度振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突出的“实学”——广义的“实学”就是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证化,将之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中医文化作为医治身心的生命科学,自古以来便有这方面的实验和实证。
 
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突出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丰富完善了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启迪。从几千年的发展来说,中华民族多次经历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和疾病瘟疫,却能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人口得到增加、文明能够继承,不能不说中医药文化了巨大贡献。中医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走向世界等方面大有可为。
 
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技思想与手段,中医药从系统、整体上揭示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产生发展规律,并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实践,无可辩驳地昭示出中华文明的科学成就和显著特色。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极其宝贵的资源、重要的载体,展示了中西文明对话的一个重要窗口。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要把弘扬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上常抓不懈。发展中医药事业,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自然包含着从文化角度去着手,要“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讲,这一文化事业不只是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特别是推广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担当。目前,中医面临的困境或者挑战,在学术上主要来自于西医化科学化技术化的系统解构,在管理上主要来自于基于西医体系的人才培养和职业资格评价方式,中医药的传承危机、信任危机仍然存在,中医临床西化、中医药优势发挥不足、中药材资源保障、中药质量控制等问题制约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等。《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中办、国办2017年1月25日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应当增强对传统医药的探索解释、活态利用,使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之一——中华医药能够更好地走出去。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是中华民族人文思想和理念中道德情操和文明智慧在健康养生领域的集中体现,已成为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与理念,对于当今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越来越显示出独特功能。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中医也不是完美的。比如,中医在诊断上(切脉、望色、闻声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模糊性,医生们要得到一致的客观检查结果几乎很难,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变数较多,传统中医尤其名中医开方治病灵活多变、不墨守成规,这就使人很难理解与传承。为此,从理论到实践如何“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是一个时代课题。“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心藏神、气的防御作用等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非常必要。中医药或许有形而下的成分在内,但超越养生和医疗并基于实修实证之逐渐形成的中医哲学、中华哲学理念,对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大量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一部分可能远远超出了“中医”的范围,如果结合这些基础性观念,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加以挖掘、创新,中医学会走得更远、更高——不啻为医术的突破,更可能由于“医道”的飞跃,带来的是向“人的科学”文明的提升。(朱康有)

上一篇:2019年中医药发展的新态势

下一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