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和中药都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在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与中药主要有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和反效制约三种关系,故临证要照顾上述关系,更好地发挥针灸和中药的各自优势,并将二者关系有机结合。
针药的反效制约关系
在临床实践中有时需要使用功效相反的针灸和中药,利用针灸和中药的作用性质和作用方向相反的特点,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此时针灸和中药的关系可称为反效制约关系。反效制约的针药并用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针灸或中药单独应用时有可能过于峻烈,需要另一方以相反的作用牵制,如为防止艾灸耗气伤阴的弊病,可在灸疗的同时予以益气养阴的中药;②疾病表现为阴阳同病、虚实夹杂或寒热错杂时,需要分别运用中药和针灸,从阴阳、虚实和寒热等相反的方向进行治疗。
临床上治疗一些阴阳同病、虚实夹杂或寒热错杂的患者时,如只是采用中药或针灸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难免使药物之间药性相互牵制而不能发挥其预期疗效。此时如能采用中医针药并用的反效制约关系,从阴阳、虚实、寒热等相反的方向进行治疗,则可以化繁为简,趋利避害,使二者共达相反相成的作用。
如患者本属阴虚体质,然又表虚背冷、弱不禁风。患病每易外感与原有之阴虚症状相重叠。但此时若能应用针药互补的方法,一方面以平凉之剂滋阴清热,另一方面针刺有关穴位解其外,治疗方向不同,却可以并行不悖,各擅其长。
针灸减轻中药的不良反应:针灸对机体的失衡状态具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针灸的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等功效实现的。这一作用特点使得针灸在减轻中药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方面能够有所作为,如临床上常利用针灸(尤其是灸法)的温中散寒的作用减轻或预防黄连等寒凉药物导致的胃脘冷痛、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症状。
总之,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形式和方法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共同的特点是二者的应用都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之上的两种具体的中医治疗手段。本文在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试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对中医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与中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按照针灸和中药在针药并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二者的关系概括为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和反效制约三种类型的关系。当针药并用中针灸和药物二者的作用相同或相近时,应该着眼于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针灸的刺激量,以优化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当二者的作用不同甚或相反时,应着眼于二者发挥其各自长处,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从而为理性地掌握针灸和中药治病的特点与优势,探索准确、合理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疗方式提供了思路。(摘自《中医杂志》2012年第15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