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药的人或许会发现:如今鲜品中药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干品中药。诚然,中药干品有其一定的优点:体积小、便于储存和携带。但是,在中药配方中完全以“干”代“鲜” 不足取。
祖国传统医学使用鲜品中药已有悠久历史,鲜品中药以独特的疗效受到历代医家所推崇。据《本草纲目》记载,一些鲜品中药的疗效要比干品中药高出几倍,有的甚至是干品中药所无法替代的。我国古代名医叶天士、吴鞠通、薛雪等均采用大量鲜品中药医治疾病,现代名医喜用的也不少。但是,时下几乎所有中药店都难觅鲜品中药的“芳影”。
为何中药店不再经营鲜品中药?专家指出,认识不足、盈利不多、保鲜不易是三大原因。
首先,尽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等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力抢救老中医药专家的宝贵经验,但目前中医药人才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一些中医药工作者认为,平时工作量大而报酬较低,因此对传统医学、医药不感兴趣,把精力放在学外语、坐堂门诊方面,或为眼前利益着想,或为日后跳槽做准备。另外,部分中医药工作者对鲜品中药在临床用药的地位、作用与干品中药的区别认识不足,忽视了鲜品中药的用途。
其次,鲜品中药栽培比较麻烦,夏秋季节露天栽培,冬春季节则要移至暖房,这是因为要适应四季保鲜的需要。从药店角度出发,为有利于保存,要求药农送货次数勤、数量多。与干品中药相比,花费的劳动力多。而且,若碰上天公不作美,鲜品中药损失难以弥补,因此药农觉得盈利不多而普遍不愿意种植鲜品中药。
再其次,鲜品中药体积较大,汁多鲜嫩,不易保存。主要牵涉到仓库和冷藏问题.如今看来,在农村劳动力并不富余的情况下,要做到勤送量少显然不现实,而要大量进货,药店“寸土如金”,也不可能大量保存鲜品中药,“两难命题”使鲜品中药难以受人宠爱。
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应重视使用鲜品中药,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对药农实施政策倾斜,以提高种植鲜品中药的积极性;中药工业部门应在工艺上下功夫,提高中药鲜品的保鲜质量,做到易于保存,使用方便。 (何军林/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