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任应秋诞辰百年

两代师生缘

在求师问学的生涯中,我有两个遗憾,就是跟两位师爷没有面缘。一位是冯友兰先生,一位是任应秋先生。冯先生1990年仙逝,当时我正在编写《易学大辞典》,得到了冯先生的大弟子、北大教授朱伯崑先生的指导。当年特别想拜谒冯先生,无奈未果。至于任先生,更是遗憾。1984年我准备报考北京中医学院医古文研究生时,导师名字就写着任应秋、钱超尘两个人。可我1985年上学时,任先生已经驾鹤了。

相比起来,任应秋先生给我的印象更深。这是因为任先生和家父还有一段师生缘。家父李济仁1965年被安徽中医学院选派到北京参加全国内经研修班,这个班不仅仅研修《内经》,主要任务是要编撰《内经》教材。任先生是主讲教师之一,经常来班上做讲座和研讨。当时新中国中医教育事业刚刚起步,作为教育之本,教材的编撰自然是头等大事。这个班由北京中医学院主办,遴选了全国各中医学院《内经》课程教师参加,作为第一批拓荒者,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医领域的佼佼者。这个班的负责人之一王玉川先生、还有几位成员班秀文先生和家父等在2009年被评选为首届“国医大师”。我的博士后导师王洪图先生当年也是这个班的学员兼秘书。

听家父讲,在《内经》教学及教材编撰问题上,当时可以说出现了两派观点,一派是偏于传统的,一派是偏于现代的。任先生当然是偏于传统的,他主张要在搞懂《内经》字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内经》的深刻含义,不能简单以西医学来比附或否定中医,不要为了赶时髦而肢解古义。而当时另一派则主张要运用西医学、现代科学知识大胆创新、大胆批判,该否定就要否定。两派观点虽交锋激烈,但不伤和气,彼此尊重。遗憾是不久“文革”开始,这部具有思想火花的开创性教材未能问世。

有幸的是,后来我成为钱超尘先生和王洪图先生的弟子。钱先生和王先生常常和我提到他们的老师任先生。每次提起,那种深深的情意都令人动容。钱超尘先生将任先生看成是指路恩师,王洪图先生生前每年都要去任先生墓地祭扫。

当代国学国医第一人

新中国中医教育的历史,是绝对离不开“任应秋”这个名字的。任应秋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的杰出代表,其事迹和成就已经多有论述,此不赘言。这里只说一说任先生对国医与国学教育的贡献和远见卓识。

可以说任先生是当代国学国医第一人。他四岁读私塾,后入江津国学专修馆攻读经学,受到经学大师廖季平的亲传。有14年的治经学经历,在经学、史学、子学以及训诂学、考据学、目录学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力。

在长期的中医教育实践中,任先生深深体会到学习中医、传承中医必须熟悉经史尤其是要掌握“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这个工具。他强调,要想学好中医必须突破古代语言文字关,他说:“文以载道,各种道,包括医道在内,总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文以治医,医以文传,中医就存在于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

中医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五老上书”事件。那是1962年第一届中医院校本科生即将毕业前夕,时年49岁的任应秋与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陈慎吾五位著名中医学家共同上书卫生部,指出中医学院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中之一是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教学。学中医要有相当的中文水平,这是钻研医学文献的基础。还要有二三年的诵读功夫。然而当时的中医学院教育忽略了学生背诵和指导读书方法,学生没有练好基本功;加上高中生的古文程度差,医古文学时少,又未强调背诵,是以不可能突破文字关。

这一建议,对中医的教育事业和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影响重大而深远。此后,任先生亲任医古文教研室主任。在他的不断倡导和努力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任应秋被推举为研究会会长。

任应秋之所以强调医古文以及“小学”的学习,是要以“小学”为武器,抢救、整理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卫生领导当局若不重视,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估计10年以后要对中医工作进行整理,那时的难度将是不堪设想的”。建议立即成立中医文献整理出版委员会筹建中医出版机构,制定明确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校勘整理了《医学启源》《伤寒论》等,主编了《内经章句索引》《中医名著精华》《中医十大经典类编》等。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史上,也可以说在新中国中医教育的历史上,国学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三代人。第一阶段从1962年任应秋等“五老上书”开始,第二阶段从1981年全国医古文研究会成立开始,第三阶段从201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成立开始。任应秋先生是国医国学教育的开创者,无疑是第一代杰出代表,钱超尘先生是第二代代表。如今作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第一家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我们任重而道远。

农工支部的一面旗帜

农工党北京中医药大学支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群星闪耀的支部。任应秋、陈慎吾、秦伯未、方鸣谦、祝谌予、刘渡舟、赵绍琴、刘弼臣、李庚韶、尉中民等著名中医学者,都是农工党的优秀党员,其中大部分被公认为中医届泰斗级人物,作为农工党的精英,有的担任农工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有的担任农工党北京市主委、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作为农工党北京中医药大学支部的第一届主任委员,任应秋先生无疑是支部的旗帜和骄傲。任先生1955年加入农工党。听任先生的女儿、支部现任副主委任廷苏介绍,任先生虽然工作繁忙,但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党派活动,工作再忙,农工党的活动都会积极组织和参加。任先生关注后学,注意在优秀青年学者中发展党员,并常常请青年教师到家中为他们讲学问、讲人生。这一点梁嵘老师每次提起都很感动、很激动。任廷苏年轻时经常跟着父亲参加支部活动,每每谈及都动情地说:“农工支部就像一个大家庭,支部活动像一次家庭聚会,党员们在一起交流思想,交流学术,谈古论今,其乐融融,温暖而和谐。”

任应秋先生曾担任第八届、第九届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医药的发展建言献策。有一件事情令大家难以忘记。那是1982年春节,任先生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迎春茶会,受到李先念副主席接见,听到李先念副主席在迎春茶会上讲了一句“人勤春来早”的警句,随即对以下句“年老志益坚”,竟成一联。春节之晨,任老书以悬之座右,藉以自励。并撰写了一篇文章《人勤春来早,年老志益坚》,发表在农工中央主办的《前进论坛杂志》1982年第5期上。文中任老表达了对当时中医学界后继乏人乏术的深深的担忧,更表达了一个老中医工作者、一位优秀农工党员为振兴祖国中医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情怀。

百年任应秋,千秋中医魂!

上一篇:指导我研究《内经》古韵

下一篇:燥的渊源“血燥证”存疑 临床之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