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生保健>中医理论>正文

薏苡扶衰病 明珠谤未休

薏苡扶衰病,明珠谤未休。
 
健脾又渗湿,除痹泻不愁。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了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与薏苡仁的故事:马援领兵到越南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用薏苡治瘴的方法,马援食用之后觉得疗效显著。待得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因为南方的薏苡仁种子比较大,所以马援带回一车薏苡种子,打算在中国推广。当时许多人都以为是马援的战利品——从南方带回的大珍珠,就连当时的权贵们也认同了这种流言,以为是真的。但马援因为战绩显赫,颇得圣宠,所以皇上并不知晓此事。
 
马援死后,朝中有人上书皇帝,诬告他带回来的东西是搜刮来的明珠文犀。马武与於陵侯侯昱等也证实此事,皇帝非常生气。马援的妻子和儿子们惶恐畏惧,不敢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只买了城西的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宾客们也不敢去吊唁。马援妻子草索相连,到朝廷请罪,皇帝拿出梁松的诬告书相示,才知是挟怨诬告,就上书诉冤,前后六次,辞意哀切,然后才得以将马援安葬。
 
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薏苡明珠”的成语也正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白居易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然而以“明珠”来比“薏苡”,除了东汉马援,还有禹母“吞薏苡怀禹”。《史记·夏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亦云:“父鲧妻修已,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史记·夏本纪》云:“禹……姓姒氏。”大禹姓姒,很难说不与“薏苡”有关。禹为什么会和“薏苡”发生联系,或者这跟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得了风湿病或半身不遂,而“薏苡”恰好是治疗此类病的良药。
 
禹的故事中,值得一提的是“薏苡”一物,布依族祭祀歌《穆告(魂竿经)》也提到“薏苡”:“天上有十寨九河,有一条河的青鱼油鱼是我们老人的;天上有十块九块地,有一块是给我们老人栽苡仁米和花卉的。”希望老人去后,能在天上种植“薏苡”。
 
赵晓明等通过对甲骨文和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发现酒,彝酒即仪狄酒是薏苡粥发酵而成的醴,而酒是对这种醴过滤的产物,以后进一步发展为深发酵,这种食品早在夏代以前的母系社会就已发明。对洛阳皂角树遗址的考古证据表明,薏苡是夏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多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福建、河北、辽宁。xxmy.com
 
薏苡,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功效作用为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胀。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高。薏苡仁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强筋骨、益气、和中、消水肿等,此外,也可煮粥作为病后调养。薏苡的根、叶也可入药。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外,还可治黄疸、驱蛔虫以及治疗牙痛、夜盲等症。薏苡仁汤还对皮肤粗糙、雀斑、疙瘩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取生薏苡仁、生山药配制成“珠玉二宝粥”,对老年病、久病、胃气不足者均适用。《金匮要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而中国医生现在用其临证治疗消化、妇科、泌尿外科及肛肠科等多疾病的治疗,如仝小林教授用此方治疗直肠癌术后、附件炎、疱疹样皮炎、结肠炎;刘彦玲治疗慢性盆腔炎298例等。
 
薏苡在《本经》中别名解蠡,此外《别录》又名起实、赣米,《千金·食治》感米,《本草图经》薏珠子,《救荒本草》中名为回回米、草珠儿、菩提子、赣珠,《滇南本草》中名为必提珠,《纲目》中名为芑实,《药品化义》薏米,《本草崇原》米仁,《本草新编》薏仁,《临证指南》苡仁,《本草求原》苡米,《植物名汇》草珠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珠珠米,《福建民间草药》胶念珠,《广西中兽医药植》老鸦珠,《江苏植药志》菩提珠。它曾经是“明珠”谤人的证据,现在又是“菩提”救人的珠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物是害人还是救人,它是“身不由己”,而医者的心,发“菩提心”,才能更好地应用这味药。

上一篇:中医药立法33年征程漫漫

下一篇:警惕中成药的临床误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首页偏方养生方剂书籍中药秘方药图疗法药方方集视频穴位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口腔喉科 鼻炎眼科耳科儿科肠胃泌尿肝胆肛肠骨科神经呼吸皮肤肿瘤美容保健延寿心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