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 清末著名医家, 其学贯内难, 精于伤寒, 明 于阴阳, 兼诸家之长。郑氏临证, 善用并重用大剂姜附 扶阳, 治疗阴寒证和急危重症, 效如浮鼓, 被誉为火神 派开山鼻祖, 享誉内外。本文从“阳主阴从观” 深层挖 掘郑氏扶阳理论之由来, 并就其辨证治法等方面探讨 郑氏学术思想之特色。
1 阳主阴从观
阴阳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作为中医学理 论奠基之作 , 《黄帝内经》 提出 : “阴阳匀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 、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 决, 精气乃决 ” 、 “以平为期” 等, 认为生理状态下, 阴阳 双方应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关系, 即现代所说的 “阴阳平衡观” 。
郑氏在 《内经 》 “阴阳平衡观” 基础上, 又进一步发 展。他认为, 在阴阳双方总体的相对平衡之下, 阴阳双 方绝非等同关系, 其中阳气处于主导地位, 阳统乎阴。 郑氏着眼于天地自然, 以卦象为喻, 取象比类, 推演人 身阴阳合一之道, 得出 “阳者, 阴之主也” , 当代火神派 医家卢永定将其概括为“阳主阴从观” 。郑氏之阳主 阴从观具体体现在生理观、 病理观和元阳为本论上。
1. 1 阳主阴从生理观 郑氏立法于天地, 精研《周 易》 等经典之理, 由自然之 “阳主阴从” , 而悟得人体之 “阳主阴从” 。
《易》 言 :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 贵贱位 矣 ” 、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 至哉坤元, 万物资 生, 乃顺承天” 。乾卦取象于天, 由三阳爻而成, 为纯 阳, 万物资始; 坤卦取象于地, 由三阴爻而成, 为纯阴, 万物资生; 天行健, 地势坤, 乾行坤顺, 天尊地卑, 阳主 阴从, 乃自然之道。郑氏观自然发现, 宇宙中阳气为主 导, 天地万物之化生, 皆赖阳气, 阳盛则生, 阳衰则终。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有云 : “阳始出, 物亦始出; 阳始入, 物亦始入; 阳方盛, 物亦方盛; 阳初衰, 物亦初衰。物随 阳而出入, 数随阳而终始。 ” 可见阳气之重要。华佗 《中藏经》 云 : “阳者, 生之本; 阴者, 死之基” 。张景岳 《大宝论》 亦云 : “人之大宝, 只此一息真阳 ” 、 “火, 天地 之阳气也, 天非此火, 不能生万物; 人非此火, 不能有 生, 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 ” 历代医家大多重视阳气, 视阳气为生命之本, 人之大宝。
郑氏受 《周易 》 《黄帝内经》 等经典及后世医家 “重 阳” 之启发, 由自然之象, 悟得“人生所持以立命者, 其 为此阳气乎” , 阳气是为人立命之本。其《医理真传》 曰 : “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 居于至阴之地, 乃人立 命之根, 真种子也, 诸书称为真阳” 。郑氏由此而得 出, 阴阳平衡下的双方, 阳为主, 阴为从。
1. 2 阳失其主病理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云: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 ” 《内 经》 认为, 阴阳双方的一方偏盛或偏衰, 使阴阳双方失 去平衡, 则为病态 。《医理真传》 言 : “阴盛则阳必衰, 阳盛则阴必弱, 不易之理也” 。郑氏秉 《内经》 之旨, 于 “阳主阴从” 生理观之下, 于《内经》 阴阳失衡病理观 下, 强调阳失其主致病之病机。若阴盛, 或阳盛, 或者 阳虚为病者, 皆由阳失其所主 。《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 :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 可见 阳气在养生中之重要。郑氏承内难之理, 发丹溪之说, 认为 “气有余便是火, 火旺者阴必亏; 气不足便是寒, 寒盛者阳必衰” 。道出阴亏或者阳虚为病, 乃是火旺 或寒盛为害, 其本质为阳失其所主, 阳失所用。对于阴 虚或者阳虚为病者, 郑氏更强调阳虚而阳失所主之机 理, 其医学三书亦以较大篇幅突出论述阳虚致病的机 理和证治。如 《医理真传》 言 : “阳者, 气也, 阳气损于 何处, 阴寒便生于何处, 积阴日久, 元阳便为阴所灭 也 ” 、 “阳气不足, 稍有阻滞, 百病丛生” 。更为独特的 是, 对阴虚致阳虚而阴阳同病者, 郑氏也突出阳虚、 阳 失所主而不能化阴之机, 主张温阳以化阴。受其启发, 李可老中医曾以来复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治愈一阴虚 致阳虚的肺结核患者 [1 ] 。
1. 3 元阳为本论 郑氏重视人体阳气, 其所论之阳多 为肾中元阳。人体有君相二火, 亦有先后天之阳, 郑氏 识生治病, 皆以元阳立极, 以元阳为本。钦安言 : “人身 所恃以立命者, 惟此阳气 ” 。《医理真传》 曰 : “人身一团 血肉之躯, 阴也, 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 ” 一团 真气即元阳 。“子不知人身立命, 其有本末乎, 本者何? 就是这水中天。 ” 水中天即是肾中之元阳 。“要知先有真 火, 而后有君火, 真火为体, 君火为用。真火存, 则君火 亦存; 真火灭, 则君火亦灭。 ” 无体则无用, 体充则用足, 郑氏主张通过补元火以助君火。对于脾阳和肾阳, 钦安 又认为 “ 无先天之阳而后天不立, 无后天之阳而先天亦 不生 ” 、 “ 补脾必先助火” 。元气周流于五脏, 为五脏之 阳; 周流于六腑, 为六腑之阳, 其本一气尔, 即元阳。郑 氏重视肾阳, 以元阳为本, 可见一斑 。《 经》 云: 凡五脏之 病, 究必归肾, 即此说也。古亦云: 万病不治, 求之于肾。 求之于肾即求肾中元阳。
2 辨证治法
郑氏在阳主阴从前提下, 以元阳为根, 辨证以阴阳 为纲, 又不离六经, 善识证之真假, 善用并重用姜附治 疗阴寒证和危急病, 形成鲜明的火神辨证用药风格。
2. 1 辨证独重阴阳 古往今来, 中医辨证之法甚多, 八纲、 或脏腑、 或六经、 亦或三焦辨证等 。《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 言 :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 郑氏 恪守 《内经》 之旨, 认为 , “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 辨证之 法虽多, 亦各有所长, 却常使医者探微而忘本, 本即阴 阳。郑氏辨证, 独重阴阳, 以阴阳为纲, 万病只于阴阳 中求之, 则执简驭繁而得真机。如 《医理真传》 曰 : “病 有千端, 漫云易为窥测, 苟能识得阴阳两字, 而万变万 化之机, 亦可由此而推也。 ” 张存悌教授亦认为郑氏的 辨证特色是 “阴阳为纲, 统分万病” [2 ] 。
郑氏切脉重在阴阳上探求 。《难经·六十一难》 言 :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 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 切脉不过四诊之一, 且位 列望闻问三诊之后。郑氏反对单凭脉而诊病, 亦不主 张把脉细分数十种而将其繁琐化。仲景之六经辨证亦 是脉证并治, 脉症结合 ;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 开篇即言 “脉有阴阳” 。郑氏思天人之理, 结合临证心得, 重观脉之阴阳, 即有力无力, 以明气之虚实 。《医理真 传》 云 : “以愚拙见, 有力无力尽之矣, 不必多求 ” 、 “切 脉以有力无力, 知气之虚实, 以此推求, 万病都是一个 气字, 以盛衰二字判之便了” 。《医法圆通》 亦云 : “其 纲在浮沉迟数, 其妙在有神无神, 即有力无力” 。郑氏 对脉动有力、 气盛者, 用药平其有余, 以协平和; 对脉不 足、 气缩者, 用药益其不足, 以调均平。如郑氏言 : “只 此二法, 为切脉用药, 至简、 至便、 至当, 不易之总口诀 也。 ” 受郑氏影响, 当代名老中医李可大师曾说“掌握 了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 [3 ] 。 郑氏望闻问诊亦重阴阳 。《医理真传》 曰 : “望色 以有神无神, 定气之盛衰; 闻声以微厉, 判气之盈缩; 问 病以饮热饮冷, 知气之偏盛。 ” 通过察气之盛衰, 以明 阴阳。
2. 2 从内探究, 善识真假 郑氏临证, 着眼阴阳, 从阴 阳根本上探求, 从内在探究, 常能识他医所不能识之证 之真假。如午后面赤、 潮热等症, 他医皆以阴虚论治而 不效, 郑氏则认为 : “阳气日衰, 不能镇纳其阴, 阴邪日 盛, 逼阳于外, 元气升多降少, 故或现面赤, 或现热烧, 此皆阴盛之候” 。对此, 郑氏常用回阳收纳、 交通上下 之法治之, 如四逆汤、 白通汤等, 百发百中, 屡试不爽。 郑氏认证, 不拘于局部一脉一症, 从整体把握, 由 内里之机探寻, 考究多年, 方得识证用药之金针。其 《医理真传·钦安用药金针》 言 : “无论一切上中下诸 病, 不问男妇老幼, 但见舌青, 满口津液, 脉息无神, 其 人安静, 唇口淡白, 口不渴, 即渴而喜热饮, 二便自利 者, 即外现大热, 身疼头痛, 目肿, 口疮, 一切诸症, 一概 不究, 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 百发百中。 若见舌苔干黄, 津液枯槁, 口渴饮冷, 脉息有神, 其人烦 躁, 即身冷如冰, 一概不究, 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 求之, 百发百中。 ” 可见郑氏辨证, 注重整体, 尤重内在 口唇舌脉便之症象, 而探得阴阳本质。
2. 3 辨证不离六经 郑氏认为, 仲景之六经辨证, 非 独为伤寒所设, 实为万病立法。郑氏辨证以阴阳为纲, 又不离六经。关于六经, 郑氏认同清代陈修园之六经 “气化说” , 并又有发挥。郑氏认为 , “气化” 二字, 乃为 仲景 《伤寒论》 之真机, 亦为万病之真机 [4 ] 。
郑氏六经辨证之特色在于“一气充周” 、 阴阳为纲 和三阴贵温论。郑氏认为, 真元一气循序周流于六经, 即为六气, 布护躯体; 六经为病, 乃客气逐层入侵人体, 正邪交争为病, 由于各经本标中气之不同, 而有表里经 腑证之异; 气化不同, 故病症有别。治病乃是恢复人体 之气化功能; 三阳病在外, 应汗吐清下, 因势利导, 驱邪 以扶阳; 三阴病在里, 应温补救阳, 助阳以驱邪; 为其温 阳理论提供了依据。六经辨证, 郑氏亦是先别阴阳, 万 病以阴阳为纲, 六经亦以阴阳为纲 。“凡三阴症, 从温 补为要, 是阴盛阳必衰, 故救阳为急。 ” 郑氏对三阴病 证治多有发挥, 善用四逆汤、 白通汤等温补三阴, 效如 浮鼓, 发前人所未发。张存悌教授亦认为“郑氏对三 阴证的研究更全面, 对阴火的认识更深刻, 富有创 见” [5 ] 。
2. 4 善用姜附扶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曰 : “谨察 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 郑氏以 “阳主阴从” 立 论, 以元阳为本, 认为“病有万端, 发于一元, 一元者, 二气浑为一气者也, 一气盈缩, 病即生焉” 。临证重在 温扶元阳, 或扶阳救逆, 或扶阳抑阴, 或扶阳化阴, 或引 火归元, 常用并善用四逆汤、 白通汤等方, 于急危重症 中常常立起沉疴。
与其他善用仲景温补方的医家如郑重光等 [6 ] 相 比, 钦安扶阳用方用药更具特色。郑氏认为, 四逆汤 “不独专为少阴立法, 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 , 且 “此 方功用颇多, 得其要者, 一方可治数百种病, 因病加减, 其功用更为无穷” 。古云: 热不过附子。附子, 大辛大 热, 其性纯阳, 力能补先天命门之火; 附子用量需大, 才 能直入下焦, 温补元阳, 即吴瑭所说“治下焦如权, 非 重不沉” 。干姜, 辛温, 守而不走, 助附子以温阳。附 子无干姜不热。附姜合用, 温扶力盛, 可荡尽群阴。阳 气既回, 若无土覆盖, 火焰易熄, 故以甘草之甘, 补土以 伏火, 即郑氏之“伏火说” , 亦先后天并补之意。郑氏 常用、 重用并善用大剂桂姜附, 温扶阳气。正如其言 “治之但扶真阳, 则内外两邪皆能灭, 是不治邪而实治 邪也” 。
3 病案举例
郑氏医案留存较少, 让后人难以领略其用药风范。 不过从其医学三书的论述末的简短医案中, 亦可见其 圆通活法。现举其 《医法圆通》 中一胀满案, 以分析郑 氏之诊疗特色。
一男子, 腹大如鼓, 按之中空, 精神困倦, 少气懒 言, 半年有余。郑氏认为元气散漫, 以大剂吴萸四逆汤 治之, 一二剂而胀鼓顿失矣。
按 腹胀一病, 医家从脾胃气滞论治者多, 常以厚 朴温中汤等方化裁。郑氏临证, 着重从阴阳上探究, 以 元阳为本, 着眼元阳。腹胀如鼓, 精神困倦, 少气懒言, 阳虚之象明显。元阳虚, 不能助脾, 则脾失健运, 胃失 和降, 气滞腹部, 而现胀满, 病在太阴。病已半年有余, 有阳虚耗而外脱之虞, 故以大剂量四逆汤扶助元阳固 本, 补火以生土; 加吴茱萸以温通降气除胀, 标本并治, 重在求本; 方证相合, 故一二剂诸症皆失。
4 总结
综上所述, 郑氏认为 , 《内经》 所谓之阴阳平衡, 当 为双方总体平衡下的阳主阴从, 认识较前更进一步; 郑 氏临证, 以阴阳立法, 尤重元阳, 辨证不离六经, 从内在 之机探究, 善识寒热之真假, 尤善用大剂姜附温阳以治 阴证、 急症和重症。郑氏遵经守法, 师古又有发挥, 其 学术思想值得后人挖掘借鉴。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张林落 陈贵喜 汤芝荃 罗磊 王裕帆 郭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