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就是用人为的力量来帮助病人进行被动呼吸和血液循环搏动,最后使之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急救手段。我国早在二世纪前后,已把它列为急救技术常规使用,而西方则开始于中世纪。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载:“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尤应可治。又云:心下微温者,一旦以上,犹有可治之方。”方法是:“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并按其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劳苦之。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于之,令襦喉,渐渐能咽,及稍止”。同时汉代的《华佗医方》也有类似记载,可见1800年前,中医已经采用屈伸手臂,按压胸廓的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法,综合急救缢死一类病人。当时要求胸外按压至少持续一二个小时,不辞劳苦坚持到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宝贵经验,已为历来施行急救的大量病例所证实。
“口对口吹气法”,在我国民间也早就用于急救,据《中藏经》所载:“缢死方:先令人抱起解绳,不得用刀断。扶于通风处,高首卧,取啖葱根末,吹入两鼻中,更令亲人吹气入口,候喷出涎,即以矾石末取丁香煎汤,调一钱匕灌之。”考此书系六朝人(约3~6世纪)辑录华佗遗方而成,由此可见我国开始使用“吹气入口”急救法已有1600年的历史,其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在民间更为普及,xxmy.com到明代已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著《醒世恒言》中就有关于“口对口人工呼吸”的翔实记载。他在短篇小说《张廷秀逃生救民》中记述张廷秀之未婚妻王玉姐,因她父亲误听谗言协逼解聘,玉姐不从,在绣阁上投环自尽,旋为家人发觉,王员外叫丫鬟取刀把缢索汗巾割断抱向床上,使其母徐氏“嘴对嘴打气,连连打了十数口气,只见咽喉气转,玉姐渐渐苏醒,还呜呜而哭。”可见400多年前,我国民众已经非常熟练地使用“口对口吹气法”来进行急救。
现代心肺复苏步骤为ABCD法:A表示Airway,就是通畅气道;B表示Breath,就是人工辅助通气;C表示Circulation,就是胸外心脏按压;D表示Drug或Defibrillation,就是药物或电除颤。这些步骤在1700多年前我国古典中医著作中早已得到了阐述,而且先后次序也竟然是如此相同。“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勿纵之。”就是通畅气道;“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就是胸外按压,而且通过腹部按揉来提高胸外按压的效果;“须臾,可少桂汤及粥清含于之”就量药物治疗,当时的年代还没有电除颤。《中藏经》中“取啖葱根末,吹入两鼻中,更令亲人吹气入口”则提到人工辅助通气。从上述史料来看,“心肺复苏”抢救危重病人,并非舶来品,而是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顾掌生)